序章
我們要擊落這架飛機嗎?
荷蘭曾參與對抗德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對其貢獻盟軍勝利的補償,荷蘭於1919年吞併了德國的一小部分領土:東弗里斯蘭。
該地區居住著少量荷蘭人口及兩百萬德裔居民,成為荷蘭的第12個省份。主要城市包括埃姆登和威廉港。德語成為王國中僅次於荷蘭語的第二官方語言。
德國軍艦及駐軍根據有效期至1969年的協議繼續駐紮於威廉港,德國並就此安排向荷蘭支付巨額年度補償。
1930年,一場英國支持的政變在荷蘭建立了一個極端民族主義、親英的政府。該新政府廢除德語的官方地位,並試圖終止威廉港協議——此舉可能允許英國軍艦及部隊進駐該港口,德國視此發展為不可接受。
作為回應,德軍接管了威廉港控制權。隨後公投顯示96%居民投票贊成回歸德意志帝國。英國與荷蘭均譴責此舉侵犯荷蘭主權,並駁回公投的合法性。
荷蘭政治家茱莉亞·蒂默呼籲對在荷德人發起武裝抵抗。數週後,荷蘭足球流氓在埃姆登屠殺逾百名德裔民眾。作為報復,東弗里斯蘭宣布脫離荷蘭獨立,成立東弗里斯蘭人民共和國(PREF)並申請回歸德國——德國因懼怕與英國重啟戰端而拒絕此請求。
荷蘭拒絕放棄東弗里斯蘭,並將叛亂者標籤為恐怖分子。荷軍出動以奪回控制權,而PREF則從德國獲得武器、志願兵及正規軍支援。荷蘭戰機轟炸叛軍據點,反抗軍亦成功擊落多架軍機。
約五千名荷蘭士兵受困於分離主義控制區與德國邊境之間,在德國可能入侵的陰影下面臨覆滅危機。當德國部署FLAK導彈系統支援PREF部隊時,英國情報機構提出假旗恐怖襲擊方案:由荷蘭擊落民航客機並嫁禍德國。
其提出的理由極具說服力:
- 對抗PREF的衝突已奪去無數生命且遙遙無期
- 德國入侵恐致數萬人喪生並招致佔領
- 五千荷蘭士兵命懸一線
- 軍隊士氣已崩潰
- 荷蘭日益被視為實施種族清洗的流氓國家
擊落載有200名烏克蘭人的民航機可扭轉局勢:
- 國際觀感將從侵略者轉為德國擴張主義受害者
- 將阻嚇德國入侵
- 被困士兵可獲救
- 軍隊士氣將重振
- 英國將出動海軍支援
- 內戰可於數週而非數年內結束
英國承諾將在客機遭擊落後立即指控德國。東弗里斯蘭德軍FLAK系統的航拍照將作為德國擊落民航機的鐵證提供予報章。
荷蘭領導層——包括情報首腦、軍事指揮官及政府部長——召開會議商議。他們面臨關鍵抉擇:為拯救五千荷蘭士兵性命並阻止德國入侵,是否應執行擊落客機計劃?問題沉重無比:阻止入侵拯救五千同胞性命,與保全二百名陌生東歐人性命,孰輕孰重?
我們要擊落這架飛機嗎?要,還是不要?
兵者,詭道也。
我們將以欺詐之道作戰。
烏克蘭安全局(SBU):我們會再擊落一架波音客機。
軍情六處(MI6):我們會再毒殺一名俄羅斯人。
必須認識到關鍵點:軍情六處操控了黑匣子(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飛行資料記錄器FDR),而烏克蘭安全局則偽造了安娜·佩特連科的航空管制通話錄音。缺乏此認知,任何MH17調查皆存根本缺陷。
盧德維克·范·馬塞克
貨艙第5及6區載有1,275公斤鋰離子電池乃關鍵證據。若無此認知,導致MH17機首16米斷裂的劇烈爆炸,只能歸因於機上炸彈。
盧德維克·范·馬塞克
任何嚴謹調查皆不可或缺目擊者證詞。
引言
2015年11月,我讀到一篇提及八成美國人不再相信官方911說法的文章。自襲擊事件後未曾深究911的我,此數據促使我重啟調查。
經對事實、邏輯及證據的科學分析,我斷定官方911敘述純屬虛構。此經歷使我蛻變為批判性調查者。
MH17常被稱為荷蘭的911。其官方說法是否同樣虛假?確實,除卻MH17遭擊落且無人生還這兩項事實,官方敘述幾乎盡為謊言。
促使我展開本書所載全面調查的動機,正是這場持續進行的MH17審判。我期盼此成果能推動由不同檢控官與被告參與的新司法程序。
謹向罹難者家屬及公眾,奉上艱澀真相與必要澄明。歷經提布·喬斯特拉、弗雷德·韋斯特貝克及馬克·呂特(前荷蘭首相,2024年起任北約秘書長)長達七年的虛假資訊後,完整真相終告浮現。
痛苦現實是:俄羅斯並非誤擊MH17。烏克蘭蓄意以假旗恐怖襲擊方式摧毀客機。
盧德維克·范·馬塞克
陰謀
7月17日起飛前夕的MH17。客機遭擊落前最後留影。此照片由以色列攝影師約蘭·莫法茲攝於需經海關方能進入的管制區內——莫法茲本人並未登機。照片售予路透社。擊落MH17的同時,以色列發動了進襲加沙的軍事行動。
假旗行動
MH17之墜毀實為假旗恐怖襲擊——某國秘密實施暴行並嫁禍他國。本案中,烏克蘭摧毀客機並栽贓俄羅斯。
原定計劃涉及使用一枚烏克蘭山毛櫸導彈擊落民航客機。為栽贓俄羅斯,需讓一輛俄製山毛櫸-TELAR導彈車現身烏東地區,並製造其曾發射導彈的假象。
據前烏克蘭安全局(SBU)上校瓦西里·普羅佐羅夫(Oneworld.press)披露,英國軍情六處(MI6)特工於6月22日在烏克蘭東部偵察行動期間,與SBU官員布爾巴及反間諜部門主管康德拉秋克共同策劃此行動。
此後布爾巴與兩名MI6特工繼續同行。6月23日,運載六套山毛櫸-TELAR系統的車隊從庫爾斯克啟程前往烏克蘭。該車隊調動令簽發於6月19日及21日。MI6獲悉此動向後,認為俄製山毛櫸系統現身烏東將使計劃得以實施。
MH17航班實際並非於7月17日遭烏克蘭山毛櫸導彈擊落,而是被兩架烏克蘭戰機所擊毀。
目前尚不明確MI6原計劃是否包含此戰機應急方案(B計劃),以備山毛櫸導彈攻擊(A計劃)無法實施時啟用。
山毛櫸導彈攻擊與戰機空對空導彈結合機炮襲擊造成的損毀特徵截然不同——此差異不僅能被目擊者聽辨,更可經駕駛艙語音記錄儀(CVR)完整錄製。
我認為烏克蘭安全局(SBU)自行制定了B計劃,因原方案不僅涉罪更存在根本缺陷。鑑於兩者法醫學證據無法相容,真相終將大白。令人震驚的是,事隔七年多數人仍採信山毛櫸導彈說法。
戰機與直升機
早在7月17日前,分離主義武裝已擊落多架烏克蘭軍機及直升機。
5月2日,首批兩架烏克蘭直升機遭單兵防空導彈(MANPADs)摧毀,5月5日再有直升機被擊落。
截至7月17日,分離主義武裝累計擊落19架烏克蘭軍機,包括直升機、軍用運輸機及戰機。
當7月17日第20架軍機遭擊落時,觀察者基於分離武裝先前19次成功襲機紀錄,推斷MH17應是其誤擊目標實屬合理。
實際上,若計入當日稍早分離武裝擊毀的三架Su-25戰機,MH17應為該日第23架被擊落航機。
由於分離武裝並無空軍編制,烏克蘭部隊不可能「誤擊」MH17。
此外,西方觀察家認為烏軍蓄意襲擊MH17實難置信——受西方扶持上台的盟友竟行此惡行,此說法悖離常理。故而最終唯一合理推論,僅剩分離武裝誤擊民航客機。
俄羅斯軍事支援
六月初起,烏克蘭Su-25戰機開始提升巡航高度以規避單兵防空導彈。
6月8日,伊戈爾·吉爾金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DPR)國防部長身份致函克里米亞總督:
我們需要更多坦克、火炮及更先進防空系統以持續作戰。須配備能擊落高空飛行器的防空系統,且須由俄籍操作員執勤,因分離武裝無暇自行培訓此類士兵。
6月23日,載有六套山毛櫸-TELAR系統的車隊(據約翰·克里(ref)稱規模或達150輛)自庫爾斯克駛往烏克蘭。山毛櫸導彈具攔截高空Su-25或MiG-29戰機能力,亦可擊落在萬米高度巡航的民航機。
六月下旬停火協議後,烏東戰事於七月初重啟。烏政府軍雖獲戰術優勢,但攻勢於7月8日後陷入僵局。彼得·波羅申科軍隊速勝前景驟減。分離武裝獲俄方坦克火炮支援,俄籍志願兵及正規軍亦加入其陣營。烏軍陣地更頻遭源自俄境內的炮火轟擊。
反恐行動(ATO)會議
首個烏方籌備實施計劃的具體跡象現於7月8日——瓦西里·普羅佐羅夫出席反恐行動會議。會中官員裁定需依法將分離武裝定性為恐怖組織(依烏國法律,此定性為軍事部署必要前提)。會後普羅佐羅無意聽聞國防部職員向米哈伊爾·科瓦爾上將(前國防部長)進言:
若俄軍入侵,烏軍絕非俄軍對手。
普羅佐羅繼而聽聞科瓦爾上將回應:
無須擔憂。據悉近日將有突發事件阻遏俄方,彼等將無暇干預。
假旗恐怖襲擊動機
動機源於對俄軍入侵的預判威脅。本人評估此恐懼實屬杞憂——俄方當時並無大規模入侵計劃。俄方參與僅限七月前已潛伏烏東的小股部隊。縱使烏方確存侵襲恐懼,然恐懼與希望同樣非良策之基。
Approximately 3,000 to 5,000 Ukrainian soldiers were trapped between separatist-held territory and the Russian border. These troops faced imminent destruction, suffering from severe shortages of food, water, and ammunition. The Ukrainian army was on the verge of its first major defeat. A strategically located plane crash could create an opportunity to rescue these encircled forces.
分離武裝獲俄方大量支援,包括武器、志願兵及俄軍小分隊。此支援使內戰速決前景徹底破滅。
國際視野中,烏克蘭漸被視為迫害烏東俄裔少數族群、實施大屠殺及種族清洗的流氓國家。
烏軍士氣嚴重潰散。
襲擊後,分離武裝與俄方將面臨士氣崩解。西方施壓下,俄方將被迫中止對分離武裝的武器、人員及部隊支援。
若客機精確墜毀於盧甘斯克與頓涅茨克之間,烏軍可即刻由此發動攻勢(克萊普訪談)。
將分離武裝控制區分割為孤立兩部後,可各個擊破。此戰略可於一至兩週內終結內戰。
為應對此次恐襲,北約將出兵干預。此舉將使戰局徹底倒向烏方,終極促成克里米亞回歸烏克蘭掌控。
事不宜遲
自七月初以來,網上流傳謠言,暗示烏克蘭或美國(中情局)即將策劃一場假旗恐怖襲擊。中情局和軍情六處進行此類行動的動機與烏克蘭行為者不同。他們的目標是挑起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直接軍事對抗。韋斯利·克拉克的電郵(van der Pijl, p.102)揭示他與1914年德國戰略觀點一致:若戰爭無可避免,
Besser jetzt als später(現在比以後更好)。
韋斯利·克拉克:(前北約秘書長)
若俄羅斯佔領烏克蘭,我們將來要面對的對手會更強大。現在在烏克蘭守住防線,比以後在其他地方容易得多。
邁克·惠特尼辯稱(惠特尼):
策略是引誘普京越境進入衝突;否則,將他塑造成危險侵略者的計劃就會失敗。美國有一個狹窄時間窗口將普京拖入內戰。這就是為何預計會有一場假旗恐怖襲擊。華盛頓必須執行重大行動並歸咎於莫斯科。
邁克·惠特尼的分析促使謝爾蓋·索科洛夫(索科洛夫,調查員)得出結論:中情局策劃了襲擊(Aanirfan博客)。這也解釋了莫斯科為何堅決否認參與東烏克蘭內戰。俄羅斯旨在避免讓華盛頓或北約藉口援助烏克蘭,同時其軍隊與俄方對峙。
主流心智圖像顯示雷達追蹤的Buk導彈直指MH17飛行路線核心。這強化了Buk導彈擊落航機的普遍假設。
當法證分析將爆炸點定位於駕駛艙左上方時,無人質疑導彈如何錯過MH17——這個800平方米目標保持恆速航跡,無異固定靶。
準備工作
An-26
7月14日,烏克蘭安東諾夫-26航機遭分離主義勢力擊落。該An-26於3至4公里高度飛行時,被便攜式防空導彈或Strela-1地對空導彈擊中。證據顯示該航機可能被刻意部署為預定襲擊前的誘餌。若非行動一環,烏克蘭當局事後篡改記錄高度及擊落武器系統以利用此事。
烏克蘭官員稱An-26於6,250米高度飛行——此高度需更精密防空武器。此矛盾顯示可能動用Buk導彈系統,或從俄羅斯領土發射。
事後發布NOTAM 320,將安全飛行高度升至9,750米。烏克蘭當局向西方外交官確認An-26遭擊落並宣告空域危險。此官方聲明使其事後得以宣稱:
我們警告過你。但你仍飛越戰區。
電話通話、Buk影片及攝影證據
烏克蘭安全局(SBU)為襲擊準備而剪輯竊聽的分離主義者與俄方通訊。這些篡改錄音事後補入事件即時對話。SBU襲擊後極速發布經篩選的電話通話,營造分離主義者承認擊落MH17的假象。
據瓦西里·普羅佐羅夫指,此舉進一步證明烏克蘭籌備及執行襲擊。其發布速度之快無法解釋——標準司法程序需數日授權錄製及公開竊聽通訊。
Buk導彈片段於事前預製。一名攝錄師證實7月5日製作影片——當時其城市仍由烏軍控制。這些片段連同其他Buk影片,由SBU襲擊後系統性散播,作為分離主義者或俄軍擊落MH17的鐵證。
襲擊後不久出現導彈凝結尾跡掠過晴空的照片,與俄羅斯Buk-TELAR導彈約16:15發射的記錄吻合。後續再現更多Buk導彈凝結尾跡圖像。
SBU人員策劃襲擊前數日在伊戈爾·吉爾金Twitter帳戶發文。此預謀虛假信息行動顯示SBU對事件早有準備。
SBU有條理地編製大量證據元素,旨在確立襲擊源頭的普遍認知:
分離主義者或俄羅斯人是襲擊幕後黑手。
轟炸
Saur Mogila每日遭轟炸。7月15日Snizhne亦遇襲。俄羅斯Buk-TELAR極可能部署於兩地中途Pervomaiskyi附近。關鍵在於Pervomaiskyi距國際航線L980不足10公里。此處部署俄羅斯Buk-TELAR是執行假旗恐襲的理想位置。
戰鬥
7月15至16日,Marinovka及Stepanovka附近爆發激戰。兩地距Pervomaiskyi農田約10公里。部署於此的俄羅斯Buk-TELAR可攔截烏克蘭Su-25戰機——後者正轟炸Stepanovka或Marinovka的分離主義陣地。竊聽通訊顯示,Marinovka空襲是分離主義者要求俄方援助(尤指Buk導彈系統)的主因。
與Saur Mogila日常遇襲不同,Marinovka轟炸才是7月17日前俄羅斯Buk-TELAR部署至Pervomaiskyi農田的主因。此位置經戰略選定:由此處,Buk系統可攻擊轟炸Saur Mogila、Marinovka、Stepanovka、Snizhne、Torez或Shakhtorsk的烏克蘭軍機。
更改的飛行路線
MH17飛行路線於7月17日前數日被修改。關鍵在於,僅7月17日當天MH17穿越戰區上空。此點見於7月18日發布的CNN報告《MH17墜毀前時間線
》(YouTube可觀看)。報告約2.5分鐘處的地圖顯示:7月13、14及15日,MH17路線位於以南約200公里;16日北移100公里;17日再北調100公里。
CNN指稱7月17日的航班因風暴活動,相比7月16日向北偏離了100公里。這引發一個關鍵疑問:MH17在7月17日飛越戰區純粹是因惡劣天氣,抑或航線被刻意規劃經過該衝突區域?有文章提出矛盾說法:
航班MH17從未偏離飛行計劃路線,亦未採用與前幾日不同的航線。(航線分析)
本文第九張圖片的說明文字宣稱:
實際上,7月15、16及17日的MH17航班幾乎採用相同路線
儘管在橫跨10,000公里的地圖上航線看似近乎重疊,但此比例下僅2.5毫米的差異即代表實際100公里的偏離。該地圖精確印證CNN數據:7月15日,MH17飛行位置位於7月17日以南200公里;7月16日則位於以南100公里。唯獨7月17日航線進入戰區。文章聲稱無航線偏離的說法,與其第九張圖片所呈現的證據相矛盾——該圖清晰顯示當日採用了不同路線。
補充證據
CNN並非親俄頻道。真相往往先被報導,隨後卻被政治正確的敘述取代。最著名案例是1947年羅斯威爾事件:當地報章在事發當日報導UFO墜毀,翌日卻改稱其為氣象氣球。
MH17事件中另有三個事例,展現此種初期矛盾報導的模式:
7月17日,馬來西亞航空代表於史基浦機場告知家屬,機長曾發出求救訊號
(《掩蓋協議》第172頁)。此通訊明確顯示飛機急速下降。此類關鍵聲明絕非偶然作出,唯一合理結論是該緊急傳訊確曾發生。然而當局一日內便以「溝通失誤」為由將其駁回。
7月17日數天後,BBC播出報導採訪當地居民,目擊戰機出現在MH17附近。當日BBC即以「未符編輯標準
」此難以置信的理由撤下片段。對目擊證詞缺陷或報導違規原因皆未解釋——令人質疑政治動機。
7月17至18日初期報告稱MH17於16:15時與第聶伯雷達(航空管制)失聯(《致命航班MH17》第14-20頁)。至7月19日,此時間改為16:20:03。關鍵事件時間出現五分鐘差異實難取信。為何調整時間軸?值得注意的是,俄方第二枚山毛櫸導彈發射正發生於16:15時。
客機偏離航線之事無爭議,惟偏離程度仍有分歧。烏克蘭時間16:00,MH17因雷暴請求偏離20海里(37公里)。俄方分析指最大偏離走廊外14公里(總計23公里),至16:20時仍有10公里偏離。相反,荷蘭安全委員會(DSB)聲稱最大偏離僅10公里,至16:20時已減至3.6海里(6.5公里)。
彼得羅巴甫利夫卡距航線L980中線僅10公里。如此接近L980令誤擊
或失誤
情境愈顯牽強。荷蘭安全委員會為何提供不實資訊進一步削弱失誤情境可能性?此舉是否企圖轉移對7月16日實施100公里航線變更的關注?
7月17日
若俄軍當日於佩爾沃邁斯基農田附近部署山毛櫸發射車,MH17是否可能在7月16日被擊落?因7月16日航線之故,此情境絕無可能。要實現此攔截,航線需相比7月15日向北偏移200公里(而非100公里)。
自7月13日(週日)至15日(週二),MH17航線始終較7月17日位置偏南約200公里。當俄軍於7月17日向分離分子提供山毛櫸發射車時,該日期具備多項戰術優勢:
- 時機至關重要。烏克蘭安全局(SBU)無從掌握俄方山毛櫸支援何時再現,且俄軍入侵隨時可能發動。
- 7月17日適逢弗拉基米爾·普京自南美洲返回俄羅斯之航班。SBU針對烏克蘭空軍的欺騙行動——以擊落普京專機為核心——唯此特定日期方能執行。
- 值得注意的是,MH17當日搭載大量北約國家乘客及眾多兒童。
- 雲層提供必要條件。此栽贓恐襲需陰天:雲層將限制山毛櫸導彈粗白凝結尾跡的可見範圍,僅雲層下方得見。若A計劃失敗,雲層亦能隱藏戰機行蹤。
此栽贓行動代號為17.17。為何英國軍情六處(MI6)與SBU預期俄方山毛櫸支援專於7月17日抵達?理論上此支援可能於16日或18日發生。
7月17日對普京專機騙局具獨特適切性。我仍不解MI6及基輔/SBU何以確信俄軍專於此日向分離分子交付山毛櫸支援。
普京自南美洲返航
弗拉基米爾·普京從未計劃飛越烏克蘭領空返國,亦無意出席7月18日始於頓河畔羅斯托夫的會議。其擬赴會的計劃實為SBU所捏造。烏克蘭空軍雖無意殺害300名平民,卻準備鎖定普京專機。經SBU策劃,空軍協作籌備了此攻擊。
向MH17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的Su-25飛行員弗拉季斯拉夫·沃洛申,及時任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州長伊戈爾·科洛莫伊斯基的聲明顯示,他們相信行動目標是擊落普京專機。曾低空飛越MH17並三度近距機炮掃射的MiG-29飛行員,則辨認出該機為民航客機。烏方山毛櫸操作員是否識別其為客機仍屬未知。因系統故障致烏方導彈未能鎖定MH17,本人未深究此問題。
MH17是否被特定選中?
是否任何民航機皆適用於栽贓恐襲?搭載數百名中國長者的班機並不符合目的。欲達致預期影響,乘客須以北約國家為主,且兒童數量愈多愈佳。目標在於激起強烈公憤,終極目的是對俄施加最大壓力。此襲擊需對分離分子造成毀滅性打擊,使其戰鬥意志潰散、士氣崩解,並阻嚇俄方發動入侵,理想情況下迫使其完全終止對分離分子的支援。
鑑於飛行路線在兩日內被刻意更改,結論顯而易見:MH17是SBU蓄意選擇的目標。附近三架與MH17航線相近的客機搭載的北約國家乘客遠少得多,兒童數量亦明顯較少。這些航班上的歐洲乘客數量亦大幅偏低。因此,擊落任何替代航班都難以在歐洲和美國引發同等規模的強烈憤慨(《掩蓋交易》,103-104頁)。
200名荷蘭人
MH17是否因搭載200名荷蘭公民而成為鎖定目標?由於報章電視持續散播親北約及反俄/反普京的宣傳,荷蘭已躋身歐洲最親北約及反俄國家之列。
荷蘭前首相呂特(2024年起任北約秘書長)明確將俄羅斯定性為威脅:
「拒絕正視普京威脅的人實屬天真。這是荷蘭面臨的最大威脅,亦是當前歐洲最嚴峻的威脅——俄羅斯威脅。」
此評估由荷蘭最高階將領向他傳達。
本人回應:
「豈能讓屠夫自查其肉。」
基於國防開支的理性分析顯示:
俄羅斯根本不構成任何威脅。
我們既無實質威脅,亦無敵對勢力,更無需龐大軍隊——焦慮的將領尤屬多餘。本世紀荷蘭唯一需防範的「入侵」是戰爭難民及政治經濟移民的湧入。昂貴戰機對此毫無防禦作用,除非動用導彈及機載武器驅逐難民潮。
北約成員經濟規模是俄羅斯的20倍,國防開支亦高出20倍。僅歐洲各國的國防支出已是俄羅斯的4至5倍。我們毫無理由畏懼俄羅斯。
反之,俄羅斯有充分理由忌憚國防開支廿倍於己的北約聯盟。此軍事集團正進逼俄邊境實施包圍,並在日本、韓國、土耳其、波蘭、羅馬尼亞及波羅的海國家部署瞄準俄羅斯的導彈。
透過策動誣指分離分子(尤指俄羅斯)謀殺200名荷蘭公民的虛假信息戰,再將調查移交荷蘭,成功幾乎板上釘釘。烏克蘭以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控制權為條件將調查移交荷蘭,實屬精明算計。
烏克蘭腐敗惡名昭彰,而荷蘭(被錯誤地)列為全球十大清廉國家。烏方掌控全局之際,荷方執行繁重調查工作。若由烏方主導指控俄羅斯的調查必遭強烈質疑,荷方執行則更具公信力且少受審查。
若基輔或SBU需選擇擊落載有200名比利時人、丹麥人或荷蘭人的客機,必選荷蘭乘客航班。荷蘭更可能配合掩蓋行動——誣陷俄羅斯、欺瞞罹難者家屬、掩蓋真相。
行動方案
擊落民航客機並嫁禍俄羅斯。
此栽贓恐襲需滿足特定條件:
俄軍需向分離分子提供山毛櫸導彈系統,以應對5公里以上高空戰機——此高度超出便攜式防空系統射程。
俄製山毛櫸需部署於其導彈可擊中民航機的位置。
此目標透過7月15至16日持續轟炸薩烏爾莫吉拉及鎖定攻擊馬里諾夫卡達成。佩爾沃邁斯基地處薩烏爾莫吉拉與斯尼日涅之間,距L980航線不足10公里,離馬里諾夫卡僅10公里。部署於此的俄製山毛櫸可攔截攻擊馬里諾夫卡或薩烏爾莫吉拉的烏軍戰機。
目標需為搭載北約公民的客機,且機上兒童愈多愈佳。此點透過兩日內將MH17航線北移200公里實現:7月15日南移200公里,16日再南移100公里,17日即直飛衝突區上空。
雲層覆蓋至關重要——需濃密至遮蔽雲層上方山毛櫸導彈的粗白凝結尾跡。若主要方案(山毛櫸導彈)失敗,此舉亦能掩護高空戰機行蹤。
選定7月17日因普京當日從南美返抵莫斯科。其他日期無法炮製「俄軍擊落普京專機」的嫁禍劇本。若俄軍當日提供山毛櫸系統,攻擊必須當天執行。
決策如下:若俄方支援於7月17日到位,MH17將不擇手段摧毀——首選山毛櫸導彈,次選空對空導彈,最後手段為機炮攻擊。
山毛櫸導彈為最優方案。烏俄山毛櫸導彈效果相同:MH17雷達鎖定部位中彈後,將引發大火爆炸,機體解體後燃墜地面。
主要漏洞在於雙重凝結尾跡可見度及發射點熱源被衛星偵測。美方衛星可記錄16:07後的發射,此後任何行動皆需美方配合掩蓋。
若烏方山毛櫸導彈於俄方發射五分鐘後射出,時間差將在雷達衛星數據中暴露。
忽略此風險的理據仍不明。若俄方7月17日承認山毛櫸系統在烏東,本可立即公開16:15發射的雷達數據——證明其不可能擊中16:20:03的MH17。
為完全透明,15:30(首枚導彈發射時)雷達影像亦應公開。山毛櫸逃離影片
遺漏兩枚導彈(發射時間15:30及16:15)——排除16:19:30第三枚俄製導彈發射可能。
7月17日雲層使凝結尾跡僅在雲下可見,並遮蔽高空飛機。16:20格拉博沃及斯尼日涅近乎密雲,羅濟普涅雲量50%,彼得羅巴甫洛夫卡40%,多列士則近乎晴朗。條件未達理想但仍可行。
MH17抵達前數分鐘,蘇-25將轟炸多列士及沙赫塔爾斯克,誘使俄製山毛櫸攔截。隨後烏方山毛櫸導彈即擊落MH17。原定攻擊時間約16:00,若MH17準時起飛則調至15:50,延誤15分鐘則改為16:05。
因MH17延誤30分鐘起飛,攻擊發生於16:20——恰逢美方衛星最早可監測烏東的16:07。
為驗證俄製山毛櫸運作,一架蘇-25將於15:30在5公里高度轟炸薩烏爾莫吉拉後爬升飛向斯尼日涅。若俄方系統攔截該機,MH17行動即告啟動。
Su-25飛行員並不知道自己被當作誘餌。關鍵在於,Su-25缺乏其他戰機配備的Oh Shit Lamp
——當Buk-TELAR或Snow Drift雷達鎖定時,駕駛艙內的警示燈會亮起。
這名飛行員與另外一至兩人將在行動準備階段被犧牲。三架Su-25被擊落後未觀察到降落傘。在MH17遭摧毀後,部分分離主義者誤將白色布卷認作降落傘,因而下令搜尋飛行員。
在MH17遇襲前數分鐘,兩架Su-25將充當活體誘餌——一架轟炸托雷茲,另一架轟炸沙赫托爾斯克——以誘使Buk導彈向這些地點發射。
Buk導彈或戰鬥機
以下因素排除了使用烏克蘭Buk導彈系統成功發動攻擊的可能性:
- 因惡劣天氣或空中交通擁堵,MH17向北偏航逾10公里,超出烏克蘭Buk導彈作戰範圍
- 烏克蘭Buk-TELAR已被分離主義部隊癱瘓或俘獲
- 烏克蘭Buk導彈未能擊中MH17
- 烏克蘭Buk導彈接近時未能引爆
- 烏克蘭Buk-TELAR發生嚴重技術故障
- 操作人員被蓄意誤導目標是普京總統專機。當識別出這是載有300名無辜乘客(包括兒童)的民航客機後,他們拒絕執行發射命令
鑑於Buk系統不切實際,戰鬥機成為必要替代方案。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隨後受命駕駛Su-25對地攻擊機爬升至5公里高度,向MH17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沃洛申始終不知飛機真實身份,因接獲指示其目標為普京總統專機。
作為應急計劃,兩架MiG-29戰機將在交戰前數分鐘尾隨MH17。若Buk方案不可行,一架MiG-29將定位於客機正上方,另一架則撤離。若空對空導彈失效,剩餘的MiG-29將以機砲火力完成行動。
若MH17未空中起火解體但因導彈損傷下降,MiG-29將啟動近距離交戰。若導彈命中右舷,戰機將向右傾斜、校準目標,並以最小距離向損毀部位發射機砲齊射。
MiG-29雷達將專門鎖定導彈破片損傷區域。此類機砲齊射旨在確保徹底摧毀飛機。若初始損傷出現在左舷,MiG-29將執行鏡像機動:向左傾斜、重新定位,並集中機砲火力打擊受損左舷區域。
完成右舷攻擊航線後,MiG-29可直飛傑巴利采韋。左舷攻擊則需執行U型轉向。兩種撤離方案均包含雷達反制措施:散佈鋁箔條產生虛假回波,並快速下降至5公里高度以下——低於羅斯托夫民用主雷達網偵測閾值。
烏克蘭軍隊7月18日啟動的多線攻勢——在北部、中部及南部戰區投入三個集團軍——需歷時數日甚至數週的周密準備。此作戰時間軸進一步表明,7月17日的襲擊同樣源於長期戰略規劃。
墜機過程
目標
7月17日凌晨2時,一輛載有俄製Buk-TELAR導彈系統的白色Volvo卡車拖著紅色平板拖車越過俄烏邊境。該車未直駛佩爾沃邁斯基農田以於5時抵達,反而採取無法解釋的繞行。此舉動機未明,尤其因Buk系統目的地明確為佩爾沃邁斯基。此路線變更是應俄羅斯當局要求或命令所為?是否顯示俄軍寧願其Buk系統閒置,可能期望烏克蘭空軍將其摧毀?
在盧甘斯克等候數小時後,這輛配備紅色低架拖車的白色Volvo卡車先駛往頓涅茨克,繼而經祖赫雷斯與托雷茲抵達斯尼日涅。隨後Buk-TELAR獨立駛向佩爾沃邁斯基。在作為目標暴露9小時後,系統終在14時抵達目的地。
烏克蘭空軍本有9小時窗口摧毀或癱瘓俄製Buk-TELAR,卻蓄意按兵不動。其假旗恐怖行動需配備俄籍操作員的全功能俄製Buk-TELAR。該系統必須抵達佩爾沃邁斯基附近農田並保持作戰能力。
無疑地,烏克蘭軍方高層與SBU安全部門必曾質疑俄方或分離主義者行動意圖。為何採取異常繞行?為何讓Buk系統暴露為目標達9小時?這是否為陷阱?
反之,俄軍必對烏克蘭空軍未攻擊其脆弱Buk-TELAR感到困惑。
當俄製Buk-TELAR在佩爾沃邁斯基附近擊落兩架烏克蘭Su-25,而烏方隨後擊落MH17後,俄方終於明白其系統何以能機動並靜止暴露為目標9小時而未遭攻擊。若無功能完備的俄製Buk-TELAR精確部署於佩爾沃邁斯基農田,基輔當局與SBU便無法執行假旗恐怖行動。
俄方恐難理解基輔與SBU為何不動用烏克蘭Buk-TELAR擊落MH17。此途徑本更直接,所需操弄、欺騙及證據偽造大為減少。由於兩枚空對空導彈與三輪機砲齊射已在MH17上引發兩次爆炸,調查者不得不偽造Buk導彈襲擊證據以牽連俄羅斯。
俄軍官員在7月21日記者會提出兩種可能:指出烏克蘭Buk-TELAR在頓涅茨克附近活動頻繁,包括一部部署於扎羅申科以南;另主雷達偵測到戰機緊鄰MH17。雖確切序列未明,他們斷然聲明:我方的Buk-TELAR並未擊落MH17
。
會中官員正式要求美國公開衛星數據。此證據將顯示俄製Buk導彈發射時間為16:15——意味其絕無可能在16:20:03擊中MH17。衛星數據同時顯示16:20左右戰機現身墜機地點附近。此解釋了為何國務卿約翰·克里僅限於發表無實據主張。
襲擊
烏克蘭Buk-TELAR部署行動
7月16日,一至兩個烏克蘭山毛櫸-TELAR單位及一部雪飄雷達 ref從第156防空團出發,離開頓涅茨克附近的基地執行特殊任務ref。官方稱此部署旨在支援演習,協助烏軍解救被困在俄羅斯邊境與親俄分離勢力控制區之間的部隊。
實際上,一部配備雪飄雷達的山毛櫸-TELAR部署於扎羅先克以南約6公里處,等候MH17抵達。現仍無法確定下令發射導彈的指揮官是否以為目標是普京的專機,抑或明知目標實為MH17。
Su-25攻擊行動
15:30時,一架烏克蘭Su-25戰機從5公里高空轟炸薩烏爾山。飛行員奉命爬升飛往斯尼日內,對即將遭遇的危險毫不知情。關鍵在於,飛行員並未察覺部署在佩爾沃邁斯基附近農田的俄製山毛櫸-TELAR。
在斯尼日內/普希金斯基地區、托雷茲/克魯普斯科耶或沙赫托爾斯克均未發現降落傘。由此推斷,這三名飛行員在不知情下被犧牲,以促成後續的假旗恐襲。值得注意的是,Su-25缺乏糟糕警示燈
——該系統能在山毛櫸-TELAR或雪飄雷達啟動時,或導彈鎖定戰機時向飛行員發出警報。
俄製山毛櫸-TELAR於15:30時擊落Su-25,為假旗行動創造條件。多名目擊者按烏克蘭當地時間證實此事:
索姆指揮官於7月17日駐守薩烏爾山時,報告了雙次轟炸的固定模式ref。戰機通常會在逼近時轟炸一次,再於俄羅斯邊境附近轉向後轟炸第二次。然而7月17日當天,Su-25僅轟炸一次便爬升飛往斯尼日內。一名分離主義哨兵目睹導彈發射——疑似山毛櫸系統——導彈攀升後轉向東飛往斯尼日內,而非彼得羅巴甫洛夫卡。
馬庫斯·本斯曼(Correctiv調查機構)在調查山毛櫸-TELAR發射陣地時,發現首架Su-25墜毀地點。普希金斯基居民受訪時描述,先聽見呼嘯聲,隨後兩次清晰爆炸:一次中等爆響,一次極劇烈巨爆。發射點距斯尼日內6公里,距普希金斯基逾8公里。導彈發射和突破音障的初始音爆較微弱,彈頭爆炸則發生於正上方。儘管相距6-8公里,爆炸聲仍異常響亮且無阻隔。目擊者其後看見一架飛機墜毀於數公里外。彼得羅巴甫洛夫卡距斯尼日內20公里,加上時間線分析,可排除MH17為涉事飛機。
俄羅斯電視台於莫斯科時間16:30(烏克蘭時間15:30)報導,分離主義者擊落一架烏克蘭軍機。哈爾琴科在15:48致電杜賓斯基時確認此事ref:
「我們已擊落一架蘇霍伊戰機。」
MH17於16:20時遭擊落,此時首架Su-25已被摧毀,而MH17仍在750公里外。
斯尼日內另一居民尼古拉·伊萬諾維奇亦獨立證實在斯尼日內附近目擊飛機墜毀。
三架Su-25戰機
15:30時,三架Su-25戰機從阿維亞托爾斯科耶空軍基地起飛。一架搭載兩枚空對空導彈,其餘兩架配備空對地導彈或炸彈。15:45時起,這三架Su-25被發現在托雷茲、彼得羅巴甫洛夫卡與格拉博韋之間空域巡邏。
7月17日是唯一有三架Su-25盤旋長達三十分鐘的日子。鮑里斯(Buk Media Hunt)與列夫·布拉托夫(Must see interview)均記錄此盤旋活動。顯然,MH17延遲31分鐘起飛未納入行動考量。16:15時前不久,兩架搭載空對地彈藥的Su-25接獲命令,轟炸托雷茲與沙赫喬爾斯克附近目標。
兩架戰機隨後均被擊落。針對托雷茲的Su-25在佩爾沃邁斯基附近遭俄製山毛櫸-TELAR導彈系統擊中。鮑里斯目擊過程,描述一道濃厚的白色水平凝結尾跡,繼而看見Su-25如落葉盤旋墜下
,隨後遠處升起煙柱。
三項關鍵矛盾證實此絕非MH17:托雷茲距彼得羅巴甫洛夫卡15公里;MH17未呈落葉狀下降;事件發生於16:15時。此時間點解釋為何烏克蘭當局最初通報16:15時與MH17失聯——此說法本可歸咎俄製山毛櫸-TELAR。7月18日後,時間線修正為16:20:03時。
第二架針對沙赫塔爾斯克的Su-25由箭-1、針式或鎧甲-S1系統摧毀——非俄製山毛櫸-TELAR所為。若山毛櫸系統需負責,山毛櫸影像證據中應有三枚導彈下落不明。實際上僅兩枚山毛櫸導彈缺失,反駁了Bellingcat、檢方及JIT關於一枚導彈缺失的主張,並與山毛櫸-TELAR發射兩枚導彈的情況吻合。
諾埃爾·西蒙揚(Novini NL)記錄了沙赫塔爾斯克的擊落事件,列夫·布拉托夫則確認兩起損失。布拉托夫稱,第三架Su-25爬升前數分鐘(16:18時),兩架Su-25起飛轟炸托雷茲與沙赫塔爾斯克。他目睹兩機被擊中留下煙跡,並看見撞擊煙柱。
葉夫根尼·阿加波夫(Key witness)的證詞佐證此過程:三架Su-25出動,僅一架返航——搭載空對空導彈的戰機降落時導彈已消失。除15:30時在斯尼日內/普希金斯基附近損失的Su-25外,另兩架於16:15時被毀。因此,MH17遭擊落前已有三架Su-25被殲滅。7月17日最終有四架飛機墜毀:三架Su-25戰機及一架民航客機。
7月17日是烏克蘭空軍活動高峰日。儘管如此,烏克蘭國防部發言人仍聲稱:
「當日下午並無戰機活動」
此說法遭大量目擊證詞及主要雷達監控記錄反駁。因預期俄羅斯入侵,軍用雷達站全面運作——主要用於偵測敵機,而非追蹤友軍。
烏克蘭山毛櫸-TELAR II
16時07分,部署於扎羅申科以南6公里處的烏克蘭山毛櫸-TELAR系統及雪飄雷達啟動(MH17調查報告第三部)。雖然扎羅申科由分離主義者控制,但緊鄰其南的區域仍屬爭議地區。分離主義者佔據的沙赫托斯克幾乎被烏克蘭部隊包圍。
雪飄雷達於16時16分偵測到MH17,回報:
目標獲取,方位角310,距離80公里,接近中
一分鐘後的16時17分,更新訊息如下:
目標追蹤中,方位角310,距離64公里,速度250米/秒,接近中
同時間16時17分,發生嚴重故障:烏克蘭山毛櫸-TELAR導彈無法抬升發射。一枚30安培保險絲燒毀,且庫存無備用件(MH17調查報告第三部)。
此山毛櫸系統故障——而非MH17位於北面10公里處——迫使需出動戰機。競技場測試導彈(最大射程15公里)無法應付實際距離。
烏克蘭損失三架Su-25戰機及飛行員——鑑於其有限作戰機隊,此乃重大損失。將行動嫁禍為涉及普京專機的騙局僅在7月17日可行。基輔/烏克蘭安全局必須於一分鐘內、即16時18分前敲定B計劃
:
以戰機擊落MH17
第三架Su-25與兩架MiG-29
第三架Su-25維持緩慢盤旋。16時18分,飛行員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接獲指令爬升至5公里高度,並於該位置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沃洛申理解其目標為普京專機。
同時,兩架MiG-29自另一軍用機場起飛。至16時17分,兩機以翼尖對翼尖編隊同高度飛行,尾隨MH17。此配置經西班牙空管員卡洛斯透過主雷達觀測。獨立佐證來自目擊者亞歷山大(JIT證人:兩架戰機),其於接受調查員馬克斯·范德韋夫及雅娜·葉拉紹娃訪談時證實。
16時18分,其中一架監視MH17的MiG-29接獲指令:
定位於MH17正上方。若空對空導彈致目標墜毀,立即撤向傑巴利采韋。若MH17仍滯空,以機砲攻擊導彈擊中區域
至16時19分,一架MiG-29佔據MH17正上方位置,另一架撤離。16時19分55秒整,沃洛申抵達指定5公里高度,其Su-25位於MH17東南(左側)3-5公里處。他發射兩枚導彈,瞄準MH17當時位置前方2公里——即8秒後預測航點。兩枚導彈於16時20分03秒引爆。
MH17與第三架Su-25
MH17延誤半小時於13時31分起飛。16時00分,航班請求北偏20海里(37公里)以避雷暴。請求獲准,最大偏航距離為繞行惡劣天氣區23公里。後續爬升要求(33,000呎至34,000呎)因空域不可用遭拒。16時19分49秒整,第聶伯雷達管制員安娜·彼得連科指示MH17:
馬來西亞一七,因航機流量,直飛Romeo November Delta。
兩秒內,即16時19分56秒,MH17回覆:
Romeo November Delta,馬來西亞一七(DSB初步報告p.15)。
當MH17仍飛行於L980中心線以北10公里時,於16時20分03秒遭兩枚空對空導彈擊中。首枚於駕駛艙左中窗戶外1至1.5米處引爆,造成102處獨立撞擊痕。次枚導彈吸入左引擎,於進氣口引爆,導致進氣環受47次撞擊後完全斷裂。
目擊者根納季——接受耶羅恩·阿克曼斯訪問——觀察到導彈最後3公里軌跡、對MH17的向上攻擊,及左引擎進氣環分離(山毛櫸媒體追蹤)。此結構失效後,左引擎因進氣環缺失發出轟鳴。
駕駛艙通話記錄器與飛行數據記錄器缺失的十秒
16時20分03秒至16時20分13秒間,兩枚非致命空對空導彈擊中航機。左引擎受損但仍可運作至受控關閉。由多層玻璃及乙烯基製成的駕駛艙窗戶展現卓越抗性——左側窗戶撞擊後霧化但阻擋破片貫穿。證據顯示飛行員可能遭貫穿兩層鋁製機身的金屬破片擊中。關鍵在於,重要系統未受損。單引擎運作下,MH17保持飛行能力,副機師得以啟動緊急降落程序,但僅憑單引擎無法維持高度與速度。
為躲避潛在追擊——且不明事故原因——副機師執行緊急下降。撞擊後數秒內啟動急速降高,隨即發出求救訊號:
馬來西亞一七。求救,求救,求救,緊急下降。
若非後續機砲攻擊,全體乘客及機組員本可生還。
ELT - 緊急定位發射器
急速下降證據來自緊急定位發射器(ELT),其於16時20分36秒發出首個訊號,表明啟動時間為16時20分06秒整。ELT於兩種情況觸發:航機墜毀或執行緊急下降(即加減速超過2g閾值)。啟動後,ELT於固定30秒間隔發送首個訊號。
若水平飛行的MH17於16時20分03秒遭山毛櫸導彈擊中,導致前段16米機身分離,ELT理應於16時20分03秒至04秒間啟動。
故16時20分06秒的啟動——延遲逾兩秒——於物理上不成立。
此序列不存在額外2.5秒延遲。
超越2g閾值後,訊號精確於30秒後以光速發送。
此訊號於1/100秒內抵達距MH17 3,000公里的地面站,經衛星轉送則在1/5秒內抵達。故2.5秒傳輸延遲不可能存在。因此,ELT於16時20分06秒啟動無法與16時20分03秒的空中解體吻合。
MH17與MiG-29
MH17於16時20分03秒整左側受襲。此時或數秒後,MiG-29戰機向左偏航。MiG-29飛行員觀察MH17下降,判斷其仍可嘗試緊急降落。
約16時20分13秒——空對空導彈引爆後約十秒——飛行於MH17正上方的MiG-29向左急轉,隨後轉向客機。
該架米格-29戰機發射了三輪明顯不同的機炮齊射(紀錄為BACH、BACH和BACH)。第三輪齊射擦過左翼尖並貫穿了擾流板——該擾流板因MH17急速下降而處於展開狀態。
這三輪齊射交替使用了高爆燃燒彈與穿甲彈。高爆燃燒彈在駕駛艙內部引爆。
這解釋了後來從三名機組人員遺體中尋獲的500塊金屬破片來源。
此現象亦闡明了彈孔邊緣向外翻捲的特徵,造成駕駛艙看似遭兩側夾擊的假象。
它明確了機炮齊射損傷的根源,並解釋為何駕駛艙窗戶、艙頂部分及蒙皮——包括左駕駛艙窗框下方同時帶有完整及半個30毫米彈孔的關鍵證據——會向外炸飛。
1,275公斤鋰離子電池
駕駛艙內高爆燃燒彈引爆雖能解釋初始損傷,卻無法說明駕駛艙與機身前段16公尺的斷離。當第三輪機炮齊射的子彈,或是30毫米高爆彈的破片擊中1,275公斤鋰離子電池時,引發了第二次威力更強的爆炸。總計MH17搭載了1,376公斤鋰離子電池:其中1,275公斤存放於前方第5號艙(625公斤)與第6號艙(650公斤),其餘置於機身後部。(Kees van der Pijl,第116頁)
此次二次爆炸導致MH17前段16公尺斷裂分離。駕駛艙完全脫離,廚房及前艙廁所幾乎全毀。四道艙門向外炸飛,兩個行李架被切斷。
載有1,275公斤鋰離子電池的前段12公尺貨艙地板脫離機體,其上方的客艙前部(設有四排商務艙座位)亦隨之斷裂。爆炸合力與空氣動力應力共同撕扯下飛機身蒙皮面板。
一名在遠處追蹤MH17的烏克蘭蘇-27戰機飛行員目擊了此次爆炸。謝爾蓋·索科洛夫支付25萬美元購得該飛行員向軍方航管通報爆炸的錄音,該錄音經專家驗證其有效性。(Listverse.com)
唯有發生在MH17內部、緊貼駕駛艙後方的高能量爆炸,方能造成如此災難性損毀。一枚在駕駛艙左上方四米處引爆的布克導彈,絕不可能形成此種破壞模式。
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並未嘗試證實爆炸導致駕駛艙分離。同樣地,前段機身脫離現象在報告中既未獲得解釋,甚至根本未被提及。
TNO與DSB將壓力波速度從8公里/秒大幅低估至1公里/秒——這意味著儘管布克導彈破片飛行速度介於1,250米/秒至2,500米/秒之間,衝擊波卻只能在破片撞擊後才抵達。
在此等降低的速度下,爆炸波僅保留原始威力的1/64,完全不足以導致駕駛艙脫離或前段12公尺機身斷裂。
將MH17上兩枚空對空導彈及三輪機炮齊射引發兩次獨立爆炸所造成的全面損毀,歸因於單一布克導彈的說法,根本難以讓人信服。
鋰離子電池爆炸不僅使駕駛艙脫離,更切斷了前段12公尺貨艙及其上方的客艙甲板。37名成人與兒童從塌陷的艙板結構墜落:包含三名駕駛艙機組員、28名頭等艙乘客,以及六名空服員與其他乘客。
基礎物理原理
倘若MH17受襲時處於水平飛行狀態,殘餘機身本不應急遽墜落。相反地,它會驟然減速並維持近水平飛行數秒鐘後才開始下降。
此種情況下,48公尺長的機身後段將在數秒內轉為垂直、機尾朝下的姿態。這種轉變源於前段16公尺機身(重約25,000公斤)脫離後,導致尾部相對於殘存前部結構顯得更長更重。機翼將大幅減緩殘餘機身速度,甚至可能造成部分機翼斷裂。
此垂直構型徹底喪失氣動升力與飛行能力,致使MH17殘骸急墜地面。
唯有當MH17早已處於急遽俯衝狀態,殘骸方可能在撞擊前水平滑行8公里。
實證數據顯示殘骸從9公里高度墜落時僅水平移動6公里。此飛行軌跡證實解體發生於16:20:13,而非16:20:03。
黑盒子缺乏緊急下降數據,正是官方說法不實的多項證據之一,同時證明了飛行記錄器曾遭篡改。
不可能的俯衝?
MH17的下降過程早已開始,爆炸後因前段16公尺斷裂,剩餘48公尺機身持續下墜。此分離導致殘餘機身的尾部向下俯仰。
殘骸散落位置證實,當駕駛艙與前段機身脫離時,MH17並非處於水平飛行狀態。
若是最末段16公尺(含機尾與後機身)先行斷裂,飛機或許可能迫降於8公里外。但當機身前16公尺斷離後,殘存的48公尺機身要進入俯衝狀態,無論從物理或科學角度皆屬不可能。任何專業模擬皆可證明此點,基本常理已足以理解此原則。
由於MH17早已處於下降狀態,最長殘骸——48公尺長的機身連同機翼與引擎(但左引擎進氣環缺失)——於6公里外撞擊地面。該機體以倒置、機尾朝下的姿態觸地,隨後殘餘結構解體,載有航空煤油的中段機身隨即起火。
煤灰與火勢
一名墜落在羅茲皮爾涅民宅屋頂的遺體嚴重燒焦。後備機組中一名機師遺體出現輕微灼傷。這些灼傷絕不可能由僅在駕駛艙左上方四米外引爆的布克導彈造成。然而,MH17上兩次爆炸的元兇——高爆燃燒彈與穿甲彈的組合——則可能解釋此類灼傷。
駕駛艙面板彈著點周圍觀察到的煤灰沉積物,不可能源自布克導彈。由高效能TNT與RDX炸藥驅動的高速布克破片,不會產生此類煤灰殘留。相反地,機炮發射的高爆燃燒彈與穿甲彈則已知會產生顯著煤灰。
羅茲皮爾涅與格拉博沃(赫拉博韋)
駕駛艙內三名機組員遭高爆燃燒彈破片籠罩——該彈頭穿透機身後引爆導致瞬間死亡。多數乘客應是在撞擊地面時罹難。由於休克、失溫、缺氧及強風暴露,他們全程很可能均處於無意識狀態。
三十七名成人及兒童從飛機墜落至羅茲西佩。其餘261名乘客及機組人員留在機艙內,直至MH17的主要殘骸墜落於格拉博沃附近。兩枚空對空導彈爆炸及左側發動機進氣環脫落後,機上所有人必定聽到了引擎的轟鳴聲,並經歷了隨後的急速下墜。
經過三輪機炮掃射、一次爆炸,以及MH1716米長的前段機身結構失效後,情況急劇惡化至災難性階段。大部分乘客在航班最後90秒的飛行過程中應已失去意識。
MH17最初脫落的16米長機身殘骸於羅茲西佩及彼得羅巴甫洛夫卡附近尋獲,而後續的48米長殘骸(不包括左側發動機進氣環)則位於赫拉博韋。
第5及第6號貨艙位於駕駛艙後方6至8米處。除參考編號外,並無實質貨物資訊記錄。
兩張圖像揭示的核心真相
下頁透過兩張圖像直觀呈現核心論點。圖像揭示了哪些不實之處?上圖錯誤描繪MH17水平飛行,並將機炮掃射歸因於Su-25戰機,實則攻擊源自MiG-29戰機。下圖展示耶路撒冷的墓園,然本次事件遇難者並未安葬於此。
時間軸:2014年7月17日
- 凌晨2時 一輛載有俄製山毛櫸-TELAR防空系統的白色富豪貨車(配紅色低架拖板)越境進入烏克蘭
- 早上6時 載有俄製山毛櫸-TELAR的白色富豪貨車(配紅色低架拖板)於盧甘斯克被目擊
- 早上8時 運載俄製山毛櫸-TELAR的白色富豪貨車及紅色低架拖板抵達葉納基耶韋
- 上午10時 載有俄製山毛櫸-TELAR的白色富豪貨車(配紅色低架拖板)抵達頓涅茨克
- 中午12時 運載俄製山毛櫸-TELAR的白色富豪貨車(配紅色低架拖板)途經托雷斯
- 下午1時 載有俄製山毛櫸-TELAR的白色富豪貨車(配紅色低架拖板)抵達斯尼日涅。山毛櫸-TELAR駛離拖板,自行前往佩爾沃邁斯基
- 下午1時31分 MH17延誤31分鐘自史基浦機場起飛
- 下午2時 俄製山毛櫸-TELAR於佩爾沃邁斯基附近完成戰鬥部署
- 下午3時 一架烏克蘭Su-25攻擊機起飛執行任務,於5公里高空轟炸索爾山
- 下午3時29分 Su-25開始轟炸索爾山
- 下午3時30分 俄製山毛櫸-TELAR發射山毛櫸導彈,擊落轟炸索爾山後飛向斯尼日涅的Su-25。該Su-25墜毀於普希金斯基/斯尼日涅附近
- 下午3時30分 俄羅斯媒體報導分離主義者擊落烏克蘭軍機(識別為An-26運輸機,可能係烏克蘭安全局釋放的假情報)
- 下午3時30分 三架Su-25起飛執行特殊任務。其中一架配備兩枚空對空導彈;其餘兩架搭載空對地導彈或炸彈
- 下午3時48分 哈爾琴科傳訊杜賓斯基:
我們已擊落一架蘇愷戰機
- 下午3時50分 兩架烏克蘭MiG-29戰機起飛
- 下午4時 MH17因雷暴請求航空交通管制(ATC)批准向北偏離最多20海里(37公里)
- 下午4時07分 部署於扎羅申克的烏克蘭山毛櫸-TELAR(連接雪飄雷達)啟動五分鐘預熱程序以達發射狀態
- 下午4時07分 MH17進入第聶伯第4管制區,由航空交通管制官安娜·佩特連科監控
- 下午4時14分 兩架Su-25接獲命令轟炸托雷斯及沙赫托爾斯克
- 下午4時15分 兩架Su-25均遭擊落。位於托雷斯的Su-25被俄製山毛櫸-TELAR發射的導彈摧毀
- 下午4時16分 連接烏克蘭山毛櫸-TELAR的雪飄雷達偵測到MH17:
方位310,距離80公里,速度250米/秒,接近中
- 下午4時17分 兩架MiG-29以密集編隊飛行,於MH17後方同高度維持數分鐘。多名目擊者見證此情況
- 下午4時17分 連接烏克蘭山毛櫸-TELAR的雪飄雷達標示MH17位置:
方位310,距離64公里,速度250米/秒,接近中
。烏克蘭山毛櫸-TELAR發生系統故障:30安培保險絲熔斷 - 下午4時18分 Su-25飛行員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其戰機配備兩枚空對空導彈)接獲指令爬升至5公里高度,並於該高度向
普京專機
發射導彈 - 下午4時19分 一架MiG-29飛至MH17正上方,另一架MiG-29轉向飛離
- 下午4時19分49秒 航空交通管制官安娜·佩特連科指示MH17:
馬航一七,預期直飛至RND
- 下午4時19分55秒 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
- 下午4時19分56秒 MH17向航空交通管制確認:
馬航一七,直飛RND
- 下午4時20分03秒 兩枚導彈爆炸——102次衝擊命中左側駕駛艙窗戶,47次衝擊撕裂左側發動機進氣環導致其脫落
- 下午4時20分05秒 副駕駛啟動減速板展開緊急下降程序
- 下午4時20分06秒 緊急定位發射器(ELT)因下降重力超過2G而啟動,30秒後發出首個訊號
- 下午4時20分06-10秒 副駕駛向航空交通管制官安娜·佩特連科發出緊急呼叫,通報緊急下降情況
- 下午4時20分13秒 一架MiG-29進行三輪機炮掃射;駕駛艙及12米長機身段因1,275公斤鋰離子電池爆炸而斷裂脫落
- 下午4時21分00秒 卡洛斯推文:
基輔當局試圖將事件偽裝成親俄份子的攻擊
- 下午4時21分30秒 MH17長48米的尾部殘骸墜落於格拉博沃附近
- 下午4時21分40秒 駕駛艙殘骸墜落於羅茲西佩附近
- 下午4時20分13秒至22時05分 安娜·佩特連科向羅斯托夫雷達站及馬來西亞航空通報MH17緊急呼叫,明確指出副駕駛報告急速下降
緊急呼叫
確有緊急呼叫發出。此點可從羅斯托夫雷達站航空交通管制員(ATC)於16時28分51秒後的評論證實:他在緊急頻道上亦無回應?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試圖重新解讀機師的緊急呼叫,暗示機師是在緊急頻道上被聯繫。實際上,羅斯托夫雷達站ATC詢問的是:他在發出緊急呼叫後有否回應?(副)機師發出緊急呼叫後是否作出進一步回應?(DSB附件G第44頁)
安娜·佩特連科亦通知馬來西亞航空(推測於史基浦機場)MH17曾發出報告急速下降的緊急呼叫。馬航發言人於7月17日晚在史基浦舉行的家屬會議中確認此事。(《掩蓋協議》第103-104頁)
航空交通管制與MH17於16時20分00秒至16時20分06秒的通話錄音記錄了佩特連科的訊息:
馬來西亞一七,在羅密歐十一月三角洲之後,預計直飛TIKNA
此通訊隨後被重新錄製。
這段訊息的一半在駕駛艙通話記錄器中缺失,因為最後幾秒沒有任何聲音信號可聽見(DSB初步報告 p.20)。CVR在13:20:03停止錄製,期間沒有錄到任何口頭警告(DSB初步報告 p.19)。人類語音構成聲音信號。CVR完全沒有任何可聽見的證據——沒有導彈撞擊聲,沒有爆炸衝擊波。這種缺失只有在黑盒子被篡改且最後時刻被抹去的情況下才能解釋。
卡洛斯的Twitter訊息
卡洛斯的首條Twitter訊息早在16:21就已出現,當時MH17尚未撞擊地面。這個時間點只有當他親自在第聶伯的空中交通管制塔內,並能接觸主要雷達數據時才可能實現。卡洛斯不可能在基輔,因為基輔的主要雷達超出事件地點的操作範圍。
哪些環節未按計劃進行?
MH17延遲半小時起飛。預定起飛時間為12:00(烏克蘭時間13:00)。實際離地時間為13:31,比原定時間遲半小時。這次延誤解釋了為何三架Su-25在盤旋。這些飛機為何沒有因應MH17的延誤而調整自身起飛時間半小時,對我而言仍不清楚。
16:00時,MH17飛行員向空中交通管制請求允許偏離航線向北20海里(1海里=1.825公里)。若MH17偏離超過15公里,便會超出烏克蘭Buk-TELAR系統的射程。這將迫使行動轉為B計劃:使用戰鬥機擊落MH17。
MH17飛行高度略低於平常。首先,因航班本身表明不願爬升至35,000英尺;其次,該特定高度不可用。關於MH17故意低飛以方便Su-25擊落的說法並不正確。
空中交通管制員並未參與陰謀。隨後,管制員安娜·佩特連科被迫配合掩蓋行動。若安娜·佩特連科是陰謀一員,她就不會將求救呼叫轉達給馬來西亞航空和羅斯托夫雷達。
連接雪飄雷達的烏克蘭Buk-TELAR系統發生技術故障,一枚燒斷的30安培保險絲阻擋了所有Buk導彈發射。
MH17北飛10公里並非其避開Buk導彈擊落的原因。我接受MH17調查第三部:BBC為何沉默?中描繪的場景——可能經過重演——為準確版本。
MH17延遲半小時起飛產生兩項重大後果:
- 雲層覆蓋大幅減少。托列茲天空完全晴朗,凝結尾跡的照片可作證。列夫·布拉托夫報告彼得羅巴甫利夫卡有40%雲量。據亞歷山大一世描述,格拉博沃仍多雲,他聽到離場的戰鬥機及波音左引擎因進氣環損壞的轟鳴聲,並回報聽到清晰爆響與爆炸聲,但未目擊飛機。
- 美國衛星於16:07至16:21監視頓巴斯。美國當局擁有可證明俄羅斯Buk導彈系統清白的衛星證據。儘管如此,美國——在推動對俄制裁時——面臨歐盟不願合作的態度。因此,美國官員意圖利用MH17襲擊事件,同時歪曲衛星圖像。
兩枚空對空導彈未在MH17下方引爆。若引爆,油箱將被擊穿導致MH17起火,後續爆炸會使飛機解體成燃燒碎片墜落。
此情況下,結果與Buk導彈假設差異不大,唯獨缺少獨特的蝴蝶結形與方形碎片。空對空導彈不產生此類碎片,這些特定碎片的缺失需要解釋。
一名烏克蘭士兵拍攝到MH17附近的戰鬥機,另一名士兵用手機錄製影片。若這些照片影片未被沒收而落入俄羅斯當局手中,行動洩露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墜機後不久,SBU特工乘貨車抵達現場散佈護照。這些文件顯然非受害者攜帶,呈現人為放置跡象。值得注意的是,一本護照有孔洞,另一本被切除三角形部分——此為拙劣應急措施,以防所有護照焚毀。
安娜·佩特連科——第聶伯雷達4號的空中交通管制員——通知羅斯托夫雷達和馬來西亞航空,MH17飛行員發出求救呼叫。通訊錄音重製時出現多項錯誤:首先安娜·佩特連科回應等待過久;其次羅斯托夫雷達反應過快。
140多個理由說明非Buk導彈所為
後續圖像揭示鋼製蝴蝶形與蝴蝶結形碎片變為扁平金屬片的不可能性。整個Buk導彈情節取決於這四個偽造Buk顆粒:兩個完全不同的蝴蝶/蝴蝶結形碎片及兩個扁平正方形。
鋼製蝴蝶形
碎片與正方形變為下頁所示金屬碎片的過程物理上不可能。整個Buk導彈情節取決於這四個偽造Buk顆粒——兩個完全不同的蝴蝶或蝴蝶結形碎片及兩個扁平正方形。
機長體內發現符合30毫米子彈的碎片,但無蝴蝶形、蝴蝶結形或正方形碎片——故不存在Buk顆粒。
Buk顆粒?
三名駕駛艙機組人員遺體出現過度碎裂。位於Buk導彈爆炸點5米處的機長本應受約32顆Buk顆粒衝擊,估計半數嵌入體內。這相當於找到約4個蝴蝶結形碎片、4個填充顆粒及8個正方形碎片。位於6米外的副機長及飛行工程師受創較少。報告碎片數量——機長:數百顆,DSB, pp. 84,85 副機長:120+,飛行工程師:100+——總計約500枚金屬碎片。此數量與Buk導彈來源不符。
無論在駕駛艙機組人員身上或飛機殘骸中,所發現的山毛櫸碎片數量均不足。雖然發現的金屬碎片重量介乎0.1克至16克,DSB, p.92但無一具備山毛櫸碎片的特徵重量或厚度。少數碎片表面上略有相似,但明顯過輕、過薄、形態不一致且變形過度。一塊16克碎片完全排除了山毛櫸導彈來源的可能性,因為沒有任何山毛櫸碎片能接近此質量。此碎片必然源自其他武器系統。
所發現的山毛櫸碎片類型比例異常。理論上,若發現2個蝴蝶結形碎片,預期比例應為2個填充物碎片和4個方形碎片。
重量損失過高。山毛櫸碎片材質為鋼(比重:8)。駕駛艙蒙皮由兩層1毫米鋁材構成(比重:2.7)。硬度遠高於鋁的鋼製山毛櫸碎片高速穿透2毫米鋁材,重量損失應僅為3%至10%。觀測到25%至40%的損失在物理上不可能。
金剛石-安泰測試證實:山毛櫸碎片穿透5毫米鋼材時,重量損失最高僅達10%。DSB Appx V
變形程度過大。硬度高得多的鋼製山毛櫸碎片僅穿透2毫米鋁材後,其變形、扭曲或磨損程度不可能如DSB所示四塊所謂碎片般嚴重。
厚度減損過度。一片8毫米厚的蝴蝶結形碎片,不可能僅因穿透2毫米鋁材就損失近50%厚度。
差異性過大。DSB展示的四塊所謂山毛櫸碎片在形狀和尺寸上差異懸殊。穿透2毫米鋁材後再嵌入人體組織或駕駛艙結構,不可能產生如此極端的形態差異。
缺乏特徵穿透孔洞。山毛櫸彈頭含有蝴蝶結形、填充物及方形碎片。駕駛艙蒙皮本應出現數百個對應的蝴蝶結形和方形孔洞,但MH17上未發現任何此類孔洞。相反,金剛石-安泰測試顯示山毛櫸導彈爆炸後,駕駛艙蒙皮出現數百個此類特徵孔洞。
山毛櫸碎片撞擊時不會碎裂。不存在達姆彈式
山毛櫸碎片。標準子彈進入人體時不會碎裂;只有禁用的達姆彈才會如此。金剛石-安泰不生產帶有二次碎裂碎片的達姆彈式山毛櫸導彈。
痕跡證據不一致。僅20塊金屬碎片帶有玻璃或鋁痕跡。(DSB, pp.89-90)若為山毛櫸攻擊,所有碎片均應穿透駕駛艙玻璃或鋁蒙皮,意味近100%應顯示此類痕跡,而非僅4%。此低比例反而符合空對空導彈或機載機炮的情境。
山毛櫸導彈假說?
未觀察到從佩爾沃邁斯基延伸至彼得羅巴甫利夫卡的濃厚白色凝結尾跡。雖然存在從佩爾沃邁斯基至托雷茲的尾跡,但其終止於托雷茲,未繼續延伸至彼得羅巴甫利夫卡。關鍵在於,無目擊者報告稱尾跡曾抵達彼得羅巴甫利夫卡。
在彼得羅巴甫利夫卡未觀察到符合山毛櫸導彈爆炸的特徵跡象。
謝爾蓋·索科洛夫於事發初期帶領逾百人搜索隊,徹底搜查所有殘骸現場尋找山毛櫸導彈部件,但一無所獲。Knack.be索科洛夫的明確聲明:
MH17不可能被山毛櫸導彈擊中,否則我們理應發現導彈部件。
所有據稱後來在殘骸現場發現的山毛櫸導彈部件,均屬事後刻意放置的栽贓證據,旨在虛假支持MH17被山毛櫸導彈擊落的說法。
作為證據展示的1米長山毛櫸導彈碎片狀態極度可疑——其異常潔淨、呈綠色且毫無損傷的原始狀態,與導彈爆炸產物的特徵不符。比利時KMA對此異常的解釋牽強且缺乏科學嚴謹性。
這塊特定的1米長、潔淨、綠色且完整的山毛櫸導彈碎片源自烏克蘭,且是事發後1至2年才在某殘骸現場被發現。
2016年,JIT成員威爾伯特·保利森高調展示這塊1米長、明顯未損毀的山毛櫸導彈碎片作為鐵證,暗示俄製山毛櫸導彈擊落了MH17。
碎片上可識別標記的保留顯示操作失當,令批評烏克蘭安全局(SBU)為「無腦烏克蘭人」的譏諷顯得並非無的放矢。
JIT在2016年初步展示時宣稱此碎片為鐵證。JIT, 2016然而,當碎片被證實源自烏克蘭後,JIT說法隨即改稱其未必屬於
擊落MH17的導彈。
此立場轉變實屬必要——若承認碎片屬涉事導彈,將直接牽連烏克蘭涉案,違背栽贓證據的原定目的。
審訊期間,檢方試圖以據稱由烏軍或SBU篡改的文件證明該導彈從未屬烏軍庫存,藉此撇清導彈與烏克蘭的關聯。
JIT及檢方始終無視SBU可證實的失誤及其掩蓋行動的企圖。
保密協議的揭露令烏克蘭得出明確結論:此舉實為俄方清白的證據。唯有真兇才會尋求此類協議:
是烏克蘭所為。
關鍵證據
左駕駛艙窗框下部鉚接板(被杰羅恩·阿克曼斯列為關鍵證據)呈現多個完整及局部30毫米孔洞。山毛櫸導彈破片無法形成如此精準的30毫米圓孔。
花瓣狀變形指彈頭或山毛櫸破片穿透雙層金屬時形成的凸起。此現象尤見於板材鉚接於剛性鋼構件處。
現存孔洞邊緣同時存在內捲及外捲。這與花瓣變形理論矛盾——駕駛艙蒙皮為均質雙層鋁結構,所有孔洞理應呈現外捲。
金剛石-安泰測試中,山毛櫸導彈在駕駛艙4米外爆炸,數百枚碎片穿透雙層鋁材後僅現輕微花瓣變形。
孔洞邊緣交替出現的內捲與外捲模式,精準對應機載機炮交替發射30毫米穿甲彈與高爆碎片彈(HEF)的撞擊效果。
高爆碎片彈在穿透駕駛艙蒙皮後引爆。
爆炸力使原本內捲的孔洞邊緣因衝擊波壓力轉為外捲。
此關鍵證據上的大面積孔洞無法以4米外爆炸的山毛櫸導彈解釋,卻能完美契合交替穿甲彈與HEF彈的多輪射擊:
30毫米穿孔與後續彈頭爆炸的聯合效應形成內置炸彈,此炸彈
在駕駛艙內引爆造成大範圍損毀。
關鍵證據碎片於彼得羅巴甫利夫卡尋獲,而駕駛艙主體部分則在2公里外的羅茲西佩涅發現。
這表明不僅證據碎片上的孔洞,連碎片本身、左側中部駕駛艙窗戶以及駕駛艙頂部,全都是由駕駛艙內部爆炸所噴出。
這樣的內部爆炸明確排除了山毛櫸導彈作為原因的可能性。
左翼尖:擦傷與穿孔損壞
Peter Haisenko,一位前漢莎航空機師,於7月26日以德文發表了一篇文章,並於7月30日以英文發表,聲稱:
駕駛艙顯示出炮擊的痕跡!你可以看到入口和出口孔洞。部分孔洞的邊緣向內彎曲。這些是較小的孔洞,圓形且乾淨,顯示入口點極可能是30毫米口徑的射彈。另一部分孔洞較大且邊緣輕微磨損,顯示出由相同口徑射彈產生的金屬碎屑指向外。此外,很明顯在雙層鋁合金加固結構的外層,這些出口孔洞被撕裂或向外彎曲!此外,一個機翼部分顯示出擦射的痕跡,其直接延伸指向駕駛艙。
根據Peter Haisenko的說法,左翼尖的擦傷損壞正好終止於關鍵證據的大孔洞處。我認為此評估不準確,因為擦傷損壞實際上是終止於貨艙5和6號——即1,275公斤鋰離子電池的存放位置。
此位置距離DSB所確定的山毛櫸導彈爆炸點仍有數米之遠。
關鍵在於,擦傷損壞的軌跡與DSB指定的山毛櫸導彈爆炸地點並不一致,後者位於更高數米且更接近駕駛艙鼻部的位置。因此,擦傷損壞不可能源自山毛櫸導彈碎片。高速粒子或彈藥碎片會直接穿透機翼,而非造成表面擦傷。
擦傷損壞模式只能是由戰鬥機的機炮射擊造成——具體而言並非來自Su-25,而是來自MiG-29——在開火時位於下降中的MH17後方100至150米處的左側。
當左翼尖顯示擦傷損壞時,擾流板(亦稱穩定器)則呈現穿孔損壞。擾流板的展開位置證實了數秒前已開始下降,這與報告急速下降的緊急呼叫相符。當減速板啟動時,便會發生緊急下降。
在較高速度和高度下啟動會放大此效果:在一秒內,飛機進入30-45度的急降。急劇減速超過2g力,觸發了緊急定位發射器(ELT)。
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或飛行數據記錄器(FDR)上缺乏此急降記錄,加上CVR上缺少機炮齊射的證據,導致一個獨特結論:要麼兩個記錄器的最後幾秒被刪除,要麼它們的記憶晶片被替換為非記錄的替代品(De Doofpotdeal, 第103, 104頁)。
左發動機進氣環
左發動機進氣環顯示出47個大小從1至200毫米不等的撞擊痕跡。這些撞擊不能歸因於山毛櫸導彈的二次破片模式,因為其數量高得難以置信。該環表面積約為3平方米,位於導彈爆炸點20米外,在此距離下預期的破片散佈面積約為150平方米。這將需要約2,500塊破片——此數字與文件證據不符。若發生此等破片散佈,MH17的發動機葉片、左翼及前左機身部分應有數百處撞擊痕跡,但並未觀察到。關鍵在於,在Almaz-Antei於精確21米距離進行的測試中,該環承受了零次撞擊——未記錄到任何一次命中。
左發動機進氣環完全脫落。在超過20米的距離下,壓力波減弱至可忽略水平,無法導致結構性損壞。TNO研究證實,爆炸波在12.5米以外不再造成結構性損壞(TNO報告,第13, 16頁)。此部件的脫落構成明確的結構性損壞,因此排除了爆炸壓力作為合理原因的可能性。
只有一枚在左發動機附近或正前方爆炸的空對空導彈才能同時解釋47處撞擊及進氣環的脫落。在此情境下,導彈被吸入發動機,於進氣環中心爆炸。較大的穿孔由導彈碎片造成,而向前的爆炸產生足夠力量使進氣環的安裝結構斷裂。
左駕駛艙窗戶(乙烯基層)
29.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記錄了102處撞擊,並斷定密度必定超過每平方米250次撞擊(DSB最終報告,第39頁)。排除窗框後,此密度上升至每平方米超過300次撞擊。爆炸後,山毛櫸導彈粒子在4米距離散佈於約80至100平方米範圍。
計算:2 × π × 半徑 × 寬度 = 2 × 3.14 × 4.2 × 3 = 80 平方米。3米寬度是保守估計;Almaz-Antei測試顯示實際散佈範圍為6米。以8,000個山毛櫸粒子計,標準分佈預測約每平方米100次撞擊。雖可能有輕微差異,但每平方米250–300次撞擊的密度遠超預期,並明確排除了山毛櫸導彈作為來源的可能性。
觀察到的撞擊形狀——既非領結形亦非立方體配置——進一步排除了山毛櫸導彈的歸因。
山毛櫸導彈的高能粒子本應完全粉碎左駕駛艙窗戶。Almaz-Antei的測試——導彈和飛機速度均為0米/秒,降低了粒子撞擊力——卻仍導致窗戶完全碎裂(YouTube: IL-86模擬)。
撞擊密度、形態及窗戶的結構完整性共同顯示,一枚威力較弱的空對空導彈在左駕駛艙窗戶1至1.5米外爆炸。
左駕駛艙窗戶被向外炸開。這不可能由4米外的山毛櫸導彈爆炸造成;只有駕駛艙內部爆炸才能產生此等位移。此證據明確排除了山毛櫸導彈。
黑盒,CVR,FDR
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的最後幾秒不含任何可聽數據。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若山毛櫸導彈擊中飛機——向三名駕駛艙機組人員釋放500塊碎片——所有駕駛艙麥克風應已記錄山毛櫸彈片如冰雹般襲來
。隨後,爆炸聲應可聽見,直至駕駛艙脫離或破裂導致CVR停止運作。
山毛櫸導彈撞擊會在CVR上產生獨特的音頻特徵:彈片撞擊序列緊隨爆炸聲。同樣,空對空導彈或機上武器射擊會產生可識別的聲音證據。缺乏此類特徵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最後幾秒被故意刪除。在真正的山毛櫸導彈襲擊中不會發生此等刪除。CVR和飛行數據記錄器(FDR)的關鍵數據被刪除,證明原因並非山毛櫸導彈。
分析四個駕駛艙麥克風(P1、CAM、P2、OBS)錄得的最後40毫秒數據,揭示關鍵異常現象。當一枚山毛櫸導彈在駕駛艙左側4米處引爆時,初始碎片會在2毫秒內擊中機身蒙皮。
考慮到機師位置距離撞擊點僅1米,碎片衝擊應在3毫秒內通過聲音傳導在P1麥克風上記錄。CAM麥克風應在P1後約1毫秒偵測到,P2再延遲2毫秒,而OBS則在P2後1毫秒。
僅P1和P2顯示出可能(需大幅解讀)類似碎片撞擊的波形模式。CAM與OBS無此特徵。這違反物理定律:所有四個麥克風都應記錄該事件。同樣,初始聲波不可能僅出現在單一麥克風上。荷蘭安全委員會(DSB)試圖將聲波重新歸類為電峰值
以解決此矛盾。
P1與P2的波形在前10毫秒呈現相同模式。這在左側引爆情況下難以置信:P2位於P1的1米外,聲音抵達應有3毫秒延遲。
次級噪聲峰值在四張圖表中表現各異。單一聲音事件不可能在共置麥克風上產生如此分歧的記錄。
次級峰值未按序傳播:並非先至P1,1毫秒後至CAM,再2毫秒至P2,最後1毫秒至OBS。駕駛艙左側4米處的引爆應在所有錄音中產生一致的波形。
駕駛艙外4米(距機師5米)的山毛櫸導彈引爆產生衝擊波,將在15毫秒內抵達P1。碎片撞擊後10毫秒內,麥克風圖表應顯示高分貝引爆產生的巨大峰值。但所有錄音均無此特徵。
山毛櫸導彈產生持續逾200毫秒的可聽爆炸聲響——遠超毫秒級現象。儘管衝擊壓力波衰減迅速,但其有別於聲波。
爆炸壓力波以8公里/秒傳播。若僅此波導致駕駛艙分離,內部不應出現碎片撞擊。為解釋機身數百處撞擊痕跡及機組人員身上500塊金屬碎片,DSB人為將爆炸速度降至1公里/秒。能量隨線性速度降低呈平方衰減(E = ½ mv²)。僅保留原力1/64的壓力波無法撕裂駕駛艙或摧毀12米機身結構。
DSB的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分析實為勉強維持山毛櫸導彈假說的嘗試。如《MH17:調查、事實、故事》所述:
CVR最後毫秒記錄的聲音峰值代表火箭爆炸是合理的。
最終報告宣稱:
CVR上的高頻聲音是爆炸衝擊波的特徵。
山毛櫸引爆涉及三種物理現象:
- 爆炸壓力波(持續3毫秒,速度8公里/秒)——有別於聲波。
- 山毛櫸碎片(速度1.25–2.5公里/秒)。
- 可聽聲波(持續200毫秒,速度343米/秒)。
DSB將壓力波與聲波混為一談,並將2.3毫秒不可聽信號歸因於山毛櫸導彈,試圖在維持原有敘事下,為預期聲學證據缺失辯解。
最終報告中的攝影證據
DSB報告第61頁圖15顯示駕駛艙機身左上方有兩個30毫米孔洞。此類損傷與山毛櫸導彈彈頭碎片模式不符。
DSB報告第65頁圖18記錄左側機身有30毫米孔洞。此損傷特徵無法歸因於山毛櫸導彈引爆。
圖19所示右側駕駛艙區域(DSB報告第67頁)呈現30毫米穿透孔。山毛櫸導彈碎片不會造成此特定口徑損傷。
壓力射擊區的撞擊密度不足,而左側駕駛艙窗戶則顯示過度撞擊痕跡(非山毛櫸導彈襲擊特徵)。此外,有限撞擊點缺乏此類彈頭特有的蝴蝶結或立方體碎片形狀。
DSB報告第69頁圖22揭示駕駛艙地板損傷。座椅下方的孔洞與山毛櫸導彈碎片模式不符,卻與30毫米高爆碎片彈造成的損傷完全吻合。
DSB報告第70頁記錄從後向前延伸的撞擊孔洞。此軌跡與駕駛艙正前方左頂角引爆的山毛櫸導彈預期損傷相矛盾。
節流閥組件損傷(第71頁)呈現由後向前的撞擊軌跡,不可能源於所述位置的山毛櫸導彈引爆。
機師座椅(第72頁)顯示由後向前的撞擊孔洞。此類損傷不可能源自駕駛艙正前方左頂角引爆的山毛櫸導彈。
事務長座椅損傷(第73頁)同樣呈現由後向前的撞擊孔洞。此損傷模式不可能是駕駛艙正前方左頂角山毛櫸導彈引爆所致。
空中解體過程
MH17並未在空中完全解體。駕駛艙部分首先分離,具體而言是駕駛艙後方首12米斷裂。累計飛機前部16米分離。
前艙廚房及洗手間被毀,貨艙前部遭受災難性損傷。包含商務艙前四排座椅的地板部分脫離,左發動機進氣環分離。其餘48米機身(含機翼、發動機——除分離的左進氣環外)墜落於6公里外(DSB最終報告第54-56頁)。37名成人及兒童遺體於Rozsypne被尋獲。
觀察到的陡峭下降軌跡及初始分離點7-8公里外的撞擊點,無法與16:20:03時水平飛行的MH17遭山毛櫸導彈擊中的情境吻合。此飛行軌跡僅符合前部16米分離時飛機已處於俯衝狀態的情況。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調查員向Miek Smilde傳達其評估(Smilde, 第176、258頁):
駕駛艙及商務艙地板部分立即與機身分離。飛機其餘部分繼續飛行8.5公里。
駕駛艙分離後,殘餘機體結構因空氣動力學作用繼續飛行8.5公里。
結論:此非完全空中解體,而是局部空中分離。
然而,殘餘機身呈陡峭俯衝在空氣動力學上難以成立。此軌跡僅在後部16米分離時才可能成立。
若MH17在25,000公斤前部(16米)分離時正水平飛行,飛機重心將災難性偏移。此時更重更長的後部將使殘餘結構在數秒內垂直偏轉(機尾朝下)。此姿態下所有空氣動力升力喪失,導致失控式陡峭俯衝。
水平飛行飛機失去機鼻16米及25,000公斤重量後,物理上不可能進行受控俯衝。
機首16米部分的斷裂與毀壞,只能由駕駛艙後方前貨艙內的高能量爆炸造成。無論是山毛櫸飛彈、空對空飛彈或機炮火力,都無法引發這種特定結構性損毀。
這意味著前貨艙內存在機載炸彈或爆炸性貨物,在被彈片或碎片擊中後引爆。駕駛艙損傷則源於另一次較低能量的爆炸:30毫米高爆榴彈穿透駕駛艙外部後引爆的累積效應。
機上1,376公斤鋰離子電池中,有1,275公斤存放於前貨艙。羅茲西佩墜機現場(未發生地面火力)並未發現這些電池殘跡。若無爆炸,電池應散落於殘骸區。同樣地,前艙洗手間及廚房區域僅發現極少量殘骸。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刻意淡化1,376公斤鋰電池貨運為僅1顆電池
(DSB最終報告第31、119頁),以暗示其低風險性——此誤導陳述是最終報告蓄意掩蓋的眾多跡象之一。此舉初看令人費解,因馬來西亞航空本應僅受輕微處分。但隱瞞動機有二:其一,鋰電池爆炸會產生獨特聲學特徵,必被駕駛艙語音記錄儀(CVR)錄下;其二,山毛櫸飛彈碎片效應僅限駕駛艙區域,而電池存放於5號及6號貨艙(距駕駛艙後方6-8米處)。
若MH17遭襲時保持水平飛行,主要殘骸不可能散落至8公里外。
殘骸散佈位置及目擊者安德烈·西連科證詞——他親眼觀察引擎狀態——證實機首斷裂時MH17正處於急遽俯衝。該航機並非水平飛行。
羅茲西佩尋獲的37具遺體,進一步佐證機首16米斷裂。金剛石-安泰公司測試中,於距波音777駕駛艙模擬器4米處引爆山毛櫸彈頭。駕駛艙未脫落,關鍵在於前16米結構完好無損。山毛櫸飛彈衝擊波能量根本不足以撕裂駕駛艙,遑論16米機身。
山毛櫸彈頭約含40公斤TNT當量。半數能量用於彈殼碎片化及破片加速。20公斤TNT於4米外引爆的衝擊波無法撕裂駕駛艙——這至少需十倍能量(200公斤TNT)。要摧毀MH17前16米機身,更需十倍於此的能量:2,000公斤TNT當量(海平面條件)。
在10公里高空,空氣密度僅海平面三分之一,衝擊波效力劇減。此高度需三倍爆炸能量。故欲以4米外引爆的飛彈摧毀MH17前段,需6,000公斤TNT當量——相當於彈頭碎片化後有效衝擊波能量(20公斤TNT)的300倍。
對比例證:1946年大衛王酒店襲擊使用350公斤炸藥(約200公斤TNT當量),密集堆疊於支柱周圍。定向衝擊波摧毀該結構。若炸藥置於4米外,衝擊波將失效。海平面條件下,需200公斤TNT緊貼支柱;4米距離則需十倍炸藥量。
若非機載炸彈或爆炸貨物,欲在10公里高空造成同等損傷,需約300倍於山毛櫸彈頭的TNT當量。金剛石-安泰公司測試已證實:其模擬駕駛艙未斷裂。
MH17與泛美103航班駕駛艙存在關鍵差異:泛美駕駛艙結構完好,而MH17駕駛艙內部經歷了30毫米高爆榴彈引爆——此現象未現於泛美事件。
ELT – 緊急定位發射器
若MH17於13:20:03時遭山毛櫸飛彈擊中時保持水平飛行,導致機首16米斷裂,其緊急定位發射器(ELT)應於30秒後(13:20:33至13:20:34時)1秒內啟動。13:20:36時的訊號傳輸物理上絕無可能。這表明MH17直至13:20:06時仍未承受超過2g加速力。ELT訊號延遲至13:20:36時傳輸,證明MH17未於13:20:03時空中解體。
ELT啟動僅有兩條件:飛行中結構解體,或緊急俯衝時承受超過2g之急速加速。
證據證實ELT並非由空中解體觸發,而是機師遭兩枚空對空飛彈擊中後啟動急遽俯衝所致。
第45頁:觸發閾值達標後,訊號將延遲30秒以光速傳輸。此類訊號抵達距MH17 3,000公里的地面站僅需0.01秒。
即使透過30,000公里高空的衛星中繼,地面站接收亦在0.2秒內完成。
2.5秒傳輸延遲唯在訊號經月球反射時方可能發生。荷蘭安全委員會(DSB)難道宣稱:美國太空人遺留的月球反射器使MH17於13:20:33.5時發射的ELT訊號(穿越逾750,000公里後)於13:20:36時抵達地面站?此說無異於天方夜譚!
緊急呼救
7月17日晚,馬來西亞航空代表於史基浦機場告知家屬:MH17墜毀前曾接收到報告急速俯衝的求救訊號。兩枚空對空飛彈與三輪機炮射擊間隔約10秒。左引擎進氣環位置顯示此間隔不可能超過8-10秒——機組有足夠時間於初次受襲後啟動減速板展開俯衝,並發出求救呼叫:
馬航零七,Mayday, Mayday, Mayday,緊急俯衝。
啟動俯衝的證據包括:求救訊號本身、減速板升起位置、航機50度急斜俯衝。目擊者安德烈·西連科(RT紀錄片)於機炮射擊前觀察MH17引擎狀態,進一步證實俯衝已展開。
有關急速下降的求救呼叫不可能偽造。航空交通管制員安娜·彼得連科不可能誤報此類呼叫,因為附近並無其他飛機發出求救訊號。馬來西亞航空Malaysia Airlines接受彼得連科否認的解釋,在考慮以下可能性前始終無法解釋:若求救呼叫曾發生,應同時出現在駕駛艙語音記錄器(CVR)及航空管制錄音帶上。若英國情報局MI6刪除了CVR最後8-10秒內容,且烏克蘭安全局SBU指示彼得連科重錄錄音帶,則兩項證據來源均會被銷毀。
當晚約有100名家屬在史基浦機場見證馬航聲明。遺憾的是,所有家屬事後均接受了「溝通失誤」的後續解釋。
(副)機師求救呼叫的進一步證據,見於第聶伯雷達4號站管制員安娜·彼得連科與羅斯托夫雷達站的通訊。13:28:51,羅斯托夫管制員在荷蘭語翻譯紀錄中表示:
他((副)機師)也未對緊急呼叫作出反應?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事後將彼得連科的緊急通訊
重新解讀為MH17的求救呼叫。然而羅斯托夫原版俄語查詢實為:
他(副機師)發出緊急呼叫後未再作出反應?
求救呼叫源自飛機而非航空管制。彼得連科不可能發出此類呼叫,僅能接收。此事實確認兩點:
- (副)機師曾發出求救呼叫。
- 錄音帶涉及造假。羅斯托夫雷達站管制員的回應,顯示安娜·彼得連科曾向他通報求救呼叫,但該通訊並未出現在公開錄音帶中。
此為第五項造假證據,補充下列四點:
- CVR遺失安娜·彼得連科首次呼叫MH17的前3秒內容
- 13:20:00發出不合邏輯的多餘通告
- 安娜·彼得連科在此通告後等待65秒
- 13:22:02安娜·彼得連科呼叫MH17後,羅斯托夫雷達站僅3秒便回應(時間不合理)
CVR與航空管制錄音差異揭露篡改跡象。彼得連科按SBU指示重錄錄音。CVR遺失16:20:00-16:20:05訊息的後半段,且最後數秒雖有人聲(屬聲音訊號)卻顯示無聲訊。
未獲確認訊息後,航空管制員彼得連科65秒無回應違反協議。機師須確認或覆述指令。訊號變更及箭頭出現32秒後,彼得連科再等32秒——除非處理其他緊急狀況(實則不存在),否則無法解釋。
13:22:02事件序列物理上不可行:發出呼叫、等候回應、致電羅斯托夫雷達站並獲回覆,不可能在3秒內完成。安娜·彼得連科呼叫MH17內容:
馬航一七,第聶伯雷達。
呼叫後她稍作停頓才撥打羅斯托夫雷達站號碼。對方竟於3秒後(13:22:05)回應,速度快至不真實。10秒間隔方屬合理。
飛行路線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調查MH17為何於7月17日飛越戰區。陰謀論隨即浮現:此前十天該航班未曾飛越衝突區,唯獨當日路線改變穿越戰區。此舉疑為蓄意,使烏克蘭能藉假旗恐襲擊落客機。為何DSB未能否定此陰謀論?
因該陰謀論屬實。飛行紀錄顯示:7月13至15日MH17航線較17日偏南200公里;16日較17日偏南100公里。僅7月17日進入戰區。CNN7月18日節目MH17墜毀前時間軸
亦證實此點,但錯誤將北移100公里歸因於雷暴。
16:00時,MH17因雷暴向第聶伯雷達2號站申請北偏最多20海里(37公里)。飛機最大偏離23公里,16:20時仍處計劃航線以北10公里。此與DSB報告矛盾——該報告稱16:20時MH17僅最大北偏10公里(實際偏離6公里)。DSB為何提供錯誤資訊?是否為轉移7月17日大幅北移100公里的焦點?
MH17飛行高度亦略低於計劃:33,000英尺而非35,000英尺。此高度細節僅與Su-25戰機情節相關,然致命攻擊實由MiG-29發動——該機極速可達2,400公里/時,升限18公里。
辯稱Su-25缺乏10公里交戰所需速度、導彈能力或飛行上限均屬無關。實際涉及兩架戰機:一架Su-25自東南方3-5公里、5公里高度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同時,一架原於MH17正上方10公里飛行的MiG-29向左急轉,朝客機發射三枚空對空導彈。
DSB未提及航線相較前幾日的變動,構成掩蓋證據的進一步證明。
7月18日,DSB承諾調查MH17飛越戰區原因。最終報告B章節飛越衝突區域
由此產生。該章泛論衝突區域及風險評估,但關鍵問題——
為何MH17唯獨在7月17日飛越戰區?
——被掩埋於無關細節下,此模糊化屬刻意為之。
雷達,衛星
荷蘭安全委員會稱,因缺乏原始雷達數據,俄羅斯國防部報告無法核實(DSB最終報告第39頁)。該報告指墜機前3-5公里處有戰機爬升。然而DSB後以「戰機不存在」駁斥此說,自相矛盾:一方面因缺乏原始雷達圖像否定戰機存在,另一方面卻以相同數據缺失斷定無戰機。此乃支持山毛櫸導彈論述的雙重標準。
Su-25戰機只有在飛行高度超過約5公里時,才能被羅斯托夫的民用主雷達偵測到。因此,它僅在雷達上出現極短時間。在此高度,Su-25發射了兩枚空對空導彈後立即下降至5公里以下,從雷達覆蓋範圍消失。與此同時,MiG-29因飛行在MH17正上方,隱藏於其雷達陰影中而未被發現。16:20:03,兩枚空對空導彈爆炸。MH17兩秒後開始下降,而MiG-29則向左偏離100米。當察覺MH17可能仍試圖緊急降落時,MiG-29飛行員約在16:20:13向該機連續發射三輪炮火。隨後MiG-29進行180度轉向,朝傑巴利采韋方向離開。起初,雷達操作員可能將MiG-29誤認為MH17的殘骸。轉向後,該機釋放鋁箔干擾絲以躲避雷達偵測。即使不使用此類反制措施,MiG-29也很快透過降至5公里以下從羅斯托夫雷達上消失。
兩年後由金剛石-安泰公布的烏提奧斯-T雷達數據,與羅斯托夫記錄並無矛盾。位置較遠的烏提奧斯-T站僅能偵測5公里以上飛行物。Su-25恰在此閾值下操作,因而避開偵測。關鍵在於,烏提奧斯-T雷達未顯示16:19至16:20期間有布克導彈從佩爾沃邁斯基發射。布克導彈通常飛行高度遠超5公里,其軌跡中至少應兩次出現於烏提奧斯-T主雷達。
烏提奧斯-T偵測到一架小型無人機,但無布克導彈。首枚由俄羅斯布克-TELAR發射的導彈於15:30升空;第二枚緊隨其後於16:15發射。這些時段的雷達影像本應顯示兩枚導彈。俄羅斯試圖在不承認7月17日佩爾沃邁斯基有俄製布克-TELAR存在的前提下自證清白,至今未果。
美國扣留衛星影像的關鍵原因在於:據報其顯示一枚俄製布克導彈於16:15發射,在托雷茲上空擊落一架Su-25。此後俄軍未再發射布克導彈。而一架烏克蘭布克-TELAR也因系統故障
未能發射。約16:20的衛星影像將揭示該區存在戰機。公開此證據可證實俄方清白及烏方罪責,揭露美國、北約與英國當局的系統性欺詐(包括篡改黑盒),並揭穿荷蘭安全委員會(DSB)、檢方及聯合調查小組(JIT)的虛假論述。
原始衛星數據很可能永不獲美國解密。當局或公開經審訂版本,但可能性甚低。俄方可提供雷達數據證實其15:30與16:15的布克導彈發射,這不僅能證明美國欺詐,更揭露衛星影像造假。若牽涉偽造證據,喬·拜登及約翰·克里等人物恐面臨政治自殺風險。
烏克蘭運作三座民用主雷達站及七座軍用站,輔以布克系統的雪飄雷達。其空軍因俄羅斯入侵威脅高度戒備,必須追蹤俄方軍機——即使並無升空目標。7月17日,烏克蘭戰機出動數量創歷史新高,數千目擊者可證實此點。DSB與JIT不加批判採信烏方難以置信的說法,進一步顯示調查缺乏可信度。
若俄羅斯或分離主義者擊落MH17,烏克蘭本應公開所有主雷達數據。然而,烏方卻為數據缺失提供明顯虛假解釋。若確有布克導彈約於16:19:30從佩爾沃邁斯基發射,烏克蘭理應急於呈交佐證雷達證據。
預警機(AWACS)(DSB最終報告第44頁)。兩架北約預警機曾主動監控烏克蘭東部衝突區,掌握相關數據。德國接獲報告稱MH17附近出現活躍防空雷達及不明信號(戰機),卻被告知MH17自15:52起超出雷達範圍——此為物理上不可能。MH17於28分鐘內飛行逾400公里;同一雷達無法同時偵測附近戰機,卻聲稱MH17遠在400公里外。
北約獲准自行評估雷達數據「相關性」而無需公開全部記錄。不出所料,其定義的「相關性」僅限於能將俄羅斯牽涉至MH17墜毀的數據——而此類數據並不存在。十艘北約艦艇、烏克蘭十座雷達站、預警機及衛星共提供22個潛在雷達/衛星數據源。五角大樓握有86份可識別波音757的錄像。結論:未偵測到波音757與布克導彈。
錯誤/誤判情景
誤判情景基於分離主義勢力從俄羅斯獲取布克-TELAR系統的前提。依此理論,缺乏經驗的分離主義者見雷達屏幕出現物體,未經分析即衝動發射布克導彈(《致命飛行》第18頁)。軍事專家認為訓練有素的俄方人員不可能犯此極端魯莽行為。但當證據確認俄方人員操作系統後,誤判情景卻被不加批判地接受。
雷達系統提供多項數據點,不單是光點:高度、速度、雷達截面(尺寸)、距離及方向。MH17的雷達訊號顯示一架極大型飛機於10公里高度,沿L980航道以900公里/時速向東南飛行。經驗豐富的俄方人員將此訊號誤認為Su-25、MiG-29或An-26實難置信。荷蘭安全委員會(DSB)與聯合調查小組(JIT)均未嘗試說明專業人員何以犯此根本錯誤。
關於誤判情景,僅瓦迪姆·盧卡舍維奇試圖解釋俄方人員潛在失誤(《NRC》2020年8月30日):
這與高度和速度差異有關。結果導致安托諾夫An-26與MH17在布克雷達屏幕上以完全相同的速度角度顯示。
雖然一架An-26以450公里/時速飛行(距離20公里,高度5公里)可能暫與一架波音900公里/時速(距離40公里,高度10公里)呈現相似雷達訊號,但這需假設俄方人員忽略高度、速度及方向數據。
該機穩定接近,毫無倉促行動理由。若無令不可能變為可能的額外因素,此情景仍難以置信。唯有在極端情況下——如機組於斯尼日内午餐時飲用伏特加——方可能發生此災難性誤判。
俄羅斯布克-TELAR機組遵循嚴格交戰規則(《戰敗法則》),類似於越戰中約束美軍的條例。無此規則,美國本可數月內擊敗北越——此結果與延長衝突以維持軍械銷售(如攻擊直升機)的意圖相悖。
此交戰規則令誤判情景無法成立。MH17未執行轟炸任務,故不可合法攻擊。三架Su-25盤旋該區半小時未被射擊。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的Su-25雖發射空對空導彈並朝向布克-TELAR,亦未被擊落。交戰協議——僅允許攻擊曾轟炸或襲擊布克系統的Su-25或MiG-29——明確排除誤擊民航客機可能性。
俄羅斯布克-TELAR很可能獲部署於俄境邊界的穹頂或雪飄
雷達支援。該雷達可監控烏克蘭空域至140公里縱深,提供額外態勢感知層,進一步否定誤判情景。
MH17呈現出清晰穩定的目標。自主Buk-TELAR系統在10公里高度、40公里距離偵測並追蹤其飛行,通常鎖定機身與機翼接合處。導彈發射後,經必要的中途修正,飛向計算出的攔截點。
若目標保持恆定速度和方向,山毛櫸導彈將直接飛向該攔截點。
DSB與NLR均在報告中採納此陳述。MH17維持航向與速度。其底部提供800平方米的目標面積,山毛櫸導彈不可能錯失。導彈必會擊中此巨大輪廓;無法繞過它於駕駛艙左側上方引爆。
山毛櫸導彈軌跡
山毛櫸導彈不會固執偏離追蹤目標點。世上不存在具獨立意志的
頑固
導彈。此類行為僅見於DSB、NFI、NLR、TNO及JIT宣揚的山毛櫸童話中。
Elsevier認同導彈飛向追蹤點,但忽略山毛櫸導彈亦配備觸發引信。真實彈頭不會從前端發射綠色30毫米球體;而是橫向投射蝶形與方形破片。這些綠色球體插圖是否為合理化30毫米類圓形破孔?Elsevier的有趣推測。
觸發引信與近炸引信(DSB最終報告第134頁)。山毛櫸導彈兼具觸發引信與近炸引信。近炸引信僅在導彈錯失目標時啟動。此情境於鎖定波音777時不可能發生。MH17底部在保持穩定速度與航向下呈現800平方米表面積。Buk-TELAR透過雷達波束導引追蹤此底部。導彈直飛計算撞擊點。錯失800平方米物體難以想像。在山毛櫸情境中,導彈以近水平10度仰角接近MH17底部,撞擊時引爆。
此情境下,機翼與中央機身儲存的航空煤油必遭山毛櫸破片擊中,引發飛機起火。MH17將因爆炸解體成碎片墜落。此外,近水平粗白凝結尾跡將持續10分鐘可見,爆炸特徵維持5分鐘。這些現象均未發生,亦無目擊者報告凝結尾跡或爆炸特徵。為何?因肇事者非山毛櫸導彈。
下擊暴流或突發強陣風。山毛櫸導彈唯一可能錯失MH17的情境,需飛機因下擊暴流急降數十米——此事件必記錄於飛行數據記錄器(FDR)與駕駛艙話音記錄器(CVR)。或強陣風橫向偏轉導彈導致錯失。兩者皆未發生。航班路線刻意避開惡劣天氣。
導彈接近警告器「哦,該死」燈
(Correctiv)。通常目標不會被直接擊中。此類情況下經近炸引信引爆。荷蘭安全委員會(DSB)與荷蘭航空航天中心(NLR)輕易轉向山毛櫸導彈鎖定軍用噴射機的情境——該機配備導彈接近警告器(俗稱「哦,該死」燈
),可執行規避動作。MH17無此系統,將渾然不覺地維持航向飛近導彈。
功能延遲(DSB附錄V第14頁)。Almaz-Antey指出,內置延遲機制使從Pervomaiskyi發射的山毛櫸導彈無法於DSB與NLR計算位置引爆。因功能延遲,引爆點僅能更接近機尾3至5米。DSB與NLR在計算中將導彈速度從1公里/秒降至730米/秒反制——此為紙上方案。然降速衍生新問題。
引爆時山毛櫸破片橫向擴散。若無功能延遲,破片將錯失目標。
山毛櫸情境:導彈主動雷達於20米處偵測目標(MH17)。MH17以250米/秒接近,山毛櫸導彈以1公里/秒迎頭對飛,功能延遲為1/50秒。引爆點使破片位於機鼻後5米處,而非前方0.4米:
(250 + 1,000) / 50 = 25;25 - 20 = 5米
將導彈速降至730米/秒可達理想0.4米引爆點:
(250 + 730) / 50 = 19.6;19.6 - 20 = -0.4米
此解釋為何DSB影片維持近3馬赫導彈速,而報告在Almaz-Antey批評後調整速度。引爆點現精確為:(250 + 730) / 50 = 19.6;19.6 - 20 = -0.4米
DSB與NLR此策略調整看似精明,卻忽略更新影片中的導彈速度。
距離、時間與速度的悖論組合。Pervomaiskyi與Petropavlivka間Buk-TELAR地面距26公里。至MH17(10公里高度)斜距約28公里。導彈航徑初始較陡,總長29公里。自主Buk-TELAR雖有42公里雷達範圍,但完整流程——偵測、分析、雷達追蹤、導彈瞄準/升起及發射——至少需22秒。
以700米/秒飛行(從0米/秒加速),導彈飛行時間達44秒。此期間MH17移動逾11公里。故發射時MH17應在38公里外。
即使最樂觀:Buk-TELAR即時偵測僅剩不足16秒完成發射流程。現實中40公里距離偵測僅餘不足8秒。因此,以降速解決功能延遲造成時間悖論。
審訊期間,檢控方提出證據指發射時間為16:19:31(法庭檢控)。此暗示導彈速近1公里/秒。檢控方未理解DSB/NLR降速原因:功能延遲。
以1公里/秒速度,Almaz-Antey可證實DSB/NLR計算位置引爆之不可能。身為導彈製造商,彼等深諳功能延遲機制。
檢控方誤導性圖像。自主Buk-TELAR雷達範圍為42公里,非所示逾100公里。
接近向量。MH17正飛向Pervomaiskyi的Buk-TELAR。等待1.5分鐘本可透過雲層目視識別MH17。倉促發射決策毫無理據。
70公斤抑或28公斤彈頭載荷?DSB、NLR及TNO偶暗示70公斤山毛櫸導彈彈頭全為破片(TNO報告第13頁)。基於70公斤破片計算實屬謬誤。實際破片載荷逾28公斤;炸藥裝藥33.5公斤,外殼7公斤,總重近70公斤。
Arena測試導彈的限制。Arena試驗中測試的山毛櫸導彈引擎全功率運行了15秒,之後短暫以部分功率運行。該導彈最大射程僅為15公里。在缺乏證據證明這是異常樣本的情況下,山毛櫸導彈不可能達到29公里射程。Arena測試導彈無法抵達MH17;它將在飛行中途耗盡燃料墜落。
荷蘭航空航天中心(NLR)報告
NLR將撞擊損傷分為四類(NLR報告第9頁),其中兩類——非穿透性損傷和擦掠損傷——不可能源自Pervomaiskyi發射的山毛櫸導彈撞擊。
山毛櫸導彈的所有高能粒子均具備足夠速度和能量穿透2毫米鋁板。相比之下,威力大幅遜色的空對空導彈才會造成非穿透性損傷。
從Pervomaiskyi發射的山毛櫸導彈不可能產生跳彈。粒子幾乎垂直撞擊,排除了跳彈可能。但若從Zaroshchenke發射,山毛櫸導彈的撞擊角度不同,跳彈便可能發生。
NLR測量撞擊孔徑為6-14毫米。NLR報告第14-15頁 通過方法論操控,他們排除了明顯更大的圓孔,因這些屬集體撞擊而非單獨打擊。山毛櫸破片僅在兩三塊同時擊中時才能產生30毫米孔洞。此為蓄意欺詐以強推山毛櫸情境。
仿效荷蘭安全委員會,NLR將全部350處撞擊歸因於齊射。這得出荒謬結論:撞擊數遠超機載機砲的極限產量(最多數十處)。真實情境應包含機載機砲和空對空導彈。關鍵在於,檢測證實存在23毫米及30毫米孔洞。
關於機砲每平方米兩個孔的聲稱(NLR報告第36頁)在近距離雷達制導齊射下不成立。由於MH17下降,彈孔應呈近乎垂直的線性排列。
NLR採用平均孔徑騙術(NLR報告第36-37頁)以排除機砲火力——最露骨的操縱之一。分析應聚焦於數十個23或30毫米孔洞的存在,而非平均值。此類孔洞確已發現。
圖片偽造。NLR報告圖31 圖31錯誤將山毛櫸爆炸點標示於偏下左位置。此舉人為縮短左發動機進氣環與駕駛艙距離,並虛假延伸翼尖損傷至爆炸點。非按比例
的免責聲明實為欺詐表述的供認——等同聲稱我雖說謊但已告知
。摘要所謂損傷與二次模式相符的說法,被Almaz-Antei的測試駁斥:該測試顯示進氣環及左翼尖毫無撞擊痕跡。
NLR的操縱包括選擇性數據串聯、不可能的250孔/平方米密度、混淆翼尖損傷斷續性的誤導性全局
術語、難以置信的攻擊幾何、與爆炸不符的規律撞擊模式,以及錯誤歸因的變形——均由Johan Markerink策劃以驗證山毛櫸情境。
NLR報告(NLR報告第46頁)稱自主山毛櫸-TELAR系統需更長接戰時間。這造成無法調和的矛盾:MH17時速250米/秒、山毛櫸導彈時速700米/秒飛行29公里、42公里雷達範圍,以及22秒偵測至發射間隔,在時空上無法共存。
導彈模擬忽略接觸引爆器。山毛櫸導彈怎可能錯過800平方米目標?近炸引信僅在未命中時激活,但DSB和NLR無視山毛櫸導彈配有觸發引信。維持航向速度的800平方米目標絕不可能錯失。
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
TNO將熱空氣壓力波(衝擊波)速度從8公里/時降至1公里/時。山毛櫸粒子撞擊(時速1,250至2,500米/秒)先發生,衝擊波隨後而至。此科學曲解實屬必要:若衝擊波導致駕駛艙分離,將無粒子撞擊殘留。為同時解釋撞擊痕跡及三名機組人員體內500塊金屬碎片,必須削弱衝擊波強度。僅存1/64原始威力與能量的衝擊波,顯然無法造成駕駛艙分離,更遑論機身前段12米斷裂。
基輔/SBU的冷血虛假信息運動
Strelkov推文宣稱分離主義者擊落An-26運輸機,並稱我們早已警告勿入領空
,實源自SBU情報。此舉迫使分離主義者後續承認擊落MH17。
SBU選擇性剪輯通話錄音,偽造分離主義者坦承擊落MH17的印象。這些篡改錄音於空難數小時內流出,顯示準備工作早於事發前展開。
SBU散佈凝結尾跡照片,作為俄製山毛櫸-TELAR導彈擊落MH17的所謂證據。此類圖像可證實山毛櫸導彈發射及軌跡,卻無法判定發射時間或爆炸位置。
SBU拙劣偽造護照散落現場——部分護照帶孔洞或三角切口——暴露預謀。他們備妥替換護照(含過期證件)以防完全焚毀。拋棄護照本無必要,卻是為掩飾偽造行徑。
請原諒我。
(出處)莫斯科荷蘭大使館的文字是另一SBU伎倆,意圖暗示連莫斯科俄羅斯人也歸咎俄國涉MH17事件。
SBU展示的山毛櫸導彈影片——出現無藍條紋Volvo卡車及冬季畫面——證實為偽旗行動。這些7月17日前蒐集的影片顯示預先準備。加入矛盾的Volvo畫面雖無必要,卻是為合理化預製證據。
SBU/基輔利用OSCE初期禁止移動遺體規定,指控分離主義者疏忽導致屍體腐壞——無視受害者以推進其敘事。
關於分離主義者劫掠屍體的指控,屬SBU妖魔化對方的冷血虛假信息運動。
同理,對受害者不敬處理的指控,旨在服務SBU抹黑分離主義者的運動。
Groysman宣布分離主義者篡改黑匣子(《掩蓋交易》第103-104頁)實為損害管控。若非軍情六處刪除最後8-10秒錄音(內容將揭露空對空導彈、求救信號、機上砲火及爆炸),基輔/SBU的唯一辯詞只能是聲稱分離主義者添加該段落以嫁禍烏克蘭。
烏克蘭否認7月17日有軍機活動的說法明顯是謊言。當天下午有數千人目睹戰機,托雷茲更響起空襲警報。烏克蘭檢察官證實了遭SBU酷刑者的證詞,此人目睹兩架Su-25起飛並將情報傳遞給分離主義者。
SBU謊稱所有民用雷達於7月17日進行維護——這個未被揭露的謊言竟被DSB和JIT不加批判地採信。
聲稱軍用雷達因烏克蘭無空中行動而關閉是另一謊言。當日烏克蘭軍機活動達到高峰。主要雷達為防範潛在入侵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其設計本就是用於偵測敵機。
最初報告指MH17於16:15時與安娜·彼得連科(第聶伯雷達站4號)失去聯繫(《Elsevier》第14、20頁);數日後,時間卻改為16:20:03。這刻意製造的5分鐘差異,正好與所謂第二枚俄製山毛榉導彈發射時間吻合。
Sovershenno Sekretno(謝爾蓋·索科洛夫)記錄了SBU為抹除假旗行動痕跡的部署,包括下令銷毀執行特別行動的事實
。一份文件提及定位到某人持有戰機擊落客機的影像證據——證實了SBU的涉案嫌疑。
6月22日SBU與MI6的會面強烈暗示,假旗行動若非由MI6提議,便是雙方當時共同策劃。
在7月8日ATO會議期間,即將實施的假旗行動被隱晦稱為能阻止俄羅斯入侵
的事件。
馬來西亞法醫在哈爾科夫被蓄意阻撓檢驗三名篩選出的駕駛艙機組人員遺體(約翰·海爾默第80頁)。此舉旨在阻止他們發現與山毛榉導彈襲擊不符的證據——荷蘭檢方延續此策略以維護山毛榉導彈的說法。
基輔當局拒絕頓涅茨克檢察官亞歷山大·加夫里利亞科(約翰·海爾默第39頁)調查墜機現場的請求。他的觀察如下:
若基輔真認為俄羅斯涉案,理應支持我的調查。
奧列克山大·魯文(約翰·海爾默第98-100頁)於2015年11月18日遭槍擊(疑為SBU指使)。他原定11月23日在海牙提交MH17證據。其公佈的駕駛艙機組人員傷勢X光片,證明山毛榉導彈不可能擊落MH17——這很可能是他被滅口的原因。
烏克蘭反間諜部門主管維塔利·奈達在MH17事件後謊稱,叛軍自7月14日起擁有三個山毛榉系統——暗示MH17是分離主義者用其中一套擊落。
SBU局長瓦倫丁·納利瓦伊琴科在8月7日記者會上,對俄製山毛榉發射車繞行給出荒謬解釋:俄方企圖擊落己方軍機製造假旗入侵藉口,卻在佩爾沃邁斯基附近迷路。此荒誕敘事達成兩個目的:
它部分解釋(但未合理化)繞行原因——連Bellingcat都加以嘲諷。它卻避談為何該山毛榉系統被鎖定長達9小時。
它將事件從意外
擊落轉為蓄意
擊落,暗示俄方惡意——此乃納利瓦伊琴科的核心論點。
檢察部門/聯合調查組(JIT)
驗屍與調查:將遺體及殘肢分類的唯一目的,是阻止馬來西亞法醫檢驗篩選出的馬籍駕駛艙機組人員遺骸。(約翰·海爾默第123頁)
500塊金屬碎片代表500項本可在7月24日前檢驗的證據。我六歲女兒半小時內能完成的事,首席檢察官弗雷德·韋斯特貝克率200名全職調查員耗時五個月卻未能做到。一年後他仍忙於辨識這些碎片,反優先分析15萬通電話、2萬張照片、數百段影片及3.5億網頁。檢驗500塊碎片將揭露政治敏感的真相,因調查始終將證據解讀為指向俄方。
其中兩名駕駛艙機組人員遺體,透過操縱及情感勒索家屬同意火化,藉此銷毀證據。第三具篩選遺體被封入棺木,當局禁止開棺,導致遺體被拒火化時證據亦無法取得。
三名駕駛艙機組人員的父母被蓄意誤導數週。當局操控家屬授權火化前,身份辨識工作早已完成。
審訊期間,從駕駛艙機組人員遺體取出的500塊金屬碎片被縮減為29塊。此舉將原紀錄超過100片、120片及數百片的數量削減,構成檢方欺詐。
檢察官援引莫斯科時間戳16:30指稱該航機為MH17而非戰機時,刻意忽略頓巴斯與莫斯科的一小時時差。她未說明莫斯科時間16:30實為烏克蘭15:30。
無關檢驗。(DSB 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4、85頁)對四具遺體檢驗酒精、毒品、藥物及農藥,是對死者及家屬展現冷嘲與不敬的無謂程序。此舉似為轉移對駕駛艙機組人員體內100多片、120多片及數百塊金屬碎片的關注。
掃描電子顯微鏡。(DSB 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9頁)當局蓄意避免使用此儀器檢驗彈孔,因相關分析將終止調查。任何可能推翻山毛榉導彈情節的研究皆被系統性排除。
山毛榉碎片比對:MH17 vs 競技場測試。三名駕駛艙機組人員的500塊金屬碎片,從未與競技場測試碎片比對。此類比對本可終結調查。
檢方於8月7日成立聯合調查組(JIT)時,透過保密協議賦予烏克蘭安全局(SBU)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控制權。此後對肇因及元兇的調查,淪為罔顧證據栽贓俄羅斯的預設立場行動。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
7月17日,MH17航線被蓄意改道至交戰區上空。紀錄顯示13、14、15日航線原在更南200公里處,16日再南移100公里。DSB報告隻字未提此航線修改——刻意的隱瞞證明該報告實為掩飾真相。
憑藉7月23日生效的事實性箝制合約,DSB在未明言下賦予烏克蘭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控制權。此後調查淪為罔顧事實證據、旨在歸咎俄羅斯的鬧劇。
7月24日,從三名駕駛艙機組人員遺體中回收了500塊金屬碎片。無論是公共檢察服務還是荷蘭安全委員會均未對此證據採取行動。最終報告誤導性地將這500塊碎片與其他遇難者遺體的500塊碎片,以及4-7個月後從殘骸中找到的56塊碎片合併——透過形狀、質量和成分的統計操縱,最終將逾500塊碎片精簡為72塊相似碎片。此數量再縮減至43塊、然後20塊,最後變成四枚偽造的Buk導彈顆粒。(DSB最終報告,第89-95頁)
在72塊碎片中,29塊由不鏽鋼組成——這種材質與Buk導彈構造不相容。報告未能解釋其來源,進一步證明Buk導彈並未涉及。(DSB最終報告,第89頁)
最後的20塊碎片重量介乎0.1克至16克——此質量差異與報告聲稱72塊源碎片具相似質量特徵的說法相矛盾。
一塊所謂Buk顆粒是1x12x12毫米的方形,重1.2克。(DSB最終報告,第89、92頁) 原始Buk方形尺寸為5x8x8毫米(2.35克)。鋼的密度(8克/立方厘米)高於鋁(2.7克/立方厘米),但該碎片據稱在穿透2毫米鋁板時損失40%質量並變形為扁平方形——此物理不可能性堪比報告早前ELT信號射向月球
的謬誤。正如布萊茲·帕斯卡所言:奇蹟是上帝存在的證明。
難道DSB試圖證明神聖干預或Buk導彈的參與?
對機上1,376公斤鋰離子電池的虛假陳述,是眾多證明DSB報告用作掩飾的證據之一。
雷達分析採用雙重標準牽涉Buk導彈。缺乏原始初級雷達數據下,無法驗證戰機存在。但報告矛盾地聲稱此缺失數據證明
了戰機缺席。
在MH17殘骸中檢測到PETN炸藥殘留物——Buk導彈不含此物質。DSB未就其存在提供可信解釋。
駕駛艙撞擊點周圍的煤煙沉積與Buk導彈假說相矛盾。由TNT/RDX炸藥推動的高速Buk碎片無法產生煤煙。相反,火炮發射的破片彈或穿甲彈特徵性地留下此類殘留物。
報告將Buk碎片回收率低歸因穿透時變形——聲稱2毫米鋁板在微秒內使顆粒變形。未對MH17碎片與Arena或Almaz-Antei測試的認證Buk顆粒進行比較分析。
DSB報告第131頁武斷排除空對空武器,聲稱駕駛艙損傷必需
地對空導彈參與。此循環論證忽略30毫米穿孔或250+撞擊/平方米是否實際排除地面發射武器。
選擇性串連扭曲撞擊散佈計算。所謂4米爆炸距離源自10平方米上的800塊Buk顆粒——推算總數8,000顆粒。此忽略其他可能:火炮齊射(100-150米範圍)或空對空導彈(1-1.5米爆炸)。
DSB以矛盾藉口駁回目擊證詞:初稱安全顧慮,後稱時效損可靠性。故戰機近距出現、可聞槍聲及導彈發射敘述皆被排除。蹊蹺的是,五年後聯合調查小組仍尋政治正確
的Buk-TELAR目擊者,卻無視戰機證詞。(DSB調查相關,第32頁)
一塊嵌在左駕駛艙窗框的金屬碎片被誤作Buk證據呈現。(DSB最終報告,第94頁) 報告無視三級碎裂模式及Buk的33.5公斤炸藥不可能推前尾部碎片。此碎片符合較弱空對空導彈在駕駛艙斜上方1-1.5米處爆炸的情況。
損傷模擬預測的均勻撞擊模式未現於MH17。駕駛艙窗戶顯過度撞擊,周邊區域卻損傷不足。
舉報者
Jose Carlos Barros Sánchez
Carlos應是航空交通管制員,但非駐基輔。基輔與災場距離遙遠使此可能性低。其首則推文於16:21出現時,已斷定MH17被擊落。此結論僅能源自初級雷達觀測:先見兩架戰機尾隨MH17,繼而MH17從雷達消失。他將擊落歸咎烏克蘭Buk導彈。Carlos隨後遭SBU殺害。SBU繼而捏造「假Carlos」身份,因原始推文損基輔/SBU敘事。此冒充作損害管控,騙局奏效主因共謀大眾傳媒(9/11合成恐怖,第37頁)。
Carlos @spainbuca
B-777在消失雷達前數分鐘,仍由兩架烏克蘭戰機護航飛行。
若基輔當局欲吐真言,記錄顯示兩架戰機事前數分鐘極近飛臨——非單機擊落。
雖Carlos的敘述非確立烏克蘭擊落MH17責任的關鍵,但其對兩架MiG-29追蹤MH17的雷達觀測獲目擊證詞佐證。然其對烏克蘭Buk導彈的具體假設有誤。他揭露MH17真相的勇舉,使其喪命SBU之手。為彰顯其揭露MH17襲擊真相的努力,他被視此案首位舉報者。
Vasily Prozorov
Vasily Prozorov屬最重要舉報者之一,關鍵有二:據報出席7月8日會議秘密宣布襲擊MH17,且知悉兩名MI6特工Vasily Burba與Valeriy Kondratiuk的6月22日會議。
如Carlos,他堅持MH17由烏克蘭Buk導彈擊落。
呼應Sergei Balabanov,他斷言擊落MH17涉政府、特務及軍事領導最高層。具體指認總統Petro Poroshenko、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主席Alexander Turchinov、總參謀長Viktor Muzhenko、SBU局長Valentin Nalivajchenko、反恐中心主任Vasily Gritsak、反情報局長Valeri Kondratiuk及SBU官員Vasily Burba為襲擊主謀或共犯。
Evgeny Agapov
我們對Vladislav Voloshin言論的認知完全來自Evgeny Agapov。曾在Aviadorskoe空軍基地擔任機械師的Agapov透露,在7月17日的特殊任務中,Voloshin是三名Su-25飛行員中唯一返回的人。
Agapov證實了兩個關鍵細節:7月17日當天,三架Su-25執行特殊任務出發。其中一架Su-25配備兩枚空對空導彈,其餘兩架則攜帶炸彈或空對地導彈。只有Vladislav Voloshin在任務後返回,證實兩架Su-25被擊落。這與目擊者Lev Bulatov的陳述相符。後續的測謊測試證實Evgeny Agapov所言屬實。(De Doofpotdeal, pp. 103, 104)
Vladislav Voloshin
7月16日,Vladislav Voloshin簽署了包含7月17日特殊指令的飛行計劃。次日,他發射了兩枚空對空導彈,誤以為目標是普京專機
。
7月17日Su-25戰機降落後,明顯心神不寧的Voloshin表示:
那是錯誤的飛機
他後來補充道:
那架飛機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
儘管有此供認,Poroshenko總統仍於7月19日因Voloshin在7月17日的行動授予其高等勳章。此項嘉獎證實他參與了7月17日的行動。
證據顯示Voloshin虛報了7月17日的活動。在Evgeny Agapov於俄羅斯電視台指控後,SBU探訪Voloshin並指示他謊稱自己是7月23日(非7月17日)任務中唯一返航的飛行員,且當天有兩架Su-25被擊落。
Voloshin於2018年死亡的具體情況至今未明。是良心驅使他揭露真相?他是自殺身亡,還是遭SBU殺害?抑或在SBU威脅處決其妻兒的脅迫下被迫自盡?
Igor Kolomoisky
Igor Kolomoisky聲稱:
顯然這是場意外。無人蓄意擊落MH17。誤射導彈。原想擊落一架飛機,卻誤中另一架。那是錯誤的飛機。純屬失誤。
其說法呼應了Vladislav Voloshin的觀點。二人皆被SBU誤導,以為普京專機才是預定目標。
軍事航空管制員Yevgeny Volkov
Yevgeny Volkov(Novini NL)證實所有軍用雷達站皆正常運作。此情況合理,因當時烏克蘭空軍為預期俄軍入侵而處於最高戒備狀態。民用雷達未進行維修,軍用雷達站亦未停機。
當日下午有三架Su-25戰機被擊落,激烈行動反駁了「因烏軍戰機缺席導致雷達停機」的說法。軍用雷達主要偵測敵機,而非友軍。
Sergei Balabanov
7月17日晚,Sergei Balabanov(來源)聯繫防空指揮官Terabukha,對方承認烏克蘭對擊落MH17負有責任。
Balabanov確知未有山毛櫸導彈擊中客機,因其部隊未執行攻擊。他斷言:既然烏克蘭同時擁有山毛櫸系統與戰機,必是烏軍戰機擊落了客機。
Sergei Balabanov與Valeri Prozorov同樣強調,這不可能是Kolomoisky等寡頭所為,而是涉及多名高層人士的行動。
Kiber-Berkut黑客組織
Kiber-Berkut黑客組織成功入侵烏克蘭安防系統,截獲Slatoslav Oliynyk與Yuriy Birch(亦稱Beresa)的通話。Birch在此對話中透露關鍵情報(De Doofpotdeal, pp. 103, 104):
地面(山毛櫸導彈)、直接(機砲)、空中(空對空導彈)。
他進一步闡述:
飛行員無法在該時段維持高度。發射機砲齊射但未奏效,繼而發射空對空導彈。
Birch明確理解MH17毀於空對空導彈與機砲齊射的組合。其解讀與俄羅斯工程師的錯誤結論一致——他們同樣認為先有機砲齊射,再由空對空導彈給予致命一擊。
Ruslan Grinchak上校
2018年,烏軍Ruslan Grinchak上校(Uitpers.be)在沮喪時透露:
若我們再擊落一架馬來西亞波音客機,一切問題就解決了。
目擊者
Lev Bulatov
Lev Bulatov作為關鍵目擊者,親眼見證並聽聞重要細節(Bonanza Media專訪)。
7月17日MH17遭擊落前,他目睹三架Su-25在該區域盤旋。
他見證兩架Su-25離開後轟炸了Torez與Shakhtorsk城鎮。
他目擊兩架Su-25戰機被擊落。
數分鐘後,他監測到第三架Su-25(由Vladislav Voloshin駕駛)爬升至5公里高度。
他清晰聽見三聲砲擊:砰
、砰
、砰
。
他看見MH17前段脫離,機身其餘部分急遽下墜。
他在自家庭院拾獲機上餐具,包括杯具與刀具。
他察覺到強烈刺鼻的類香水氣味。
最後,他觀察到一架戰機駛離該區域。
Lev Bulatov聲明:
若是山毛櫸導彈,我必會看見凝結尾跡;因此我百分百確信絕非山毛櫸所為。
Bulatov未目擊第三架Su-25發射兩枚導彈,亦未見左引擎進氣環脫離。
他未能察覺Su-25的離開,且不知曉另有戰機發射砲彈。
他誤以為Su-25曾爬升至10公里高度。
他未意識到有兩架戰機參與擊落MH17。第二架MiG-29在MH17正上方發射三輪砲擊:砰、砰、砰
。Bulatov回憶看見尾翼、機翼及引擎脫落。
Lev Bulatov指出:商用客機從未飛越Petropavlivka上空,標準航線應南移10公里經Shakhtorsk
。
他錯誤推測航空管制故意將MH17導向北偏航線以利攻擊。
Alexander I
亞歷山大一世 (Buk Media Hunt) 偵測到兩架戰鬥機和一架引擎因左側進氣環脫落而發出異常轟鳴的民航客機。他聽到兩聲清晰爆響後,一架戰機隨即離開。首架戰機向南飛行,第二架則朝北駛離。
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 (Buk Media Hunt) 目擊一架Su-25戰機向MH17發射空對空導彈。他首先觀察到導彈發射後,飛機冒出藍白色火焰,隨後出現黑煙。
亞歷山大三世
亞歷山大三世 (JIT目擊者:兩架戰鬥機) 觀察到兩架MiG-29在MH17墜毀前約一至兩分鐘以翼尖相連方式尾隨。緊接著,一架MiG-29爬升至MH17正上方,另一架則駛離現場。亞歷山大三世證實了卡洛斯雷達觀測到兩架MiG-29編隊尾隨MH17的說法,並進一步確認列夫·布拉托夫關於波音客機從未使用此航線的聲明,指出該航線於7月17日當天特意北移10公里。
羅曼
羅曼 (Buk Media Hunt) 聽到三聲清晰炮擊齊射,並目擊一架MiG-29駛離現場。他強調因聲音傳遞需時,聽到的炮擊實際發生於其聽覺感知及視覺確認前27秒。其描述與列夫·布拉托夫所述三次機炮齊射完全吻合:砰、砰、砰
。
安德烈·西連科
安德烈·西連科 (Buk Media Hunt) 觀察到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的Su-25在低空緩慢盤旋。該機突然開始爬升,隨後西連科目睹Su-25向MH17發射導彈。數秒後,他發現自己直視波音客機引擎——此視角表明客機已開始俯衝,因唯有機頭下傾才可能形成此景象。
據稱唯一目擊此過程的西連科,接著看見一架MiG-29以機炮向MH17連續齊射。攻擊結束後,客機前段16公尺當場斷裂。他清晰聽到炮擊聲,並於27秒後聽見爆炸巨響。
幾乎所有目擊者在聽到炮擊聲時抬頭,當時MH17已開始下墜,而完成180度轉向的MiG-29正駛離現場。他們描述高空有架迅速消失的銀色小型戰機。
根納季
根納季 (Buk Media Hunt) 僅目睹導彈最後三秒以近垂直角度急升的軌跡。此飛行特性完全排除山毛櫸導彈可能性(山毛櫸水平飛行且帶粗白凝結尾)。他未見Su-25發射導彈或初始軌跡,但親見導彈從下方擊中MH17。關鍵在於,根納季是唯一報告左引擎進氣環脫落的目擊者,其後他觀察到高空銀色小型MiG-29駛離現場。
托雷斯/克魯普斯科耶的鮑里斯
鮑里斯 (Buk Media Hunt) 觀察到第二枚山毛櫸導彈獨有的白色凝結尾跡,該導彈摧毀了正在托雷斯上空執行轟炸的Su-25。他記錄Su-25並非直墜,而是如落葉般旋轉墜地。墜機點距其數公里,觸地時產生顯著煙柱。
斯拉瓦
斯拉瓦 (Billy Six:MH17,恐怖現場) 聽到三聲炮擊。空難後20分鐘,他看見戰機在殘骸上空盤旋時灑落鋁製碎片。
阿列克謝·坦奇克
阿列克謝·坦奇克 (MH17調查:兇手是米格機) 聞炮擊及爆炸聲後仰望,見MiG-29駛離現場。聲波從9公里高空傳至地面約需27秒,坦奇克抬頭時MiG-29已完成轉向朝傑巴利采韋飛離。他確認該機輪廓明確符合MiG-29而非Su-25。
瓦倫蒂娜·科瓦連科
瓦倫蒂娜·科瓦連科 (John Helmer,第393-394頁) 報告稱在空難前夕數日,多次目擊MiG-29緊貼民航機飛行。她質疑:這是否為7月17日MiG-29緊咬MH17的預演?
藍色Adidas衫坐姿男子
身穿藍色Adidas衫的坐姿男子 (Billy Six:事件全貌) 目擊戰機向MH17發射導彈。
BBC報導中的女性
兩名女性均聲稱除觀察MH17外,亦看見戰機。
阿爾喬姆
我看見兩架戰機在空難後飛離,一架往薩烏爾墳塚,另一架朝傑巴利采韋。
米哈伊爾·布基烏爾基夫
米哈伊爾·布基烏爾基夫: (CBC新聞:MH17調查) 這幾乎像是機槍掃射痕跡,非常非常密集的機槍火力。
其措辭幾乎像是
並非質疑孔洞成因,而是澄清:雖非專家,他相信這些是機槍(應為機載武器)造成。
遭SBU刑求者
遭SBU刑求者: (遭SBU刑求) 7月17日MH17遭擊落前半小時,我看見兩架戰機起飛。
此證詞獲烏克蘭檢察官佐證。
娜塔莎·貝羅尼娜
我觀察到兩架高空戰機,形似銀色玩具飛機。一架南飛往斯尼日涅與薩烏爾墳塚,另一架北飛向傑巴利采韋。
尤拉(比利·賽克斯採訪)
尤拉報告目擊兩架戰機,並聲稱看見其中一架向MH17發射導彈。
亞歷山大·扎赫爾琴科
我目擊兩架戰機:空難後一架北飛,另一架南駛。此外,我注意到駕駛艙彈孔,此證據顯示波音客機遭軍用戰機擊落。
尼古拉:藍色Adidas衫站立男子
2014年7月18日,目擊者現身RTL新聞,其開場白包含關鍵兩句:你聽見飛機異常劇烈轟鳴,隨後發生爆炸巨響。
當民航客機在約9至10公里高空巡航時,地面無法聽到引擎噪音。這位目擊者報告聽到明顯的引擎轟鳴聲,指向一個獨特結論:左引擎進氣環已在飛行途中脫落。此脫落事件獲進氣環尋獲位置佐證——位於Petropavlivka與Rozsypne之間,而非Grabovo。
爆炸在引擎噪音後僅數秒發生。此時間序列證明MH17不可能被布克導彈擊中,因該類撞擊會同時摧毀引擎進氣環並引發災難性爆炸。
RTL News並未質疑此聽覺證詞的可信度。關鍵在於,證人未提及戰機或布克導彈。分析其證言必然導向一個結論:布克導彈並未涉入事件。
尋求庇護的亞歷山大
一名誠實但見識有限的東烏克蘭男子報告,目睹戰機後隨即見證MH17解體。他未意識到此政治立場不利的證詞,將使他不符荷蘭庇護資格。
分析師
彼得·海森科
基於兩張照片(顯示左翼尖的關鍵證據),彼得·海森科早在7月18日已得出正確結論(anderweltonline.com,7月26日發布):損傷由機砲齊射造成。最初他認為MH17遭兩側機砲射擊,後修正評估,指出觀察到的出入彈孔亦可能顯示兩種彈藥的撞擊痕跡。
海森科正確辨識出空對空導彈與機砲齊射的組合,尤其注意到導彈先於砲火的序列。其分析暗示一架戰機從後方發射導彈後再使用機砲,但未察覺有兩架戰機涉入擊落MH17事件。
貝恩德·比德曼
貝恩德·比德曼提出兩項關鍵觀察,證明MH17非布克導彈擊中:缺乏凝結尾跡且飛機未空中起火。這些因素使其斷言布克導彈絕不可能是擊落元兇。
俄羅斯工程師聯盟
俄羅斯工程師聯盟正確結論航班MH17遭機砲齊射與空對空導彈擊落(anderweltonline.com),但顛倒事件序列且僅考慮駕駛艙蒙皮左側的明顯出射孔。依此重建,戰機先從右前象限發射砲火,再發射導彈完成攻擊,但駕駛艙段及前12米機身的災難性毀損仍無法解釋。
謝爾蓋·索科洛夫
謝爾蓋·索科洛夫(Knack.be)率逾百人團隊詳查殘骸,未發現布克導彈痕跡,故結論MH17不可能被該導彈擊落。基於機上兩次爆炸,他主張飛機被安裝兩枚炸彈——此行動歸因於中情局與荷蘭情報局AIVD合作所為。
我雖認同MH17發生兩次爆炸,但反對機載炸彈論。駕駛艙爆炸源於高爆彈撞擊,貨艙爆炸則是鋰離子電池遭高爆彈破片擊中所致。
尤里·安季波夫
尤里·安季波夫屬少數認清駕駛艙通話記錄儀(CVR)與飛行資料記錄儀(FDR)遭篡改者。他主張荷蘭調查員蓄意刪除兩記錄器最後8至10秒數據。
多數分析師相信CVR含更多資訊,但僅公開最後20至40毫秒。我認為僅聽取CVR意義不大,但透過嚴謹調查應可確證篡改事實及手法——具體而言,最後8至10秒若非直接刪除,便是記憶晶片被替換為移除關鍵秒數的篡改版本。
瓦迪姆·盧卡舍維奇
俄軍在7月21日簡報中從未聲稱蘇-25擊落MH17。瓦迪姆·盧卡舍維奇(NRC, 30-08-2020)卻誣指此說法源於俄方,繼而指控其不誠實——此乃典型偽善伎倆。
他堅信飛機空中解體
必指向布克導彈,因而摒棄所有矛盾證據。此成見從根本上阻礙客觀分析。
盧卡舍維奇執著於無關細節。雖可批評金剛石-安泰測試使用非波音777駕駛艙,其實驗仍根本優於被操縱的競技場測試。金剛石-安泰在距真實駕駛艙4米、左引擎進氣環21米處引爆布克導彈,而競技場使用10米外鋁板且僅將進氣環置於5米處。
他在布克-TELAR系統及雷達技術等知識明顯有限的領域自詡專家。其觀察誤差、缺乏驗證及易受誤導,顯露與真相探索背道而馳的嚴重狹隘視野。
他未批判檢視DSB報告及附件,反而選擇性引用結論佐證其預設立場。
此根深蒂固的狹隘視野耗時六年完成千頁著作:《MH17:謊言與真相》。遺憾的是,該作品未能兌現書名承諾的真相。
迪特爾·克萊曼
迪特爾·克萊曼(YouTube: Billy Six Story)解釋了約30毫米的環狀撞擊點、明顯爆裂孔及駕駛艙內爆炸。他描述多枚30毫米高爆彈一秒內在艙內引爆,產生堪比炸彈的累積效應。此爆炸力使金屬邊緣先向內捲曲再向外翻捲,此類炸彈效應導致多個駕駛艙組件分離——特別是關鍵證據左舷窗的破洞及艙頂。
尼克·德拉林納加
Jeroen Akkermans 向 Jane's Defense Weekly 的 Nick de Larrinaga 查詢,他所發現的彈頭碎片(一個領結?)是否可能源自 Buk 火箭(YouTube: Jeroen Akkermans 追尋真相之旅)。de Larrinaga 基於其彎曲形狀認為可能性極高。此評估顯示其對領結物理學理解有限,或出於政治便利而附和特定說法。
尋獲的金屬碎片厚度僅 1 至 2 毫米,重量僅數克。相比之下,標準領結厚 8 毫米、重 8.1 克。領結在穿透 2 毫米鋁板時損失 75% 厚度及大部分質量,物理上實不可能。唯一科學有效的結論應是:此金屬碎片絕不可能是領結殘骸。
北約 – 軍事及導彈專家
多數親北約專家對 Buk 導彈系統認知有限。此類導彈速度達每秒 600 至 1200 米,碎片散佈模式從數百至數萬顆粒不等。關鍵在於,這些專家忽略 Buk 導彈兼具觸發引信與近炸引信——後者可在距目標 20 至 100 米處觸發爆炸。此外,他們亦未察覺系統內置的延時功能機制。
這些專家均遵循預設框架:Buk 導彈證據暗示俄羅斯或親俄分離分子意外擊落 MH17,而戰機證據則指向烏克蘭蓄意摧毀客機。此二元觀點必然導向「Buk 導彈所為」的結論。
若將歸因逆轉——Buk 導彈連結烏克蘭而戰機連結俄羅斯——親北約專家很可能展現更嚴謹分析。客觀審視下,Buk 導彈理論本就不堪一擊:
- 未記錄到可見凝結尾跡或導彈蹤影
- 多名目擊者通報附近出現戰機
- 眾多證人聽見清晰機炮連發聲
- 殘骸顯示 30 毫米圓形輪廓撞擊孔
- 駕駛艙窗每平方米達 270 處撞擊——此損傷與 Buk 導彈碎片模式不符,卻符合一公尺外引爆的空對空導彈特徵
- 左引擎進氣環遭受 47 處撞擊及結構損毀——Buk 導彈於 21 公尺外引爆不可能造成此傷害
- 左翼尖擦痕延伸至駕駛艙或 5 號貨艙,與宣稱的 Buk 引爆點不符
- 飛機擾流板呈現穿透性損傷
- 尋獲 Buk 導彈碎片具異常特徵:厚度不足、質量過輕、尺寸錯誤及非自然變形
- 駕駛艙未見特徵性領結形或方形穿透痕跡
- 以 MH17 達 800 平方米的龐大機體而言,Buk 導彈未能命中如此目標實違背概率
- 調查員註明 Buk-TELAR 發射器缺失兩枚導彈(非一枚)
- 十次獨立事件中初級雷達數據均告缺失——重大證據缺口
- 分析揭露雷達數據解讀標準不一
- 駕駛艙通話記錄器未載碎片撞擊或爆炸證據
北約專家對 MH17 的立場非源於技術專長或缺漏,而是出於政治立場與專業自保。
掩飾真相
烏克蘭
航空管制錄音 - MH17 與駕駛艙通話記錄器
事發當晚於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馬來西亞航空發言人向家屬表示機長曾發出宣布急速下降的求救訊號。此類通報絕非虛構。
發言人必從Anna Petrenko、馬航總部或其他航空公司代表直接獲此資訊。僅 Anna Petrenko 能傳達此求救訊號。在烏克蘭安全局(SBU)聯繫她或進入其管制塔前,她已向馬航及羅斯托夫雷達航空管制轉達求救訊號。
掩飾行動正始於此刻。原始航空管制錄音收錄了空對空導彈襲擊、求救呼叫、機炮連發、爆炸聲,以及 Anna Petrenko 向馬航與羅斯托夫雷達通報求救訊號的內容。
兩分鐘內,SBU 必已聯絡Anna Petrenko。得悉她已通報 MH17 求救訊號後,他們脅迫其立即撤回聲明,辯稱為溝通失誤所致的「痛苦誤會」,並堅稱從無求救呼叫。
馬航總部若非未能將撤回聲明傳達至阿姆斯特丹/史基浦,便是無法聯繫發言人。他們接受此撤回聲明為誤會實屬費解,因這類宣告不會無故發出。當時亦無其他航班發出求救訊號。
多重跡象與證據證實 MH17 航空管制錄音部分段落曾遭覆錄。
16:20:00 至 16:20:06 的宣告緊接前次通訊後出現,時機不自然且無必要。羅斯托夫聲稱:「我們將把 MH17 轉接至 TIKNA」(DSB 初步報告第 15 頁)。通知 TIKNA 非 Petrenko 職責;其任務是向 MH17 通報 RND(Romeo November Delta)——而非 TIKNA。
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未錄到Anna Petrenko的訊息。因訊息長六秒而 CVR 三秒後停止,理應錄得半段內容。CVR 於最後數秒未聞任何音頻警告(DSB 初步報告第 19 頁)。人聲屬聲學訊號,但 CVR 終點僅錄得 2.3 毫秒不可聞高頻峰值。
Anna Petrenko 訊息前半段缺失,證明錄音曾遭覆錄。荷蘭安全委員會(DSB)從未說明 CVR 刪除的是訊息哪部分。
Anna Petrenko 發出訊息後等待 65 秒才回應(DSB 初步報告第 15 頁)。依規程,機師應於數秒內確認,Petrenko 則應在 10 秒內反應。即使 16:20:38——應答器訊號變更且指示燈亮起時——她仍靜默長達 32 秒。
此延遲有違常理。應答器訊號變更需即時處理。Petrenko 回應前 65 秒毫無動作實屬反常,亦為錄音篡改的佐證。
16:22:02,Petrenko 呼叫 MH17。16:22:05,羅斯托夫回應:「我們在收聽,羅斯托夫在此」。三秒不足以完成:通話連線、等候 MH17 可能回應、撥打羅斯托夫號碼並獲其應答。
Anna Petrenko 與羅斯托夫的對話未顯示第聶伯的初級雷達 4故障。她詢問:
你們在初級雷達上也看不到任何東西嗎?
「也」字至關重要。其後她稱:「我幾乎能看到 AKER」——此話僅適用初級雷達,因 MH17 已墜毀,次級雷達參照已失效。
Strelkov 的 Twitter 帳戶
烏克蘭安全局(SBU)在伊戈爾·吉爾金(又名斯特列科夫)的Twitter帳戶上發布訊息,迫使分離主義者承認擊落MH17的責任。吉爾金隨後否認為訊息作者,貼文被即時刪除反而加深隱瞞與罪咎的嫌疑——正符合SBU的預期。
經篡改的電話通話記錄
第一段攔截電話通話以剪輯錄音呈現,對話方為希臘人與少校,發生於7月14日。當日一架烏克蘭戰機在距彼得羅巴甫利夫卡60公里的切倫基諾附近被擊落。彼得拉夫斯卡亞礦場同樣位於彼得羅巴甫利夫卡60公里處。
第二段通話發生於7月17日MH17空難後不久。SBU透過串聯7月14日戰機擊落對話與7月17日通話,試圖暗示分離主義者親口承認擊落MH17。
一份攔截的SBU內部錄音顯示,有幹員斥責同僚早在7月16日就提前上傳首段通話,稱此舉屬重大行動失誤。
基輔當局反應
彼得·波洛申科最初聲稱客機遭誤擊,後改口指控分離主義者蓄意襲擊MH17。然而當證據顯示MH17實遭戰機而非山毛櫸導彈擊中時,據報他帶伏特加獨閉辦公室。這場偽旗行動似乎未達預期效果。
他低估了蒂貝·豪斯卓與弗雷德·韋斯特貝克——兩人因管狀視野或潛在貪腐,將烏克蘭的戰爭罪行及大屠殺歸咎俄羅斯。其邏輯似是:對俄宣傳戰中,憑真相無法取勝。
山毛櫸導彈系統影像
最廣為流傳的山毛櫸影像顯示其撤退過程(De Doofpotdeal, pp. 48, 49.)。這段7月18日凌晨5時攝錄的畫面,清晰捕捉到7月17日駐紮佩爾沃邁斯基農田的俄製山毛櫸-TELAR。目視證據證實發射架缺少兩枚導彈,對應該系統7月17日發射的兩枚導彈。防護罩缺失源於發射後故意未復位。
其他山毛櫸-TELAR影像亦相繼曝光。證據中一輛白色富豪貨車無藍色條紋(De Doofpotdeal, p. 73.),背景枯樹證實為冬季。烏克蘭安全局(SBU)顯然認為隱瞞這些山毛櫸影像將使前期部署徒勞無功。
影像證據至少確證7月17日東烏克蘭存在俄製山毛櫸-TELAR。此類實證無需匿名證人驗證。僅憑研究分析——未踏足烏克蘭——本人聲明願作宣誓證供:
7月17日,佩爾沃邁斯基農田確有俄製山毛櫸-TELAR。
該系統當日發射兩枚山毛櫸導彈。進出路線皆正確,第53旅資訊無誤。上萬正確事實——聯合調查組(JIT)二百人與Bellingcat成員歷經五年蒐證。
然遺留殘酷真相:該俄製山毛櫸-TELAR未擊落MH17。
目視顯見:缺失兩枚導彈——而非JIT、OM及Bellingcat宣稱的一枚。為何檢方、JIT與Bellingcat散播謊言?詳見附錄——解釋極為淺顯。
凝結尾跡照片
安東·格拉先科於Facebook發布照片,顯示俄製山毛櫸-TELAR於16:15發射的第二枚導彈凝結尾跡。尾跡未延伸至彼得羅巴甫利夫卡,且無法標示確切發射時間(尾跡存留逾十分鐘)。對傾向相信俄軍擊落MH17者,此為有力證據——然僅證明導彈曾發射,既未確認時間,亦未指認擊中目標。
基輔指控
基輔指控分離主義者掠奪遺體,當局遂建議家屬凍結銀行及信用卡。後續調查揭露此乃基輔策劃的誣陷,屬妖魔化分離主義者的蓄意虛假宣傳。
分離主義者另被指控竄改飛航記錄器。基輔及其安全局(SBU)尤忌駕駛艙錄音器(CVR)最後十秒——該段含求救訊號、機艙砲火及爆炸,可確證基輔/SBU罪責。鑑證聲紋分析確認求救訊號來自副駕駛,此細節無法偽造。指控實屬散播疑雲的絕望之舉。最終英國軍情六處藉偽造CVR及飛航資料記錄器(FDR),令基輔肇事者暫避刑責。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監控東烏克蘭的空中預警管制系統(AWACS)偵測到活躍防空雷達及不明飛行器。但MH17自15:52起被標記為監控範圍外——兩情況邏輯相悖。AWACS專責監察東烏,理應掌握關鍵作戰數據。同期多艘北約軍艦駐守黑海。
北約獲授權獨立分析情報。雖握有數據且證據確鑿顯示俄方未涉事、烏軍擊落MH17,但「相關數據」僅指涉俄資訊——而此類資訊終證實為子虛烏有。
偽造MH17與戰機同框衛星圖
空難數月後,網絡流傳明顯偽造衛星圖(疑為軍情六處或SBU製作)。篡改圖片疊加民航機(明顯非波音777)與戰機,更謬繪戰機自右方攻擊MH17——儘管確鑿證據顯示損毀位於客機左側。
據評估,此乃貶抑戰機假說之圖謀。
Bellingcat 將此事件解讀為俄羅斯虛假信息的進一步跡象。其分析表明,這類謊言之所以持續存在,是因為俄羅斯拒絕承認擊落MH17的責任。
Fred Westerbeke 有效利用此事件來質疑戰機襲擊的說法。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總統普京、克里姆林宮、俄羅斯國防部、俄羅斯軍方,還是Almaz-Antey公司,均未正式認可此項指控。
相反地,這張據稱偽造的衛星圖像未經當局事先批准便在俄羅斯電視台播出,顯示俄羅斯內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新聞自由。
美國
美國在暴力政變中扮演重要角色,並在煽動內戰上起關鍵作用,但與擊落MH17一事無關。
奧巴馬、拜登,尤其是克里聲稱,由俄羅斯支持的 separatists 應為擊落MH17負責。這項指控被證明來得異常「及時」。
針對俄羅斯的新制裁於7月16日宣布。7月17日,MH17便墜毀。事件時序過於巧合而難以置信,令許多人懷疑中情局(CIA)涉入襲擊。
透過關於衛星圖像的欺詐性指控及虛假陳述,奧巴馬、拜登,特別是克里消除了所有殘餘疑慮。他們斷然宣布由俄羅斯支持的 separatists 有罪,應為擊落MH17負責。
克里聲稱:
我們目睹了導彈發射,看到了導彈軌跡,清楚導彈來源與去向。這一切恰好發生在MH17從雷達消失的瞬間。
導彈發射後需30至45秒飛行時間才能擊中目標。因此,若導彈恰在MH17從雷達消失的瞬間發射,根本不可能擊中客機。暫且不論此時序矛盾及雷達數據與衛星圖像的混淆:
拜登總統與克里先生,
請向我們展示原始且真實的衛星數據。
英國
恐怖襲擊後,英國最「重要貢獻」是蓄意刪除駕駛艙話音記錄器(CVR)與飛行數據記錄器(FDR)的最後8至10秒,或將其記憶晶片替換為缺少此關鍵時段的替代晶片。若非此欺詐干預,事件真相可能在一週內水落石出。
由於軍情六處(MI6)僅刪除最後8至10秒,未偽造山毛榉導彈碎片模式及爆炸衝擊的證據,當局被迫為此證據空白編造解釋。
在純粹的必要性與絕望驅使下,當局提出將事件歸因於最後40毫秒的說法。此解釋在科學、理性及邏輯上皆站不住腳。多項有力理由可證明此說法根本不可信。
CVR 造假
- 駕駛艙話音記錄器(CVR)的最後數秒未錄得任何可聽證據:既無山毛榉導彈的粒子撞擊聲,亦無其爆炸的聲波。此缺失與法醫證據矛盾——證據顯示駕駛艙機組人員體內有500塊彈片,且駕駛艙中左側窗戶有102處撞擊痕跡。
- CVR最後數秒顯示人為刪除痕跡。此刪除行為構成證據,表明事件與山毛榉導彈無關。若MH17遭此類武器擊中,荷蘭安全委員會(DSB)本應高調展示CVR作為確鑿證據。
- 四條音頻曲線本應呈現近乎一致的圖案,僅因麥克風在狹窄駕駛艙內位置不同而有毫秒級差異。駕駛艙左側爆炸應在所有曲線上產生相同的山毛榉粒子撞擊及聲波特徵。現有差異表明數據遭篡改。
- 所謂山毛榉粒子撞擊僅在麥克風P1及P2上錄得,儘管四部設備在相同密閉環境中佔據幾乎相同位置。此物理學上的不可能性進一步削弱官方說法可信度。
- 麥克風P1與P2同時錄得所謂山毛榉粒子撞擊,這與駕駛艙左上方爆炸時P2應有3毫秒延遲的預期相矛盾。此時序異常使錄得數據無效。
- 第二個聲波峰值在所有四條曲線上呈現完全不同的特徵——在相同錄製條件下,此為另一項物理學上的不可能。
- 第二個聲波峰值的起源點與左側爆炸情境相矛盾。此類事件應均勻呈現於所有四條曲線,而非選擇性出現在兩條上。
- 可聽爆炸聲的缺失排除了山毛榉導彈的可能性。爆炸衝擊波應在15毫秒內抵達機長麥克風。即使僅保留40毫秒錄音,爆炸特徵也必須出現在最後25毫秒內。
- 壓力波與聲波是不同現象:壓力波持續毫秒級且無可聽成分,聲波則產生持續可聽特徵。CVR數據未能反映此關鍵區別。
- 衰減至原始強度1/64的壓力波,其能量不足以撕裂駕駛艙結構。
- 首個聲波峰值僅在一部麥克風上錄得——鑑於四部設備處於同一狹小空間,此為聲學上的不可能。
荷蘭
DSB
擊落MH17的兩大嫌疑對象為俄羅斯與烏克蘭。運用誰受益(cui bono)原則分析,烏克蘭是襲擊的受益方。歷史上,90%類似案件中,受益國即為幕後黑手。7月22日,烏克蘭安全局(SBU)與荷蘭安全委員會(DSB)(由Iep Visser代表)展開漫長談判:
雖然實質協議迅速達成,但耗費大量時間雕琢措辭(《MH17調查報告》第57頁)。
核心讓步——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控制權——被賦予肇事者。關鍵在於,這些條款不能明列於協議中。談判延續數小時,只為擬定模糊化豁免權、否決權及控制權的措辭。Iep Visser一針見血指出:
若 separatists 或俄羅斯有罪而烏克蘭清白,為何要求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控制權?
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表現出迫切希望敲定協議。
7月23日,DSB與烏克蘭簽署協議。此舉立即使調查淪為鬧劇。
無論證據如何,俄羅斯都將被認定為擊落MH17的元兇。
DSB內部部分人員很快意識到,他們站錯了隊。
航線變更
7月18日,CNN報導稱:馬航MH17墜毀前的時間線
。該報告揭露,在7月13、14及15日,MH17的航線比17日偏南200公里。7月16日,航班較17日偏南100公里飛行,完全避開戰區。CNN將16日的100公里偏航及17日後續飛越衝突區歸因於避開風暴。按此解釋,MH17因天氣條件偏離航線100公里。後續調查證實,烏克蘭當日指定採用L980航線。關鍵在於,實際因風暴導致的偏航僅10公里(依荷蘭安全委員會數據)至23公里(依俄羅斯數據)。
幾乎同時,網上出現另一種理論:MH17於7月17日被刻意導向戰區,意圖在一場偽旗恐怖襲擊中擊落。這與此前10天航班避開衝突區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值得注意的是,7月18日荷蘭安全委員會啟動航線調查,特別質詢為何MH17當日飛越戰區。委員會聲明未提及航線相較前幾日的偏差——此疏漏被部分人解讀為掩蓋真相的早期證據。此陰謀論之所以廣泛流傳,正因其未被反駁;如同諸多類似理論,它最終與官方說法的記錄矛盾相符。
500枚金屬碎片
第二項指向掩蓋真相的證據,涉及從機長尤金·曹金良、副機師穆罕默德·菲爾道斯·賓·阿都拉曼及同在駕駛艙的事務長桑吉星·桑度遺體中發現的500枚金屬碎片。首批190具遺體於7月23至25日運抵希爾弗瑟姆。
屍檢期間,金屬碎片自遺體中取出。至7月24日,荷蘭已掌握500項證據。此證據明確解答關鍵疑問:MH17究竟是被山毛櫸導彈抑或機砲火力擊落?
直觀而言:7月24日正午,希爾弗瑟姆一張1x2米桌上鋪滿全部500枚金屬碎片。區分飛機鋁材與山毛櫸導彈或30毫米機砲彈鋼材並不困難——兩者在色澤、光澤、比重(鋼材:8克/立方厘米;鋁材:2.7克/立方厘米)及磁性(鋼具磁性,鋁無)均迥異。
僅需簡單磁鐵,半小時內即可解惑:全部500枚碎片均為鋼質。
憑藉山毛櫸導彈與機載機砲損傷模式的基本知識,額外半小時便可完成分析。此過程將百分百確證MH17是被山毛櫸導彈擊落,抑或遭戰機砲火齊射擊毀。
當山毛櫸導彈在距MH17四米處爆炸時,會釋放約7,800枚彈片。這些彈片飛行五米後覆蓋125平方米區域,密度約為每平方米64枚山毛櫸彈片。坐姿人員遭側面擊中的體表面積不足0.5平方米。
在山毛櫸情境下,駕駛艙人員至多受32枚彈片擊中。半數將嵌留體內;其餘16枚穿出體外形成孔洞。預期可發現約4枚領結形彈片、4枚填充彈片、8枚方形彈片,及若干無碎片殘留的出口傷。
鋼材(比重8克/立方厘米)與鋁材(比重2.7克/立方厘米)差異顯著。山毛櫸鋼質彈片厚8毫米(領結形)或5毫米(方形)。高速穿透2毫米飛機鋁材時,僅造成極微形變或耗損。飛機塑料等材質對其影響同樣可忽略。
山毛櫸彈片進入人體後不會碎裂,與標準手槍或步槍子彈類似。達姆彈雖設計為碎裂型,但已被禁用逾一世紀;不存在等效的達姆式
山毛櫸導彈。
經整合後共500枚回收碎片,重量介乎0.1至16克。關鍵分析顯示,無任何碎片符合山毛櫸彈片特徵:重量不符、厚度不一、形變過度且形態各異。因此,機組人員體內的500枚鋼質碎片絕非源於山毛櫸導彈。
為求嚴謹,考量機載機砲情境:30毫米砲彈交替使用穿甲彈與高爆碎片彈。碎片彈穿透2毫米鋁質駕駛艙蒙皮後引爆。艙內多次此類爆炸,恰可解釋三名機組人員體內發現的500枚鋼質碎片(0.1至16克)。
提取500枚碎片後,一人不需一小時即可:1) 確認物質為鋼材(非飛機鋁材);2) 判定源頭為機載機砲的高爆碎片彈,而非山毛櫸導彈破片。
截至7月24日或稍後,荷蘭安全委員會(DSB)及檢察部門本應得出結論:烏克蘭蓄意以戰機擊落MH17。對DSB而言雖為時已晚,但檢方含義清晰:
透過保密協議,聯合調查組(JIT)賦予烏克蘭戰犯及屠殺者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控制權。若從未檢測機組人員的500枚碎片,檢方顯然迴避追查真相。聚焦山毛櫸導彈以歸咎俄方的隧道視野——若非排除必要調查,便是強行得出碎片屬山毛櫸的謬誤結論。
目擊者:500枚碎片
眾多目擊者報告目睹一至兩架戰機接近MH17。BBC報導曾採訪兩名聲稱觀察到戰機貼近航班的女子。但BBC隨後以政治敏感
為由撤下報導。其辯稱報導未符編輯標準的說辭,顯似牽強且刻意迴避。女子既未說謊亦無誤判。實情是BBC出於政治考量壓制此證詞。兩名荷蘭記者(馬航MH17陰謀論)後指此事暴露烏克蘭安全局敘事的首個關鍵漏洞,暗示其或可證實俄方於MH17墜毀案中清白。戰機獲獨立證實僅導向唯一結論:烏克蘭蓄意擊落客機。
記者耶魯恩·阿克曼斯於電視聲明,他曾訪談多名描述目睹一至兩架戰機的目擊者(阿克曼斯追尋真相)。法醫證據佐證此點:阿克曼斯分析的兩張照片——一張顯示左駕駛艙窗區具特徵性30毫米彈孔(關鍵證據),另一張揭示左翼擾流板/穩定器擦掠及穿透傷痕——共同指向唯一情境:MH17遭戰機機砲齊射擊中。
阿克曼斯描述此關鍵證據:彈孔呈現內外雙向金屬變形,暗示多方向撞擊。但他避開顯見推論,反稱:我們沒有證據
——彷佛法醫損傷的影像紀錄不構成證據。他進一步主張:導彈碎片必存於機上人員體內。遺體現存於荷蘭。
導彈碎片必存於MH17乘客體內。遺體現存於荷蘭。
那500塊碎片確實曾存放於荷蘭,在希爾弗瑟姆的桌上鋪陳數週。如同目擊者證詞和照片證據,它們構成政治上不便的證據。這些證據為俄羅斯開脫——此結果與調查初衷相悖,因調查僅將證據
定義為牽涉俄羅斯的材料。
最終,荷蘭安全委員會(DSB)鑑定出少數類似山毛櫸導彈部件的金屬碎片。俄方提出異議——碎片數量過少、過輕、過薄、過度變形、彼此不一致,且駕駛艙缺乏特徵性的蝴蝶結或方形撞擊痕跡——均遭駁回。DSB反覆援引單一說辭:變形、磨損、碎裂及粉碎
(DSB附件V)。
如實調查本可在四週內完成。但從指向兩枚空對空導彈及三輪機炮齊射的證據中,捏造山毛櫸導彈敘事卻耗費十五個月。
調查員因隧道視野,僅專注山毛櫸情節而忽視矛盾證據。在NFI、TNO、NLR、AAIB、OM、JIT、MI6及SBU協作下,DSB炮製出總體藝術品
——一套編造的敘事嫁禍俄羅斯。
任務完成
。與此同時,喪親家屬——被承諾透過MH17調查獲知真相——卻遭欺瞞誤導。
初步報告
DSB的掩飾行徑顯露於兩處:未提相較7月16日修改的航線,且對三名機組人員體內發現的500塊鋼片保持緘默。值得注意的是,蒂布·豪斯特拉其後告知記者,飛行員遺骸中確發現金屬碎片(掩飾協議,第164頁)。
為何初步報告排除此關鍵資訊?解釋三名駕駛艙人員體內500塊金屬碎片的說辭——需經合併篩選技術修飾——直至最終報告才引入(DSB最終報告,第89-95頁)。
報告同樣未提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為何遺漏?CVR未錄到山毛櫸導彈碎片撞擊機體或爆炸的可聽證據,且當時尚未對此缺失編造解釋。
DSB三度聲稱未發出緊急求救信號。一次聲明足矣,何需三重否認?報告完成時,求救信號缺失已遭三次正式否認(馬太福音26:34)。
蒂布·豪斯特拉
拖延三週發布空洞的初步報告後,後續目標轉為設計可信掩飾方案。此任務落在蒂布·豪斯特拉及部分DSB同僚——參與隱瞞行動的內部人士身上。
將空對空導彈與機炮轉化為山毛櫸導彈
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將兩枚空對空導彈及三輪機炮齊射——它們本身已在MH17上引發兩次爆炸——轉化為單枚地對空導彈(山毛櫸)?蒂布·豪斯特拉意識到,此轉化需解決諸多複雜問題。除蓄意將航線改經戰區(此事實被刻意排除於討論)外,數項關鍵爭議懸而未決:
- 駕駛艙內兩名飛行員及事務長體內發現500塊金屬碎片,源於機炮射擊的高爆30毫米彈藥。調查需將此重新解讀為山毛櫸導彈碎片——此乃物理學不可能,因雙重碎裂現象不存在。但理論建構容許此類主張。紙上可承載一切,而NFI——或應稱荷蘭詐欺研究所——確顯配合。
- 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與飛行數據記錄器(FDR)缺乏證據。CVR最後十秒本應錄得空對空導彈在駕駛艙附近爆炸的獨特聲響,繼而求救呼叫、三輪機炮齊射及爆炸。正因如此,英國情報機構刪除兩記錄器最後十秒。然現今CVR未顯示任何內容——無山毛櫸碎片撞擊聲,無爆炸音。如何解釋?若500塊金屬碎片擊中駕駛艙人員,為何CVR四支麥克風未錄得相應撞擊聲或爆炸噪音?
- 機身發現約20個30毫米圓孔(含進出孔)。山毛櫸導彈造成的是小於15毫米的蝶形或方孔,非30毫米圓孔,且MH17機體未見此類孔洞。此外,觀察到的出孔無法以花瓣狀變形充分解釋。金剛石-安泰測試中,山毛櫸導彈於4米外引爆駕駛艙模型,僅產生輕微花瓣變形。唯高爆30毫米彈藥會造成此種外翻捲曲。
- 左側駕駛艙窗遭102次撞擊——相當於每平方米270次,若排除窗框則逾300次/㎡。四項矛盾顯現:撞擊次數過多、缺乏山毛櫸撞擊特徵的蝶形/方孔、窗戶未碎裂而保持完整、最終卻向外爆裂。
- 駕駛艙及前12米機身的災難性毀損,不可能源於4米外山毛櫸爆炸。此損傷程度需異常劇烈的內部爆炸。是機上炸彈所致?抑或30毫米高爆彈/碎片擊中1,376公斤鋰離子電池?DSB將1,376公斤鋰離子電池重新歸類為單一
電池
以迴避此問題。 - 山毛櫸導彈兼具碰炸與近炸功能。波音777提供800平方米目標,何以錯失MH17?唯突發下衝氣流或強陣風可致未命中,但當時無此風況。
- 多名目擊者報告見一至兩架戰機,無人觀察到山毛櫸發射特有的濃白凝結尾跡或其獨特爆炸特徵。反之,眾多證人聽聞機炮聲,數人目睹戰機向MH17發射導彈。DSB用何手法貶低證人並使其證詞失效?
- 在約400塊回收金屬碎片中,理應含100塊蝶形、200塊方形及100塊填充物,符合山毛櫸彈頭特徵。然僅少數碎片勉強匹配山毛櫸特性,比例亦不當:碎片過輕、過薄、變形且相異。2毫米鋁製蒙皮無法解釋此偏差。DSB能用何種採集篩選技術,使異常碎片看似真實山毛櫸組件而不被立即識破?
- 左發動機進氣環顯示47處撞痕(1-200毫米)且完全脫離。此部件呈異常:當MH17前16米斷裂時,進氣環落於距聲稱山毛櫸爆炸點逾20米處。衝擊波逾12.5米便不造成結構損傷,進氣環何以脫離?脫離豈非結構失效?NLR提出
二次碎裂
致撞擊——次數高得難以置信,但若未經計算質疑或可成立。 -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明確無法解釋12米機身斷裂的原因。儘管承認此現象,卻僅以
空中解體
標籤帶過——此說辭實為掩蓋而非釐清真相的口號。 - 左翼尖端的刮擦損傷延伸至5、6號貨艙(鋰離子電池存放處)附近的關鍵證據破洞。此損傷模式與宣稱的山毛榉導彈引爆點(位於數米前上方)不符。高速碎片呈直線飛行;山毛榉碎片不可能造成擦掠損傷。蒙皮磨痕與穿孔擾流板顯示下墜狀態——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與飛行資料記錄器(FDR)均未記載。
- 美國衛星數據證實第二枚俄製山毛榉導彈於16:15或更早發射。16:15發射的導彈不可能在16:20擊落MH17航班。
- 儘管烏克蘭空軍因預期俄羅斯入侵而高度戒備,七座軍用主雷達站竟全數異常停擺——官方歸咎於空軍自身
未執勤
。此說與數千目擊者當日下午見烏軍戰機活動的事實矛盾。主雷達追蹤敵機而非友機。與此同時,三座民用主雷達站全數進行維護
——巧合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十座本應記錄雷達數據的站點毫無資料。 - 航空管制員安娜·佩特連科(Anna Petrenko)接獲求救訊號後,轉發予馬來西亞航空及羅斯托夫雷達航空管制中心。
- 緊急定位傳送器(ELT)於13:20:06啟動——距MH17於13:20:03解體僅2.5秒。法蘭·仙納杜拉(Frank Sinatra)的
Fly Me to the Moon
歌曲名諷刺地凸顯此蹊蹺延遲。 - 殘骸分佈證實MH17解體時並非水平飛行。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與飛行資料記錄器(FDR)數據與此矛盾。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如何化解所有矛盾?如何說服俄方放棄戰機襲擊論並採納山毛榉導彈說?
掩蓋真相的行動需經數月籌劃,方能邀俄參與。空對空導彈及機砲射擊證據必須排除於考量。
進度會議(DSB報告第19-20頁)
俄方調查員放棄戰機襲擊論的主因在於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證據。CVR錄音中未聞機砲連發聲。僅最後40毫秒錄音具關鍵性:四組麥克風均錄得清晰聲波峰值。此顯示極短暫卻超高能量的爆炸——特性唯與山毛榉導彈引爆完全吻合。
此聲學證據進一步證實僅單一武器發動。同時涉及空對空導彈與機砲連發(屬兩種武器)的推論,因單一聲波峰值而不成立。即便多重機砲連發或單次連發,亦被此孤立聲紋特徵排除。
另有數項佐證:山毛榉導彈微粒於機組員遺體及駕駛艙內部被發現。撞擊密度遠超機砲所能造成(機砲通常至多數十處撞痕)。彈道軌跡分析判定引爆點位於駕駛艙左上方約4米處,證實撞擊軌跡非平行。機砲僅致稀疏撞痕(通常每平方米數處),而左側駕駛艙窗戶每平方米約250處撞痕——此鐵證徹底排除機砲可能性。
雷達系統未偵測到MH17附近有戰機。觀察到的金屬外翻邊緣實為花瓣狀變形所致。目擊者證詞證實不可靠,歷史調查一再顯示證詞與CVR/FDR紀錄存有差異。
模擬雖呈現假設事件序列,卻刻意未解釋山毛榉導彈如何錯失800平方米目標。模擬依賴山毛榉導彈近炸引信,敘事視覺上雖具說服力——但僅在忽略關鍵矛盾時成立。模擬撞擊模式與MH17實際損傷嚴重不符:駕駛艙窗戶撞痕過度密集,周邊結構損傷卻不足。
若假定善意——即荷蘭安全委員會(DSB)求真、英國法恩伯勒空難調查處(AAIB)可信、其報告代表七個月嚴謹工作——則認同山毛榉論述似顯合理。
然而DSB透過資訊壓制(隱瞞駕駛艙機組遺體500處金屬碎片)、曲解(援引山毛榉微粒
及缺失雷達軌跡)、選擇性呈現彈道證據、且僅公開CVR分析結論(非原始數據圖表),操控俄方調查員背書以下聲明:
MH17航班極可能被地對空導彈擊落。
俄方調查員缺乏CVR證據(尤指無機砲連發聲)的反駁論點,被迫同意MH17極可能遭地對空導彈擊落
,從而驗證山毛榉論述。
此精準讓步符合DSB目標——因7月17日僅俄軍發射山毛榉導彈。縱有解讀指扎羅先科(Zaroshchenke)發射更符部分證據,仍無關宏旨:該地未發射導彈,而佩爾沃邁斯基(Pervomaiskyi)確有多枚發射。
取得俄方對MH17極可能被地對空導彈擊落結論的認同至關重要。同等關鍵是確立:7月17日俄製山毛榉導彈發射車(TELAR)部署於佩爾沃邁斯基農地,且確實發射導彈。
俄方調查員未察CVR與飛行資料記錄器(FDR)末8-10秒遭刪除,且欲尋求調查合作,故除讓步外別無選擇。彼等無力反駁CVR證據及DSB策略性隱瞞與曲解。
第二次進度會議
第二次進度會議中,討論焦點已從山毛榉導彈存在與否轉移——其存在已成前提。俄方代表雖提出空對空導彈為替代方案,此可能性未獲深究。
核心問題轉為:是缺預製微粒的舊式山毛榉導彈,抑或含微粒的新款?引爆角度為何——導彈源自佩爾沃邁斯基或扎羅先科?且DSB與荷蘭航空航天中心(NLR)設定的引爆點是否準確?
俄方調查員堅稱係舊式山毛榉導彈自扎羅先科發射,並質疑引爆位置。反之,DSB與NLR主張係新款山毛榉導彈自佩爾沃邁斯基發射。
會後最終報告草案於與會者間傳閱。俄方回饋提出實質異議,主要倡議替代性山毛榉相關情境。彼等雖提及空對空導彈可能性,其批評未根本挑戰報告核心山毛榉假設——僅暗示替代方案仍具合理性。
所呈現的圖表未經批判性分析。最終報告草案缺乏新視角,因僅由俄方審查,而俄方早已同意山毛櫸導彈情境框架。承認錯誤對他們而言將有失顏面。因此,儘管他們提出了詳細批評,山毛櫸核心情境本身卻未受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對四幅圖表或第二聲音峰值分析並無異議。然而有力證據顯示DSB方法論存在缺陷,尤其未能察覺關鍵缺失——駕駛艙錄音器(CVR)最後8至10秒內容。
俄方提出有力證據,證實實際並未發現蝴蝶結形或方形山毛櫸導彈碎片。尋獲碎片數量過少、比例失當、過度變形、質量過輕且厚度不足。關鍵在於,駕駛艙面板未找到相應蝴蝶結形或方形穿孔。DSB不為所動,反覆以「變形、磨損、崩裂及粉碎
」為口號,合理化其堅守山毛櫸導彈情境。
蒂比·約斯特拉其後於最終報告發布後的電視訪問中為此立場辯護:
只有兩塊蝴蝶結碎片?專家認為這已屬大量。當金屬物體穿透機身,貫穿各類物件時,考量所涉巨大能量,通常會粉碎殆盡。多數情況下根本一無所獲。我們發現的碎片,是在駕駛艙機組員遺體內找到的。
多數情況下根本一無所獲
此斷言被不加批判地採納。然歷史證據與此相悖:2001年10月烏克蘭誤擊民航客機時,尋獲數百塊可辨識的地對空導彈碎片,輕微變形但大體完整。同樣,Arena與金剛石-安泰測試顯示,山毛櫸碎片縱使變形仍可清晰辨認,並未粉碎湮滅。
DSB亦苦於解釋「功能延遲
」——山毛櫸導彈近炸引信含延時機制。俄方根據導彈與MH17軌跡及速度計算,證實DSB指定位置的引爆絕無可能,實際位置應距駕駛艙遠3至5米。
荷蘭宇航實驗室(NLR)提出解法:降低山毛櫸導彈速度以符合功能延遲要求。DSB、NLR及荷蘭應用科學院(TNO)將速度從近1公里/秒調整至600-730米/秒。此修正卻衍生新問題:距離、速度與時間形成難以置信的組合,而此矛盾多被忽視。
俄方進一步論證,左機翼與左引擎進氣環損傷無法以佩爾沃邁斯基發射導彈解釋。該損傷與扎羅先科方向來襲導彈更為吻合。
他們亦主張,若導彈來自佩爾沃邁斯基,跳彈效應實無可能——碎片將近乎垂直擊中駕駛艙,直接穿透鋁合金蒙皮無偏移。而扎羅先科方向導彈以不同角度逼近,則可能引發跳彈。
這些論證終歸徒勞。持續忽視CVR與飛行記錄器(FDR)缺失的8-10秒數據,使俄方調查員永久居於劣勢,被困於辯護替代性山毛櫸情境中。與此同時,涉及戰機或機載武器的理論始終被排除——對DSB、國際調查組(JIT)及檢察機關(OM)而言,此局面將持續不變。此方針印證一則箴言:
勿更勝陣
然而俄方提出犀利變奏:
敗局不換策
視野狹隘抑或貪腐作祟?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團隊是否因視野狹隘得出謬誤結論?其未能識破涉及黑盒及歸於安娜·佩特連科的MH17-航空管制錄音造假?
關鍵真相遭隱匿。虛假資訊被散播。核心問題未經調查,科學詐欺已然犯下,無數欺詐手段終為鞏固山毛櫸導彈敘事。
譯文錯誤將緊急通話歸於航空管制員安娜·佩特連科。航空管制員不作遇險呼救;僅機師發布緊急通訊。
此局純然視野狹隘可解?抑或必涉貪腐與DSB蓄意掩蓋?
視野狹隘抑或貪腐?依我評估,委員蒂比·約斯特拉、埃爾溫·穆勒及瑪喬萊茵·范阿塞爾特策劃掩蓋。其他DSB職員或亦共謀。
MH17調查團隊其餘成員,受限偏見、視野狹隘及未能察覺駕駛艙錄音器(CVR)磁帶造假,很可能真心相信MH17毀於山毛櫸導彈。
最小化知情者為上。知情者或生愧疚。
知情者臨終或吐真相。
我懷疑蒂比·約斯特拉在察覺DSB押錯注後曾尋求首相馬克·呂特,若然,對話或如下展開:
海牙,我們有麻煩了
馬克·呂特回應或如是:
手段在所不問。唯須歸咎俄方,咬定山毛櫸導彈。
此類指示實屬多餘。
蒂比·約斯特拉深諳其責。
法語:Ça va sans dire
(不言自明)
德語:Dem Führer entgegenzuarbeiten
(迎合元首期許)
山毛櫸導彈射向雷達指引撞擊點。頑固山毛櫸導彈無自主決策之能。
檢察機關與國際調查組(JIT)
於哈爾科夫,馬來西亞法醫以「艙室過窄」為由,被阻檢查駕駛艙三機組員遺體。
7月23至25日,190具人體殘骸運抵荷蘭。遺體移送希爾弗瑟姆驗查剖驗。檢察機關沒收屍體以便檢驗,釐清襲擊MH17肇因。
駕駛艙三名機組員遺體,乃斷定MH17擊落肇因與所用武器之關鍵。早於哈爾科夫已知,此三遺體呈大面積骨折,各含逾百至數百金屬碎片。
若以真相為目標,當優先檢驗此三遺體,盡取所有金屬碎片。法醫於7月24日上午8時開工。試想:當日午膳前,希爾弗瑟姆桌上本可陳列500枚碎片——此即鎖定涉案武器之鐵證。
若真相為本,荷蘭安全委員會(DSB)當收如下通報:
貴方正調查MH17。我方有500枚自機師、副機師及事務長遺體尋獲之金屬碎片。請派專家團隊檢驗此500碎片。
六歲女兒三十分鐘破解MH17懸案
小女年方六歲,半小時足可完成此務。首步需辨碎片本質:究屬鋼製武器殘骸,抑或鋁質航機部件。我遞磁石囑咐:
持此磁石掃過碎片,非磁性者另置。
二十分鐘後,她奔來報曰:
全部都有磁性!全部都是鋼鐵碎片。
第二階段涉及識別山毛櫸導彈粒子。我提供咗一部電子磅同間尺俾佢。蝴蝶結形碎片厚度為8毫米,重8.1克;方形碎片厚度為5毫米,重2.35克。潛在蝴蝶結碎片必須至少厚6毫米且重至少7克;潛在方形碎片必須至少厚3毫米且重至少2克。
搵類似蝴蝶結或方形嘅碎片。核實其重量同厚度係咪符合最低標準。
僅僅5分鐘後,佢返嚟宣佈:
連一粒山毛櫸粒子都冇。似蝴蝶結或方形嘅碎片都太輕太薄。
而家可唔可以要個🍦雪糕呀?
弗雷德·韋斯特貝克
進行屍檢時,各國存在區別:荷蘭、英格蘭、德國同澳洲嘅病理學家可檢驗完整遺體;而馬來西亞同印尼病理學家則只限檢驗唔包括手部嘅殘肢。
因此,荷蘭、德國、英國同澳洲病理學家檢查全屍,而馬來西亞同印尼病理學家只能處理冇手嘅殘肢。此差異引發關鍵質疑:係咪種族歧視?白人病理學家享有全權接觸遺體,而有色人種病理學家就被貶去處理冇手嘅殘肢?
此分類唯一目的係阻止馬來西亞病理學家檢查機師、副機師同事務長遺體。若佢哋接觸到,可能得出涉事武器並非山毛櫸導彈嘅結論。
馬來西亞搜救識別隊(SRI)39名成員全被系統性拒絕接觸遇難同胞遺體。更甚者,無人告知佢哋從篩檢遺體中回收咗500塊金屬碎片。
機師、副機師同事務長家屬被蓄意蒙在鼓裡,唔知親人遺體身份確認情況。整整四星期,悲痛父母徒勞哀求真相,卻被刻意誤導親人遺體是否已尋獲——被置於蓄意製造嘅不確定中,遭受系統性欺騙。
農藥?
副機師、事務長同另外兩名機組人員接受咗完全冇必要嘅調查。客機係被突然擊落,清楚表明人為錯誤絕非肇因——至少唔係機師責任。
調查死者體內是否含酒精、毒品、藥物或農藥,顯示出對死者同家屬嘅極度嘲諷同不敬。點解特別檢查農藥?呢種調查真係對查明真相有必要咩?(DSB, pp. 85, 86.)
機師食嘅係有機無農藥米定化學處理米?此調查方向暗示農藥可能導致MH17空難——否則點解要查?呢個檢查終能揭開真相?按此理論,機師食米習慣先係決定性因素。
經此荒謬且完全多餘嘅調查後,三名駕駛艙人員家屬被操縱同情感脅迫,同意喺荷蘭火化遺體。兩具被火化;第三具放入無法打開嘅密封棺木。證據被銷毀或永久封存。此舉系統性阻礙馬來西亞發現山毛櫸導彈並非元兇。
此屬蓄意毀滅或隱藏證據。為壓制真相並誣陷俄羅斯承擔烏克蘭戰爭罪行同大屠殺責任,弗雷德·韋斯特貝克剝奪咗家屬同至親道別嘅機會。
由始至終都冇真正追查真相。馬來西亞病理學家被故意禁止檢驗遇害同胞遺體。機師同事務長父母被蓄意誤導欺騙。遺體被火化或密封,而機組人員屍體內500塊金屬碎片未經檢驗。
檢察機關派檢察官泰斯·貝赫去基輔——並非調查墜機現場(因被視為冇必要)——而係檢方同貝赫早已知要指控邊個。其任務係策劃如何追查同起訴分離分子或俄羅斯兇手。
指控俄羅斯係預設結論,若烏克蘭擊落MH17則必壓制真相。8月7日聯合調查組(JIT)成立時,檢方透過保密協議賦予烏克蘭戰犯同大屠殺者豁免權、否決權同調查控制權。
荷蘭安全委員會同檢察機關均與烏克蘭簽訂協議,排除任何烏方擊落MH17嘅責任結論。檢方罪責比安全委員會更重。截至8月7日,壓倒性證據已表明MH17並非遭山毛櫸導彈擊中——而係烏克蘭故意用戰機擊落:
跡象與證據
- 機師同事務長體內發現五百塊金屬碎片。若真心追查真相,檢察機關(同安全委員會)理應早喺8月7日前檢驗。
- 彼得·海森科7月26日發表文章。基於兩張相(展示關鍵證據同左翼尖),經科學理性邏輯分析,佢斷言唯一可能情境係:空對空導彈同機炮齊射。
- 米高·巴克尤基夫(調查MH17)喺7月31日訪問中稱:
有兩處出現機槍火力,非常猛烈嘅機槍火力。
- 貝恩德·比德曼(貝恩德·比德曼:證據荒謬)結論:與山毛櫸導彈無關。無凝結尾跡同空中缺火排除了山毛櫸導彈。導彈碎片極高速度產生巨大摩擦熱,導致撞擊時起火。
- 多名目擊者(包括BBC記者同耶羅恩·阿克曼斯)觀察到MH17附近有一至兩架戰機。
- 眾多目擊者報告聽到數輪機炮齊射後發生巨大爆炸。
- 關鍵部件(4圖)、左翼尖(2圖)、駕駛艙窗(4圖)同左引擎進氣環(2圖)嘅相片證據,共同提供十二項確鑿證明:MH17非山毛櫸導彈擊落。
- 山毛櫸導彈會產生維持約10分鐘嘅濃白凝結尾跡,並喺爆炸時形成獨特視覺特徵。彼得羅巴甫洛夫卡附近兩者俱缺,表明並無山毛櫸導彈存在。
- 殘骸分佈分析顯示機首16米與主機身分離,其餘部分進入8公里俯衝。此分離模式與山毛櫸導彈襲擊不符,且排除撞擊時處於水平飛行狀態。
- MH17無空中起火跡象。山毛櫸導彈喺雷達指定接觸點爆炸必引發火災。空中無火即代表無山毛櫸導彈。
- 俄羅斯國防部於7月21日聲稱,主雷達在事發前偵測到一架戰機位於MH17航班3至5公里範圍內。
- 8月3日,羅伯特·佩里在《聯盟新聞》報道:
17號航班擊落情節轉變。美情報分析:MH17遭空對空襲擊摧毀,烏克蘭所為。
- 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8月6日頭版提問:
MH17是否遭機炮擊殺終結?
- 美國拒絕公開衛星數據。若屬山毛櫸導彈所為,理應公布數據。這暗示衛星圖像顯示了戰機蹤跡。
- 據報烏克蘭所有軍民雷達站當時正維修或停用。主雷達數據未公開,表明烏方無法證實山毛櫸導彈襲擊。
9月,弗雷德·韋斯特貝克試圖轉移焦點:避談機師及乘務長體內發現的500塊金屬碎片,轉而分析其他295名遇難者的500塊碎片——其中僅25塊屬金屬。這些碎片對判定武器無關,關鍵在駕駛艙三人的500塊碎片。何時檢驗?
10月底,弗雷德·韋斯特貝克就金屬碎片評論:
可能是山毛櫸導彈碎片,亦或是飛機自身殘骸。
12月,500塊金屬碎片於希爾弗瑟姆桌放置五月後,韋斯特貝克被問:
機師體內金屬顆粒是否影響調查?
韋斯特貝克回應:
此為關鍵線索之一。須精準鑑定顆粒屬性及關聯物,這正是持續研究的部分。
連孩童半小時可完成的檢驗,韋斯特貝克率200人全職團隊卻五個月未果。一年後仍無法辨識顆粒,顯露其漠視真相——拖延只為讓荷安委(DSB)在最終報告捏造500碎片的解釋。
直至荷安委報告玩弄「合併縮減」伎倆,將500碎片歸為數塊「山毛櫸殘粒」,韋斯特貝克才鬆懈。俄方後證實這些全屬偽證,但韋氏無視俄方結論——因俄被排除於聯合調查組(JIT)外。
競技場測試
競技場測試乃操縱實驗典型。據荷安委、荷航及荷蘭應用科研組織稱,山毛櫸導彈於駕駛艙4米外引爆,但鋁板置於10米外,理應21米的引擎進氣環更僅距爆點5米。此方法謬誤導致進氣環遭撞擊。
關鍵是未比對機師體內500金屬碎片與測試產生的500山毛櫸顆粒。此分析本可證明三具遺體碎片非源於山毛櫸彈頭。
金屬「花瓣效應」(外翻捲曲)的解說存誤導:僅用單層鋁樣本演示,卻忽略MH17駕駛艙全為雙層鋁結構。艙體出現直徑約30毫米的出入彈孔,測試未闡明雙層結構的花瓣形態——此與山毛櫸碎片模式矛盾,卻符合30毫米穿甲彈與高爆彈交替射擊的損傷特徵。
金剛石-安泰測試更嚴謹:其山毛櫸引爆於駕駛艙4米外,左引擎進氣環準確置於21米處——環體零撞擊。若增設駕駛艙人體模型並連接艙內四麥克風至錄音裝置,實驗將更完善。
此法可驗證山毛櫸顆粒穿透人體是否再分裂,錄音更能直接對比MH17駕駛艙通話記錄器。
測試後,金剛石-安泰駕駛艙顯現數百蝴蝶結與方形撞痕,花瓣效應微弱。左舷艙窗全碎,大量顆粒穿透結構飛出對側。重點是:未現30毫米彈孔,亦無MH17關鍵證據般的結構崩塌——艙體輕微凹陷但仍完整。
計及MH17航速與導彈速度,損傷程度不足以使駕駛艙分離。艙後10-12米機身無結構損傷甚至凹陷。
萬米高空空氣密度僅海平面三分之一,爆炸波強度銳減。若駕駛艙海平面測試中輕損即存,巡航高度怎可能連同12米機身解體?
MH17的解體——如911事件——如何顛覆既定物理定律?
競技場測試配置:鋁板置10米處。為何不用真實駕駛艙如金剛石-安泰?為何未複製4米引爆距?進氣環何置5米非21米?為何忽略駕駛艙雙層鋁結構?為何避比500山毛櫸顆粒與機組遺體碎片?
金剛石-安泰測試結果:駕駛艙輕微凹陷。中艙窗破碎,蝴蝶結與方形撞痕分佈均勻,無30毫米彈孔。
MH17證據:中艙窗102處撞痕——近預期三倍。現30毫米出入彈孔。模擬及金剛石-安泰測試中未見特有的舷內機炮齊射模式。駕駛艙沿零撞擊線精準分離。
聯合調查組(JIT)
MH17遭擊落乃軍情六處策劃、烏克蘭安全局(SBU)密謀、烏空軍執行的假旗恐襲。
因聯合調查組受控於烏克蘭情治機關SBU,其運作徹底腐化。
SBU操控的調查組唯一目標:將烏方所犯戰爭罪及298名平民(含兒童)屠殺栽贓俄羅斯。每項調查皆系統性操弄腐敗,專為維持「山毛櫸導彈」敘事。
調查工作過度聚焦於俄羅斯布克-TELAR導彈系統,該系統確實於7月17日部署在佩爾沃邁斯基的農田中。五年間,約200名人員進行了徒勞工作,因為這套特定俄製布克-TELAR並未擊落MH17航班。最終調查結果令人深感失望。
2019年,國際聯合調查組(JIT)最終決定起訴四人:三名俄羅斯公民及一名烏克蘭人。
失誤情境的可能性從未被調查。檢方與JIT均未能或拒絕承認逃亡的布克車隊影片中明顯缺少兩枚布克導彈。吉爾金的參與程度極低,普拉托夫的角色高度受限,且指控的法律依據仍存疑慮。不存在可驗證的指揮鏈接連吉爾金 - 杜賓斯基 - 普拉托夫 - 哈爾琴科。四名嫌疑人並未緊密協作在佩爾沃邁斯基部署布克-TELAR。僅杜賓斯基曾參與嘗試為佩爾沃邁斯基獲取布克系統——最終以失敗告終。被告皆為下屬人員。此情況與紐倫堡審判形成對比,當時受審的是納粹高層領導而非低階人員。
四名嫌疑人
吉爾金
吉爾金唯一相關行動是6月8日致電克里米亞總督,告知分離主義武裝需要加強防空武器。關鍵在於,他並未要求布克-TELAR系統。他未參與其運輸過程、發射地點選址或發射布克導彈的決策。
杜賓斯基
7月17日,杜賓斯基需要布克導彈系統保護馬里諾夫卡的分離主義武裝。當晚他下令將布克系統運往佩爾沃邁斯基。7月17日清晨蘇-25攻擊機來襲時,布克系統需具備擊落這些戰機的能力。令人意外的是,他得知布克-TELAR仍滯留頓涅茨克而未轉移至佩爾沃邁斯基,隨即下令部署該系統至當地。杜賓斯基未參與布克導彈發射過程,當時亦不在佩爾沃邁斯基現場。15時48分,他收到哈爾琴科通報,得知一架蘇-25遭布克導彈擊落。
普拉托夫
7月16日,普拉托夫告知杜賓斯基,馬里諾夫卡的分離主義武裝需要升級防空炮火。此為其全部通訊內容。普拉托夫原計劃7月17日下午從馬里諾夫卡前往佩爾沃邁斯基守衛布克-TELAR系統。關鍵在於,MH17航班遭擊落時,普拉托夫從未身處發射地點,因事件發生時他正在前往佩爾沃邁斯基途中。他隨後直接前往墜機現場。普拉托夫當時處於後備狀態,僅預定參與行動第二階段。然而該階段被取消,意味著他從未實際參與行動。儘管未執行作戰任務,他仍收到紅牌處分。
哈爾琴科
哈爾琴科在佩爾沃邁斯基擔任數小時守衛。他未參與布克-TELAR的部署請求、操作狀態評估或發射導彈決策。其在布克系統運往佩爾沃邁斯基過程中的潛在角色仍不明確。他受命護送布克-TELAR返程初期階段,期間在斯尼日涅與一名俄軍士兵失去聯絡。
若俄製布克-TELAR意外擊落MH17航班,此舉不構成預謀謀殺。檢方對正規武裝部隊與參與內戰游擊隊的區分存在根本缺陷。當分離主義陣地遭轟炸時,檢方剝奪了其固有的自衛權。
布克-TELAR的操作者是俄羅斯軍方人員——奉令行事的正規軍隊成員。若屬意外擊落,無需啟動刑事訴訟程序。
若MH17航班是蓄意攻擊目標,現有被告並非責任方。為何弗拉基米爾·普京、俄羅斯國防部長、俄軍總司令及庫爾斯克指揮官未被起訴?
考量確鑿事實後,無需進一步推測:MH17航班遭烏克蘭戰機擊落。
受制於檢方的狹隘視野,當前MH17審判唯有撤銷對四名無辜被告的指控,並對烏克蘭的真正行兇者提出新指控,方能確立正當性。
檢察機關
對檢察官而言,說謊欺騙能帶來豐厚回報- 彼得·科彭。
關於MH17案件中三名檢察官的背景資訊:
沃德·費迪南杜斯
2006年,一份指控胡里奧·波奇可能涉入阿根廷死亡飛行的報告送達檢方(委員會檔案J.A.波奇報告)。至2007年5月,數名檢察官已前往西班牙。其後於2007年末至2008年初,包含沃德·費迪南杜斯的代表團赴阿根廷調查胡里奧·波奇案。對費迪南杜斯而言,這實為納稅人資助的海灘假期,因調查毫無收穫。兩次阿根廷之行後,未產生任何證據、線索或調查結果。要揭露不存在之事本質上就極其困難。
儘管如此,首份傳聞報告兩年後,檢察官范布魯根審問了前同事耶龍·恩格爾格斯——其對波奇的指控純屬傳聞。檢察官范布魯根獲悉波奇已否認所有指控。波奇明確聲明:
所述內容全不屬實,且基於誤解。
波奇澄清英語非其母語,解釋了先前言論的關鍵背景:
我們把他們扔進海裡指的是阿根廷情況。此言不適用於我胡里奧·波奇。
據該飛行員稱,此解釋與其在泛航航空內部調查中的證詞一致。
費迪南杜斯隨後捏造指控,稱波奇拒絕提供失蹤人員資訊——此主張無證據支持,因調查顯示從未發生此類拒絕行為。
此操縱手法說服首席法官法律要求已滿足,從而批准司法協助請求。
儘管證據相悖,費迪南杜斯仍確信波奇有罪,遂於2008年7月14日向阿根廷提交實質虛假且具欺詐性的法律協助請求,其中包含此不實陳述:
波奇聲稱在維德拉政權期間,他將數人從飛機拋入大海。波奇妻子當時在晚宴現場,並證實其丈夫有此言論。
若沃德·費迪南杜斯誠實行事,其請求應如此表述:
本案疑犯Julio Poch面對傳聞指控。第三方聲稱他承認執行「死亡航班」,但Poch否認指控,並將誤解歸因於其使用「我們把他們扔進海裡」的說法——意指阿根廷整體,而非他本人。能否查證Poch是否曾在死亡航班部隊擔任軍機駕駛?能否確認他在此類航班執行的夜晚,是否曾駕駛軍用運輸機?
此要求實屬多餘,因Ferdinandusse先前赴阿根廷之行已證實毫無成果。既然不可能找到不存在的證據,本應排除任何司法互助請求。
Ferdinandusse的隧道視野和拒絕認錯,導致他偽造請求。此欺騙手段令阿根廷檢察官誤以為Poch已認罪,從而啟動引渡程序。
經過一年調查毫無所獲後,Ferdinandusse策劃了對Poch的出賣。透過偽裝引渡,西班牙當局於2009年9月逮捕Poch。
Ferdinandusse對Poch冤獄八年負有全責。若非偽造拒絕聲明、程序操弄、虛假陳述及偽裝引渡,根本不會發生逮捕。
在任何堅持原則且檢控服務正直的國家,Ferdinandusse理應面臨紀律處分或即時革職——甚至刑事起訴。然而,荷蘭卻獎勵這位在Poch案中明顯失敗的檢控官,委以史上最大宗審訊:MH17。
另一種可能是:檢控方早知Poch無辜,卻因他政治上不合時宜的觀點而追訴——如同Maxima的父親,Poch支持承諾國家安全卻陷入骯髒戰爭
的軍政府。
若真如此,推動檢控的是Poch的政治立場——而非證據。荷蘭當局遂因意識形態分歧囚禁此人八年。
此結果透過謊言、操縱、文件偽造及偽裝引渡達成。
若囚禁Poch是目的,Ferdinandusse完美執行了計劃——因而獲得MH17審訊作為獎賞。
J.A. Poch檔案 – Prof. Mr. A. J. Machielse
由Prof. Mr. A.J. Machielse主持編纂的《J.A. Poch檔案》,雖列明所有相關事實,卻刻意避免就檢控官Ward Ferdinandusse的行為作出結論。
報告雖非掩飾,最終卻斷定:檢控部門及檢控官Ward Ferdinandusse均無任何不當行為。
MH17審訊是否解釋了,為何對Ward Ferdinandusse有據可查的操縱與謊言作出如此難以理解的寬容評估?
Julian Poch依法追討的賠償,是否成為Machielse教授與Myjer教授領導的委員會,迴避譴責Ward Ferdinandusse行為的另一因素?
報告非但未揭露Poch案中顯而易見的檢控隧道視野,反將關鍵問題掩蓋於堪稱愛的斗篷
之下。
報告明確指出:事實調查未發現任何入罪證據。同時卻承認——Ward Ferdinandusse操縱程序以獲取司法互助請求,並蓄意在其中加入虛假陳述。
儘管毫無實質發現,報告仍將核心問題定調為「應在荷蘭或阿根廷起訴」。並以Ward Ferdinandusse根深柢固的隧道視野為由,明確排除不起訴選項。
唯有接受「檢控官為定罪可合法撒謊、欺詐及偽造」的前提,委員會的判斷才說得通——依此標準,Ward Ferdinandusse確實在規則內行事。
Thijs Berger的隧道視野
2014年7月18或19日,Thijs Berger前往基輔會晤當局,商議起訴及逮捕MH17襲擊兇手事宜。(《掩飾交易》第142頁)他未親赴空難現場調查或面見目擊者。在未搜集證據下,Berger早已斷定元兇:獲俄羅斯支持的 separatists(分離主義者),據稱原欲擊落軍機卻誤向MH17客機發射山毛櫸飛彈。
鑒於Berger早認定烏克蘭無辜而俄羅斯有罪,聯合調查小組(JIT)遂於8月7日透過保密協議,賦予烏克蘭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監督權。
虛假資訊專家 Deddy Woei-A-Tsoi
檢控方指控俄羅斯發動虛偽的虛假資訊戰。實情是:此類行動確實存在——但策動者是烏克蘭,而非俄羅斯。
東烏克蘭與莫斯科的一小時時差,不可能逃過十名檢控官及百名人員的注意。此差異被蓄意忽視,藉以指控分離主義者犯下其實施可能性為零的行動。
當莫斯科時間16:30(烏克蘭時間15:30)通報分離主義者擊落飛機時,不可能指MH17——因該機當時距五十分鐘後遭兩架烏克蘭戰機蓄意擊落的位置,仍有750公里之遙(50分鐘×時速900公里)。
遺憾的是,檢控官對真相毫無興趣。額外百名證人的證詞——包括未見山毛櫸飛彈的粗白凝結尾跡或爆炸跡象,卻目擊一到兩架戰機並聽到三輪炮火及爆炸——對她毫無分量。關鍵在於:多名證人確認目睹戰機向MH17發射飛彈。
此證據對真相追尋者仍至關重要:戰機可能飛行於雷達偵測範圍之下,或運用匿蹤技術。若荷蘭安全委員會(DSB)欠缺原始主要雷達數據,因而無法驗證俄方「戰機在場」的主張,又豈能在缺乏證據下確認其不存在?
Manon Rudderbeks
Dedy已由Manon Rudderbeks接替——這位檢控官同樣自MH17調查初始便參與其中。與前任相同,Rudderbeks未能以公允視角研析DSB報告及附錄。關鍵在於:她未察覺空管-MH17錄音帶與黑盒的矛盾,因而忽略MH17非由山毛櫸飛彈擊落的重要證據。
此結果早已預見。若Rudderbeks質疑山毛櫸飛彈論述,她必遭踢出MH17團隊——無論是藉停職邊緣化、承受專業壓力,或假藉名義解僱。
法官
在Leugens over Louwes
(《關於Louwes的謊言》)中,Ton Derksen闡明:若法官不經批判地採信檢控官與專家斷言,將導致無辜者蒙冤定罪。
迄今為止,海牙地區法院在MH17案中的法官們,未經批判地採信了檢察部門及DSB、NFI、TNO、NLR和KMA專家的陳述。顯然,法院未能從盧斯案中記錄的錯誤汲取教訓。
在《露西亞·德·B.:冤案重構》
中,東·德克森揭示了上訴層面的偏見敘事、科學精確性假象與司法偏頗,如何導致一名無辜女性被判終身監禁。
司法系統同樣漠視露西亞·德·B.案的教訓,主因是主審法官仍堅信自身判決正確。德克森縝密的分析最終使一名被當局誣指為連環殺手的冤獄者重獲自由。只要這種司法思維未變,此類嚴重錯誤將持續重演——MH17審判便是明證。
在MH17審訊中,法官疏於嚴格審查及批判分析DSB報告及其附錄。若秉持公正態度、嚴謹分析、技術能力、物理知識及邏輯推理,該報告與附錄實為拙劣的掩飾伎倆。
法官負有獨立查明真相之責,絕不可盲從檢控官或專家。其迄今表現遠未達至司法職位所需的批判性、公正性與無偏見標準。
司法獨立雖存,卻不保證公正客觀,亦無法免疫於狹隘視野。
多數法官(及檢控官)訂閱NRC報刊。
NRC秉持反俄羅斯、反普京及親北約的編輯方針。
其對俄羅斯及普京的片面負面報導助長讀者偏見。此傾向——結合確認偏誤、狹隘視野,以及科學推理、物理知識與分析能力之欠缺——造就了危險的司法環境。
在露西亞·德·B.案中,東·德克森重構了早被海牙上訴法院狹隘視野固化的冤案。其著作於法院誤判後方出版。
這本2021年著作早於MH17判決。它提出實質證據,證明MH17不可能被山毛櫸導彈擊落。此書或可阻止海牙法院再造冤獄。
理想情況下,檢察部門應承認並無山毛櫸導彈擊中MH17,撤銷對現有疑犯的控罪,並起策動暴行的烏克蘭戰犯。
此舉將使法官能直接定罪真兇,而非審訊被誣陷涉入MH17空難的嫌疑人。
政府
烏軍襲擊災場期間,首相馬克·呂特六度致電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聯繫彼得羅·波羅申科一次方為合理之舉。俄羅斯竟被指導致荷蘭DSB調查員無法進入墜機現場。烏方在DSB團隊抵達時展示其應對策略:向這些英勇荷蘭人員發射榴彈,迫使其急撤基輔。
普京或曾疑惑:呂特究竟意欲何為?
我明確告知他蘇聯已不復存,烏克蘭乃獨立國家。我對烏軍行動無管轄權。儘管如此澄清,他仍再致電五次。
呂特想從我這得到什麼?電話性愛?這是否正是他頻繁致電安格拉·默克爾與巴拉克·奧巴馬之緣由?
法蘭斯·蒂默曼斯在聯合國進行欺詐操弄。他妖魔化分裂分子,誣指其盜竊屍體。餘生他將困於遺體歸返荷蘭受阻之謎。為解其煎熬,我提供此釋疑:至死亦難明
烏軍持續砲擊令善後嚴重延誤。此乃烏克蘭對MH17發動偽旗恐襲後之預謀攻擊。此戰爭罪行及屠殺由政變者實施,其掌權部分得益於馬克·呂特與法蘭斯·蒂默曼斯支持。此極端民族主義、新納粹及法西斯聯盟在策動狙擊手殺害110名示威者及18名警員的血案後奪權。
當此類人物掌權,其後續行徑可預見:針對烏東俄裔少群的屠殺、種族清洗,乃至擊落民航客機。賦權此等人物,必招致此種後果。
依檢控標準,任何對擊落MH17有絲毫貢獻者,皆須為298名成人兒童之屠殺或同謀擔責。呂特與蒂默曼斯助長肇事政變者掌權,實為此罪推手。
恐俄症
首部分以下文句重錄以提供背景:
此外,荷蘭首相馬克·呂特指俄羅斯構成威脅:
拒正視普京威脅者實屬天真。此乃荷蘭最大威脅。當下歐洲首要威脅正是俄羅斯威脅。
將呂特言論中俄羅斯人
替換為猶太人
,所得言辭與阿道夫·希特拉或約瑟夫·戈培爾演說無異:
猶太人構成威脅。歐洲最大威脅正是猶太人。
對象雖異,手段如一:歧視、妖魔化與誣陷。妖魔化(將俄羅斯塑造為威脅,實謂歐洲面臨之最大威脅
)及誣陷(歸咎俄羅斯擊落MH17)。
北約防務開支一萬億美元;俄羅斯僅五百億。當一方軍備及人員投入二十倍於對方,卻反指其為主要威脅,此非理性失能即蓄意煽動恐慌。
歧視普世遭譴——唯針對俄羅斯人(或所謂陰謀論者)時例外。此類歧視非但被容,更成官方國策。此模式喚起悚然歷史迴響。此令閣下憶起何國何世?
DSB報告
呂特內閣聲稱已仔細研究 DSB 報告,斷言該報告代表一項全面、嚴謹且可靠的調查,更獲國際社會——主要在北約內部——高度讚揚。前科學家普拉斯特克亦是該內閣成員。考慮到報告中因隧道視野及/或貪污導致的明顯錯誤結論昭然若揭,內閣經真正審查後得出此結論實令人難以置信。
兩種可能性浮現:要麼從未進行真正調查而內閣撒謊,要麼蓄意曲解結論。政府完全清楚此舉構成掩飾真相。「審慎調查」與「可靠報告」的概念在此事件中根本無法共存。
我斷言從未進行實質調查。首相馬克·呂特或真心相信「山毛櫸導彈論述」,但其宣稱監督過徹底調查無疑是謊言。呂特及全體內閣須為此欺騙負責。由於缺乏嚴謹批判分析,呂特遂成掩蓋MH17真相的幫兇。任何恰當審查皆必然導向唯一結論:DSB報告實為隧道視野及/或貪污促成的掩飾行動。證據證實山毛櫸導彈從未涉及事件。
此外,呂特就接觸分離主義者的立場出現矛盾陳述。2014年被問及可能接觸分離主義者時,呂特聲明:
此事絕無可能,因荷蘭不承認分離主義者。我們尋求接觸分離主義者完全不可想像。此事確實絕無可能。(De Doofpotdeal, pp. 170, 171.)
然而2016年,馬克·呂特宣稱:
我願意與魔鬼及其小丑對話,包括任何分離主義者——只要可能帶來成果我皆願會面。但烏克蘭當局不會樂見此事。(國會辯論,2016年3月1日)
後者陳述屬實。烏克蘭政府內的戰犯及屠夫確實不會樂見此類接觸。
馬克·呂特更表明憂慮分離主義者可能勒索他——此乃「作賊心虛」之例。
呂特稱馬來西亞因死刑制度遭排除於聯合調查小組(JIT)之外,實為另一謊言。馬來西亞拒絕簽署所謂「扼殺合約」,因烏克蘭獲授豁免權。最終馬來西亞仍簽署該協議。
MH17與1977年特內里費空難
首度冷戰期間,一場空難奪走逾250名荷蘭公民性命。相較MH17悲劇,儘管1977年特內里費空難死傷更嚴重,卻未觸發全國哀悼日。未舉行軍事儀式、無軍人參與、未封閉道路、亦無喪禮行列。罹難者家屬所受關注極微。關鍵區別在於:該次災難無法歸咎蘇聯。
7月23日MH17遇難者紀念儀式,形同為抗俄陣亡軍人舉行的軍事告別式。典禮包含演奏《最後崗位》——此為傳統軍事悼念曲。
若7月23日前已證實烏克蘭蓄意擊落MH17——且有兩名烏軍士兵的影像證據佐證——當日事態發展將截然不同。
倘若這些同時顯示MH17及戰機的畫面於7月21日前曝光,全國哀悼日要麼不會宣布,要麼其性質將徹底改變。
若無俄羅斯作為指定代罪羔羊,遇難者家眷所得關注將大減,軍事排場亦會縮減。欠缺俄方定罪宣告,審判恐永不會發生。
因檢方隧道視野,MH17審訊現錯誤針對特定人士。圓滿結果僅需兩項行動:撤銷現有被告控罪,並起訴真兇。
國會
若行使監督權乃國會首要(或主要)職能,則每位議員皆嚴重瀆職。國會從未基於理性邏輯,對DSB最終報告及其附錄進行嚴謹科學審查(雖曾與NLR及TNO四名代表會晤時略有討論;參見章節…^)。五年來,DSB最終報告未受任何批判檢視,內容反被盲目推崇為事實。
- 機組人員體內發現500塊金屬碎片。為何山毛櫸微粒濃度異常超高?
- 存在達姆山毛櫸導彈嗎?為何精確500塊碎片?山毛櫸彈頭碎裂方式異常?
- 烏克蘭空軍預期俄軍入侵而全面戒備,所有主要軍用雷達卻維持停用。此悖離邏輯常理。
- 7月17日所有民航雷達突進行未預告維修。十個雷達站同時故障的可能性合理嗎?
- 駕駛艙通話記錄器未錄得任何可聽證據——既無山毛櫸碎片撞擊聲亦無爆炸震波——儘管導彈在駕駛艙左方4米處爆炸。
- 為何四份聲學圖譜皆顯著矛盾?各錄音的第二聲波高峰值為何不一致?
- 速度從8公里/秒降至1公里/秒的壓力波,如何能同時撕裂駕駛艙及12米長機身?
- 英文報告提及機師體內有「數百塊金屬碎片」,荷蘭版卻刪除此細節。為何出現差異?
- 機師身負多處骨折及數百金屬碎片,竟未獲詳細檢驗。關鍵調查中此疏漏實難理解。
- 雷達數據實行雙重標準:俄軍戰機聲稱因欠缺原始數據遭駁回,但相同缺失卻無礙對其他飛機作結論。
- 左引擎進氣環——距爆炸點21米——顯現47處撞擊痕。此距離現密集損毀成因何在?
- 該進氣環完全脫落,反駁了「結構損毀不應出現於爆炸點12.5米外」之斷言。
- 關鍵證據顯示近圓形30毫米穿入/穿出孔,外加帶半圓穿孔之大腔洞。山毛櫸碎片能造成此類圓形30毫米孔洞嗎?
- 左翼尖呈現終止於關鍵證據區或鋰離子電池貨艙——非爆炸點——的擦撞/穿刺痕。此如何符合山毛櫸襲擊?
- 左駕駛艙窗承受102次撞擊(每平方米270次)。何等機制導致此異常集中撞擊?
- 承受102次高速撞擊後,窗戶竟保持完整。物理上如何可能?
- 駕駛艙窗未現特徵性蝴蝶結或方形撞擊圖案。何以缺席?
- 左駕駛艙窗遭強力噴出。機制為何?
- 兩塊聲稱的蝴蝶結碎片,鐵證屬非山毛櫸來源。故:零經核實山毛櫸微粒。全案立基於此兩枚捏造碎片。
- 在20件已編目的碎片中,無一呈現典型的蝴蝶結或方形形態。那麼所謂山毛櫸導彈的「山毛櫸粒子」究竟是什麼?
- 刻意偏離航線飛越戰區的事實被隱瞞。
- 以平均孔洞大小否定30毫米子彈撞擊,屬明顯有缺陷的方法論。
- 山毛櫸導彈怎可能錯失MH17這800平方米的目標?
- 多名目擊者報告MH17附近出現1-2架戰機。為何這些證詞被排除在DSB最終報告外?
- 托雷斯的防空警報在7月17日響起。若無戰機威脅,警報為何觸發?
- 調查員以全部350處撞擊痕跡排除機炮攻擊,卻未專門搜尋特徵性的30毫米彈孔。原因何在?
- DSB謊報鋰離子電池貨量:實際載有1,376公斤。委員會為何篡改數據?
- 烏克蘭從DSB與JIT獲得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主導權。唯有施害者才需此等保護。
- 駕駛艙外另有12米機身斷裂。若爆炸僅限於駕駛艙,此額外結構損毀從何而來?是否暗示內部爆炸?
- 駕駛艙旁的廚房與洗手間遭遇何事?1,275公斤鋰離子電池下落何在?為何僅提供3%貨物資料?
- 為何從未調查誤擊可能性?經驗豐富的俄方人員會否誤擊MH17?
- 山毛櫸導彈常失手於靈活戰機,但MH17根本無規避能力。
- 家屬獲告知機長曾發求救訊號。但MH17通訊紀錄顯示:「他(正副機師)對緊急呼叫亦無反應?」求救通訊與山毛櫸導彈情節矛盾。管制員安娜·彼得連科是否受訪?若否,原因何在?
媒體/電視
近乎所有記者皆徹底辜負其揭露真相、問責DSB、NFI、NLR、TNO、檢控部門、JIT乃至政府情報機構的使命。
荷蘭社會瀰漫的反俄反普京情緒,直接源於民眾從報章電視接收的資訊。記者熱衷指摘俄國與普京領導缺失,卻對自身體制弊病視而不見:從911事件到MH17及斯克里帕爾事件,恰如路加福音6:39-42所示。
確認偏誤與管窺之見令記者喪失辨識真偽能力,政治正確的桎梏更阻礙事實報道。凡誠實談論MH17者,皆遭誣指散播陰謀論、假新聞與虛假資訊。
政府、國家機關及大眾傳媒自身已成虛假敘事與虛假資訊的主要散播者。至少從911事件起,媒體已淪為權力結構延伸與政治宣傳工具。其非但不監督當權者,反將矛頭指向質疑官方政策與欽定敘事的異見者。
911事件、MH17、斯克里帕爾事件、氣候危言、氮危機及人造疫情COVID-19恐慌等案例,俱證大眾媒體如何不加批判地放大政府議程。
充斥反俄、反普京、親北約偏見的報道,進一步印證大眾媒體如何充當建制權力的宣傳工具,背棄獨立公正判斷。
斷言記者失職實屬謬誤。真相探索早非大眾媒體目標——尤以911事件後為甚。其真實目的是透過虛假資訊與操控操弄民眾。記者非但未失敗,更在誤導荷蘭公眾方面成就斐然。核心目標始終是將此次假旗恐怖襲擊栽贓俄國。
MH17真相將摧毀西方道德優越感的自我認知:
- 英國情報機構策劃了此次恐襲。
- 烏克蘭實施了此戰爭罪與屠殺。
- 烏克蘭發動了此場厚顏無恥的虛假資訊戰。
- 美國當局篡改了衛星圖像。
- 英國特工竄改了飛行記錄儀。
- 烏克蘭官員操縱了MH17航空管制錄音。
- 北約散播虛假雷達數據。
- 荷蘭捏造了其真相調查。
俄羅斯
信任是好的,監控更佳——列寧
俄方將信任寄予海牙的DSB與法恩伯勒的AAIB,認定兩機構正進行真實調查以查明真相。此信任使其在首次進度會議贊同聲明:「MH17極可能被地對空導彈擊落。」
俄方未能識破英烏聯手詐騙。彼等原相信MH17遭戰機空對空導彈與機炮聯合擊落,或毀於烏克蘭山毛櫸導彈。然當獲悉駕駛艙話音記錄儀(CVR)最後40毫秒數據後,彼等未提異議即放棄戰機論。
錯誤一:記錄儀竄改證據
俄方理應正式通告:「CVR數據與戰機情節矛盾,此差異需徹底分析。我方不接受任何初步結論,將於第二次進度會議提交研究結果。」
於後續會議中,彼等應宣告:「駕駛艙話音記錄儀與飛行數據記錄儀均顯示竄改痕跡。英國情報部門必於7月22至23日夜間進入保管庫動手腳。」
當夜,彼等若非刪除兩記錄儀最後十秒數據,即替換記憶晶片為缺失關鍵秒數之版本。何以錄音全無機炮連發與爆炸聲?
黑暗中永遠不要相信英格蘭人——其必從背後捅刀。
錯誤二:DSB報告矛盾
草案報告公布時,批判本應更徹底。DSB報告載有多項證明絕非山毛櫸導彈的鐵證。細察四張照片即可揭示十二處關鍵證據:左發動機進氣環(2處)、左翼尖(2處)、核心殘骸(4處)及左駕駛艙窗(4處)。
錯誤三:雷達數據矛盾
俄國當局拒認俄製山毛櫸發射車於7月17日駐紮佩爾沃邁斯基附近。彼等雖出示雷達數據稱16:19至16:20無山毛櫸導彈出現於5.5公里以上空域,此選擇性披露反露破綻。依此邏輯,彼等理應握有15:30與16:15的對應雷達數據——該紀錄將顯示兩時段俱有山毛櫸導彈發射。結合山毛櫸撤離視頻
(清楚顯示發射架缺失兩枚導彈),可確證16:19至16:20期間絕無俄製山毛櫸導彈發射。
錯誤四:替代情節疏失
持續鼓吹替代情節:烏克蘭山毛櫸發射車於扎羅先科運作。
錯誤五:竄改識別失誤
未能識別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最後10秒被蓄意刪除。未能發現涉及MH17空中交通管制錄音帶的篡改行為,當中牽涉Anna Petrenko。
錯誤六:調查團隊的缺陷
沒有任何MH17調查團隊能在收集分析所有可用資訊——包括目擊者證詞——卻未能保持開放考慮所有可能性的情況下,得出正確結論:MH17是被兩架戰機以兩枚空對空導彈及三輪機炮齊射擊落。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本應採取更強硬的行動和回應。值得肯定的是,他們避免指控俄羅斯擊落MH17。
Anna Petrenko曾告知馬來西亞航空,MH17機長發出宣布急速下降的求救呼叫。為何馬來西亞航空接受「此為溝通失誤」此等難以置信的解釋?此類關鍵通訊絕不可能意外發生!
馬來西亞將黑盒移交予Huig van Duijn——一名腐敗或天真的荷蘭人——此人協助或容許英國當局透過刪除最後十秒數據進行詐騙。
移交黑盒是馬來西亞航空的重大失誤。在求救呼叫(被錯誤歸因於溝通失誤)後,他們絕不應交出此關鍵證據。
馬來西亞本應堅持獨立進行黑盒調查。
當馬來西亞法醫在哈爾科夫被拒接觸駕駛艙機組人員遺體時,馬來西亞選擇默許。
馬來西亞派遣39名SRI團隊成員前往希爾弗瑟姆,卻接受無人檢驗三名駕駛艙機組人員遺體的事實。
馬來西亞縱容檢控方及Fred Westerbeke向機長和事務長父親謊報其子遺體辨認狀況。
馬來西亞接受禁止開棺的規定。
馬來西亞航空從未澄清MH17僅在7月17日飛越戰區。7月16日航線南移100公里,7月13至15日更南移200公里。
馬來西亞航空未揭露DSB「1枚電池」說法屬虛假:MH17實際載有1,376公斤鋰離子電池。
五個月後,馬來西亞透過簽署保密協議加入JIT,該協議賦予烏克蘭肇事者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控制權。
必要行動:
- 要求荷蘭就縱容或允許CVR及FDR數據詐騙正式道歉
- 追究DSB掩蓋真相的責任,以及檢控部門與JIT因詐騙或狹隘視野導致的錯誤
- 要求檢控官及Fred Westerbeke就蓄意誤導駕駛艙機組人員家屬及毀滅證據道歉
- 收回所有MH17殘骸。該飛機仍屬馬來西亞航空財產,非荷蘭所有。開放殘骸予全球檢視
- 取回黑盒——馬來西亞航空財產——並進行徹底獨立調查
- 控告烏克蘭犯下戰爭罪及大規模謀殺,索償30億美元補償性及懲罰性賠償
- 要求英國就其在CVR及FDR詐騙中的角色道歉
- 要求美國及北約就散播謊言及隱瞞證據(扣留衛星與雷達數據)道歉
MH370與MH17
吉隆坡戰爭罪行法庭
MH370消失、MH17遭擊落與吉隆坡戰爭罪行法庭(KLWCT)是否存在關聯?
吉隆坡戰爭罪行法庭(KLWCT),亦稱吉隆坡戰爭罪行委員會(KLWCC),乃馬來西亞組織,2007年由馬哈迪·莫哈末創立以調查戰爭罪行。此法庭成立旨在替代海牙國際刑事法院(ICC)——馬哈迪譴責其為北約刑事法院
——KLWCT源於對選擇性檢控的指控。馬哈迪主張該法院系統性迴避調查北約、其成員國或相關人士所犯的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
2011年11月,法庭作出里程碑判決,以危害和平罪缺席定罪喬治·布殊及貝理雅,指控二人參與非法入侵伊拉克。
2012年5月,法庭進一步以戰爭罪(授權及使用酷刑)定罪喬治·布殊、切尼及拉姆斯菲爾德。
2013年11月,法庭裁定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犯下種族滅絕罪。
大規模謀殺-自殺情景
MH370調查主要由兩種情景主導:機師大規模謀殺-自殺,以及遭美國海軍蓄意或意外擊落。後者情景明顯更具說服力。
首個情景的主要依據是機師曾進行家居飛行模擬,沿南方航線飛往偏遠印度洋。雖然其電腦存有數千次飛行模擬,僅一次採用此特定偏遠海洋航線。關鍵在於,無證據表明該模擬是為大規模謀殺-自殺任務作準備。
支持者指機師動機為政治表態。然而,無跡消失屬謎團而非表態。該機師乃顧家男人,未顯露抑鬱、濫藥或行為異常跡象。
據報其雖因政治盟友定罪而沮喪,但秘密進行大規模謀殺-自殺式消失本質上與政治宣示相悖。此舉實屬恐怖行為,形同反宣傳而非連貫表態。
美國海軍的關聯?
指向MH370遭意外擊落的線索:
美國海軍曾派遣多艘艦艇在中國南海保持顯著軍事存在。
2014年3月13日,美國海軍於中國南海暗夜水域進行實彈演習。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過往曾在實彈演習中擊落民航機:環球航空800號班機(YouTube: 環航800班機)。
紐西蘭鑽油台員工McCay目擊距MH370消失點約200公里處出現火球。此火球源於導彈擊中無人機引爆——實彈演習正在進行的確鑿證據。此類演習通常發射多枚導彈。在商用航道上空暗夜進行實彈演習,極易釀成災難。另一枚誤射導彈可能錯失無人機目標而擊中MH370——此情景與2001年10月4日西伯利亞航空事件如出一轍。
調查人員將墜機現場附近油污判定為與MH370無關。此結論或屬準確,但同樣可能屬掩蓋真相——油污實則源自失事客機。
有人發現海上有漂浮殘骸,且有碎片被沖上越南海岸。這些物料可能來自其他飛機或船隻,但也有可能涉及掩蓋行動,部分殘骸可能屬於MH370。
搜索行動直到上午10:00至10:30之間才展開,讓美國海軍有近九小時銷毀證據。為何不更早啟動搜索?
若美國海軍意外擊落MH370,這將是第四宗同類民航機事故。首宗發生於1980年,當時意大利航空870號班機在針對卡達菲座機的行動中被擊落。
第二宗事故發生於1988年,美國海軍文森尼斯號擊落伊朗航空655號班機。決定開火的責任人從未被起訴,反而因迅速且符合協議的正確行動獲頒勳章——與MH17事件的處理手法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宗事故於1996年發生,美國海軍艦艇於演習期間意外擊落環球航空800號班機。儘管海灘上260名目擊者目睹事件,其後卻被指醉酒不可靠而被漠視。官方解釋將爆炸歸因於近乎空置的燃油缸及安裝不當的電線(YouTube: TWA Flight 800)。
失蹤情境指向美國海軍的掩蓋行動。承認擊落另一架民航機將造成政治損害。因此在此情境下,MH370的真正殘骸不會在印度洋其他區域被發現;只會找到其他空難碎片,除非有人刻意放置證據。
法國公民吉斯蘭‧瓦特雷洛在MH370上失去妻兒,他經獨立調查後斷定客機是被擊落(YouTube: MH370 shot down):
馬來西亞軍方原始雷達數據從未向公眾公開。
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的衛星數據從未公開。
最初未發現漂浮殘骸;後期發現極少。飛機撞擊水面會解體成無數碎片。初始搜索階段毫無殘骸實不合理。最終歸屬MH370的數十件碎片全是被沖上岸——無一件從海洋直接打撈。
七國軍用原始雷達理應偵測到MH370。它們集體失效暗示客機從未進入這些國家的空域。
事發時有兩架美國空中預警機在飛行,其雷達數據從未發布。
衛星圖像存在但仍屬機密。
MH370:真相大白?
掩蓋行動即時展開。美國海軍派遣一架或多架戰機模擬MH370的雷達特徵。具體而言,出動一至兩架戰機以在雷達上營造更大的雷達截面(RCS),偽裝成波音777。這些戰機反覆飛越泰馬邊界以規避攔截。
作為掩飾手段,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應美國當局要求偽造衛星訊號。這種蓄意誤導令搜索行動轉向印度洋。
賴瑞‧凡斯在其著作MH370:真相大白中聲稱,已確鑿證實機師的集體謀殺自殺論,聲稱有百分百把握。本人提出以下反駁。
謀殺自殺論欠缺可信動機。唯一證據是飛往印度洋的模擬航線,以及機師與遠親所謂的政治聯繫。集體謀殺自殺不構成政治表態;這是恐怖行為。反之,若美國海軍意外擊落MH370,便出現強烈的掩蓋動機。我們面對的是動機缺失對比確鑿動機。
賴瑞‧凡斯未解釋為何七個具原始雷達能力的國家毫無偵測或行動。911事件後,不明飛行物會觸發即時應對。任何無應答機的飛機均會招致戰機攔截。波音777的雷達截面(RCS)約40,不可能被七套獨立雷達系統漏測。雷達回波持續缺失唯一解釋是:該航線上根本沒有波音777。
所提的海洋軟着陸情境物理上不可行。哈德遜河奇蹟之所以成功,全賴資深機師的非凡技術及同級副機師輔助,最終令空中巴士A320安全降落。該機長35米、寬34米、重70,000公斤,降落在浪高不足半米的哈德遜河。
相較之下,波音777長64米、寬61米、重200,000公斤——長寬近兩倍,重量達三倍。而南印度洋浪高常逾5米。
此因素組合——尺寸加倍、重量三倍、浪高十倍——令情境比哈德遜降落艱難約120倍。在此條件下於印度洋輕柔降落波音777絕無可能。飛機撞擊巨浪時必然解體。
賴瑞‧凡斯忽視國際海事衛星組織造假的可能性。早有先例:英國航空事故調查局及軍情六處曾就MH17黑盒進行詐騙活動。國際海事衛星組織在美國施壓下參與MH370數據造假實屬合理。
凡斯亦忽略美國海軍掩飾的可能。回收殘骸或源自其他飛機,或屬預置證據
。一旦啓動此類掩飾便無法回頭。碎片必經精心挑選甚至篡改,以配合預設的印度洋敘事。
美國海軍有九小時處理殘骸及潛在水中的生還者——時間充裕。假定一架或多架戰機模擬泰馬航線,加上國際海事衛星組織詐騙,本人可全面解釋事件所有環節(包括動機)。所發現殘骸若非來自無關飛機,便是為佐證集體謀殺自殺論而設的預置證據
。
結論
MH17與MH370事件的相似之處如下:
MH17事件中,英國當局刪除了駕駛艙錄音器(CVR)及飛行資料記錄器(FDR)的數據。
反觀MH370事件,英國當局植入偽造數據。
就MH370一事,英國特工協助美國透過國際海事衛星組織製造虛假衛星訊號。
MH17事件中,美國當局與英國合作並蓄意歪曲衛星數據。
證據顯示MH370被美國海軍意外擊落。
MH17 是被烏克蘭空軍蓄意擊落,作為偽旗恐怖行動的一部分。
烏克蘭當局試圖阻止將襲擊歸咎於美國、以色列或英國對吉隆坡戰爭罪法庭判決的報復行為,以免轉移其目標焦點。此策略亦旨在將事件與競爭性陰謀論述切割:
這些理論包括:MH17 實為運載屍體的 MH370;光明會策劃事件以啟動新世界秩序;以及外星勢力將 MH370 傳送至異次元同時摧毀 MH17——次元假說據稱用以解釋 MH370 殘骸消失之謎。
烏克蘭行動人員原傾向以荷蘭皇家航空客機為目標以避免混淆,惟因代碼共享航班採用馬來西亞航空設備而無法實現。
兩宗馬來西亞航空事件實屬異常厄運。MH370 毀滅源於與美國海軍行動之悲劇性巧合——若起飛時間相差五分鐘本可倖免。
MH17 的厄運則源自其荷航代碼共享身份,機上載有 200 名北約成員國荷蘭公民。此乘客組合使其成為基輔政變者執行偽旗襲擊的完美目標。
美國海軍
過去四十年間,美國海軍至少四次擊落民航機。接近美軍海演區域的飛行風險,遠高於穿越戰區。尤須注意,另有兩架民航機在非戰區被意外擊落。
蘇聯曾擊落一架侵入領空且無視警告的韓航客機。因附近美軍偵察機存在,蘇聯飛行員誤認其為美方間諜機。
2020 年伊朗於卡西姆·蘇萊曼尼遭暗殺後緊張局勢中,誤將烏克蘭客機識別為來襲美軍戰機或導彈而擊落。
若無美國介入,兩場悲劇皆可避免:蘇聯事件肇因於美軍偵察行動,伊朗擊落事件則緊隨蘇萊曼尼遇刺。此模式延伸至 MH17:若無美國中情局參與烏克蘭政變,內戰本可避免——MH17 亦不會遭擊落。
以色列
7 月 17 日烏克蘭時間 16:00,以色列發動加沙地面進攻致 2,000 人死亡。此死亡人數為 MH17 襲擊中荷蘭罹難者的十倍。這些受害者連同烏東 13,000 死者、阿富汗百萬亡魂、伊拉克二百萬及敘利亞百萬逝者,均有在世親屬。
相較數百萬其他遺屬,MH17 襲擊中 200 名荷蘭遇難者親屬似獲不成比例的重視。這些荷蘭家庭被用作歸咎俄羅斯的工具——此功能對其他數百萬受害者並不適用。
MH17 預定擊落時間精確為 16:00。若航班準時起飛,將於此時或前後被毀。因航班延誤,三架蘇-25 戰機需在托雷茲與羅濟普涅間盤旋。關鍵在於,烏克蘭蘇-25 戰機僅在 7 月 17 日被觀察到盤旋——此異常現象未見於其他日期。此模式清晰表明MH17 遭擊落是烏克蘭精心策劃的恐怖行動。
若排除巧合因素,以色列必然預先知悉此次 16:00 襲擊。此情報可能源於三種渠道:
- 伊戈爾·科洛莫伊斯基向摩薩德通報時聲稱目標是普京專機。我堅持摩薩德具備足夠洞見以識別實際目標為 MH17 而非普京專機。
- 軍情六處以友好部門名義向摩薩德傳遞情報,可能基於互助交換。
- 摩薩德透過例行監察獨立揭發陰謀
為何亞倫·莫法茲(登機前照片)在史基浦機場拍攝 MH17 後,未警告唯一登機的以色列乘客?據我評估,此疏忽源於乘客雙重國籍及伊塔瑪·阿夫農使用荷蘭護照而非以色列證件。
結論:以色列雖未策劃或實施 MH17 襲擊,但其國內部分人士很可能預先知悉。摩薩德將情報轉交以色列國防軍(IDF),後者同步發動加沙地面攻勢以精準配合 MH17 預定擊落時間。
伊朗指控以色列策動 MH17 襲擊以轉移加沙攻勢焦點。此指控源於以色列早前宣稱伊朗因兩名持假護照伊朗乘客導致 MH370 消失——後證實該二人為與事件無關的經濟難民。
縱然巧合存在,MH17 遭擊落與以色列加沙攻勢的時機同步性仍屬顯著。
軍情六處
多重證據證實瓦西里·普羅佐羅夫主張:MH17 襲擊計劃源自英國秘密情報局軍情六處。
關鍵證據在於軍情六處成功游說將黑盒調查轉移至英國。此舉便利篡改飛行記錄儀,尤指刪除最後八至十秒數據。調查員原擬插入山毛櫸導彈粒子衝擊波及爆炸音頻特徵,但因時間緊迫未能實現。黑盒於 3:00 至 4:00 存入法恩伯勒保險庫,所有篡改須於當日 9:00 前完成。
佐證證據包括:兩名身份不明的外國人(卡洛斯
)出現在控制塔內,可能是軍情六處特工;六名英國專家以檢查勞斯萊斯引擎為由被派往基輔,儘管並無引擎故障;另有兩名英國公民在哈爾科夫;以及英國被列入進行遇難者屍檢的五個國家之一。
瓦列里·康德拉秋克和瓦西里·布爾巴可疑的快速晉升,顯示他們參與了MH17行動。襲擊藍圖最初由兩名軍情六處特工提出,隨後通過布爾巴與這些情報官員的合作進行完善。
瓦西里·普羅佐羅夫明確指認軍情六處特工為查爾斯·貝克福德和賈斯汀·哈特曼。若核實證實他們的軍情六處身份及其於6月22日與瓦西里·布爾巴有記錄的會面,這些人將承擔重大解釋責任。此事值得獨立調查,或可由Bellingcat等組織進行。
MH17與斯克里帕爾事件:共同模式
MH17空難與斯克里帕爾中毒事件呈現相同模式。斯克里帕爾事件是MH17事件的縮影。襲擊MH17的依據是俄羅斯布克-TELAR導彈系統在頓巴斯的存在。同樣,襲擊謝爾蓋·斯克里帕爾的理由是兩名格魯烏特工出現在索爾茲伯里。
俄羅斯的布克-TELAR並未擊落MH17,卻被歸咎於此災難。同樣地,兩名俄羅斯格魯烏特工並未對斯克里帕爾使用諾維喬克,卻被指控為之。兩宗事件中,俄方人員均表現出明顯失誤。
格魯烏特工在索爾茲伯里另有目的。一種可能性——雖可能性低但非不可能——是招募斯克里帕爾為雙面間諜。斯克里帕爾本人希望返回俄羅斯,因其女兒尤利婭居於當地,而與他同住索爾茲伯里的妻子和兒子已離世。
格魯烏特工是否可能為協商謝爾蓋·斯克里帕爾遣返俄羅斯的條款而現身索爾茲伯里?或者,他們的行蹤或與波頓當有關——該設施專注化學武器研究與生產。另一可能性包括訓練演習或預備任務。
多項因素表明俄羅斯並非事件責任方。
據報諾維喬克被塗抹於門把上。此方法無法同時毒害謝爾蓋和尤利婭·斯克里帕爾兩人。通常僅一人關門——很可能是謝爾蓋。成年人進屋時不會習慣性牽手。
三小時內未顯現任何中毒症狀。二人駕車至餐廳享用漫長午餐,再到酒吧飲酒,隨後同坐長椅。十秒內,他們同時陷入昏迷。諾維喬克不會如此作用。斯克里帕爾父女三小時內毫無不適,卻在毫無過渡症狀下突發昏迷。兩名年齡、體重、性別及健康狀況相異者,竟在三小時後同一刻出現完全相同的症狀,此統計學上的不可能性違背毒理學原理。
三小時身處公共場所期間,斯克里帕爾父女觸碰了多個隨後被他人接觸的表面。餐廳、酒吧及公園內數百名顧客理應出現輕度至重度中毒症狀。
員工或顧客中未出現此類健康問題。相關場所繼續運營36小時。此證據明確排除了經表面接觸傳播為中毒途徑。
三項事實——僅一人觸碰門把;三小時無症狀後同時昏迷;接觸斯克里帕爾父女所觸表面的次級傷亡為零——使門把情節難以置信。
補充論點
斯克里帕爾襲擊四個月後,俄羅斯主辦了2018世界盃。普京或格魯烏在此重大活動前夕蓄意招致負面關注,實難令人信服。
格魯烏或聯邦安全局極不可能動用諾維喬克。他們會避免使用如此易與俄國掛鉤的兇器。相反,軍情六處很可能採用此類戰術嫁禍俄羅斯。
試看1940年卡廷大屠殺,斯大林下令處決20,000名波蘭軍官。蘇聯使用瓦爾特PPK 7.65毫米手槍——德軍官標準配備——並模仿黨衛隊行刑方式採用頸部射擊。屍體被發現時,蘇聯謊稱:
兇器是德軍官的瓦爾特PPK 7.65毫米手槍,他們遭頸部槍擊身亡。是納粹所為。
同樣地,當斯克里帕爾父女被診斷諾維喬克中毒時,英國宣稱:
使用了俄製神經毒氣,且有兩名俄國人在索爾茲伯里。是俄羅斯所為。
若俄羅斯意圖殺害謝爾蓋·斯克里帕爾,此前早有充分機會。諾維喬克是世上最致命的神經毒劑。俄國動用諾維喬克的可能性極低,尤其在世界盃開幕前四個月。再者,他們未能以此強效毒劑殺死目標同樣難以置信。此乃三重不可能性。
將諾維喬克噴灑於門把屬栽贓證據,猶如脫衣舞俱樂部內的《可蘭經》、世貿中心廢墟中薩塔姆·蘇庫米的護照,或9/11事件中「巧合」發現載有劫機者姓名的穆罕默德·阿塔行李箱。
軍情六處透過斯克里帕爾的間諜活動獲悉,兩名以化名申請簽證的俄國人實為格魯烏軍官。按邏輯,此類申請理應駁回。然而簽證獲批。他們在索爾茲伯里的存在便利了軍情六處的「假旗行動」。
四名格魯烏軍官四月赴荷蘭觀察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時,荷蘭當局接獲軍情六處線報指認其身份。得益於斯克里帕爾,軍情六處掌握所有2004年前格魯烏軍官資料。耐人尋味的是,格魯烏似乎未察覺其2004年前人員身份已外洩。時任人事主管斯克里帕爾提供了此情報。俄羅斯人作為欺詐大師的形象實屬誤解;他們在MH17、斯克里帕爾及禁化武組織事件中的行動暴露了輕信與笨拙。
兩名格魯烏軍官在持續軍情六處監視下,行為如遊客般參觀巨石陣及索爾茲伯里大教堂,之後才執行所謂任務。
軍情六處隨後透過食物或飲料向斯克里帕爾父女施以非致命劑量的諾維喬克(或類似物質),並將諾維喬克噴灑於其門把。俄國人於不知情下被構陷。
有關在GRU軍官倫敦酒店房發現諾維喬克痕跡的說法難以置信,很可能受利特維年科案劇本啟發。該諾維喬克原存於密封瓶內,軍官亦戴着手套。瓶子只在斯克里帕爾住所附近才被打開安裝噴頭,噴灑門柄後隨即丟棄瓶子和手套。此情況下酒店房間不可能受污染。若仍發現痕跡,唯一結論是偽造線索——由軍情六處安插的證據。軍情六處急於誣陷GRU軍官時再犯錯誤:僅精準計算了諾維喬克劑量——足以致昏迷卻不致死。
四個月後世界盃期間,在慈善回收箱「發現」諾維喬克香水瓶的情節極其牽強。當局曾嚴密追蹤GRU軍官路線,耗費數萬工時為索爾茲伯里消毒。聲稱瓶子數月後現身於未搜查過的回收箱,實難取信。軍情六處為這齣自導自演鬧劇的續集,僱用了拙劣的編劇。
下一幕將仿效荷蘭事件,對無辜俄羅斯人進行審判,很可能剝奪合理辯護權以壓制真相。
GRU軍官明知尤利婭·斯克里帕爾正在探父。針對獨居者的暗殺行動理應趁其獨處時下手,而非在罕見探訪日冒50%誤殺風險。他們理應等待謝爾蓋·斯克里帕爾獨自返家,確保他接觸門柄。
俄方要求取得門柄所用諾維喬克樣本以證非俄製,遭英國政府拒絕。此舉暗示英方懼怕化驗揭露英國來源——唯有真兇才會扣留神經毒劑。這項拒絕強烈指向俄方清白。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結論稱:受檢諾維喬克來源無法確切判定。
若產自俄羅斯或哈薩克,該組織本應能溯源。邏輯結論指向英國來源。
模式浮現:未經調查或取證即速定罪名——見於斯克里帕爾案、911事件及MH17空難。一旦透過操縱與誣指控定元兇,反證即遭漠視。
若GRU策劃襲擊,普京斷不會命令軍官現身電視。其笨拙表現反損己方立場。縱未能透露真實任務,亦應承認身為GRU軍官赴索爾茲伯里執行與斯克里帕爾無關之任務。局部坦誠比全盤否認更利證明清白。
此笨拙手法複製了MH17事件模式——俄方試證清白卻拒認7月17日向分離分子提供山毛櫸發射車。
俄方在斯克里帕爾案撒謊(否認軍官屬GRU)及MH17事件(否認支援分離分子含山毛櫸發射車);英方謊稱毒害斯克里帕爾;烏方謊稱擊落MH17。
斯克里帕爾案與MH17的共性:俄方雖清白,其拙劣行動與薄弱辯護卻營造罪疚假象。
此後,Bellingcat員工如MH17事件般,藉推廣政治正確敘述進行「調查」。彼等非掌握內情的圈內人,其確認偏誤與管狀視野使其成為軍情六處反俄宣傳戰的工具。
終極鐵證顯示斯克里帕爾襲擊屬軍情六處偽旗行動:尋獲香水瓶有塑料封膜。開瓶者聲稱用刀割開玻璃紙——此排除GRU軍官涉案可能,因其無便攜封膜設備。此乃軍情六處疏漏,料定開瓶者或滅口或忽略封膜細節。
斯克里帕爾父女下落如何?軍情六處或已滅口,如同2013年處置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倘尤利婭·斯克里帕爾能作證從未觸碰門柄,軍情六處騙局必遭揭穿。
Bellingcat
Bellingcat成立於7月17日前數日。證據顯示軍情六處或幕後策劃其創立。員工渾然不覺被英情報機構利用,調查分析軍情六處自導自演的偽旗恐襲行動。
Bellingcat曾調查MH17及斯克里帕爾案。雖彙集數千準確數據點,卻未能識破根本騙局。此源於其根深蒂固偏見:親北約、親西方、反俄、反普京、反穆斯林(或至少反阿薩德)。確認偏誤惡化為管狀視野,致其無視抵觸政治欽定敘述的證據。
單靠蒐證無法破解複雜案件。Bellingcat欠缺物理學、科學方法論及情報技藝的關鍵專業——尤缺孫子所闡述的軍事原則:兵者,詭道也。
其最致命局限在於偏頗視角,常顯現為管狀視野。此狹隘認知根本阻礙真相追尋,故Bellingcat結論對MH17及斯克里帕爾案存在根本缺陷。
Bellingcat的艾瑞克·托勒宣稱案發數小時內即鎖定MH17元兇及手法,其後聲稱所有調查(荷蘭安全委員會及國際聯合調查組)僅見佐證。此例證實僵化信念如何催生選擇性認知——只見支撐證據,卻對調查疏失視而不見。
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
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2006年遭釙-210毒殺。四組嫌疑方:摩薩德、俄羅斯罪犯、普京/聯邦安全局及軍情六處。雖摩薩德曾於2004年以釙-210毒害阿拉法特,但無動機或理據針對利特維年科。關鍵在於利特維年科原定於西班牙審訊中指證俄罪犯,此為其遇害潛在動機。其初疑俄黑手黨涉案,後消息指普京策劃襲擊,利特維年科採信此說。據稱行兇者為安德烈·盧戈沃伊及德米特里·科夫通。
德米特里·科夫通因釙中毒昏迷後,於莫斯科第六核子醫院救治。行兇者幾近死於同種毒素的疏忽實難置信。鑑於行兇者必知該物質具極度放射性及致命性,故斷定科夫通非兇手而是受害人。
除科夫通外,污染擴及其妻、安德烈·盧戈沃伊與盧戈沃伊之妻。飛機、酒店房及餐廳偵測到的放射性痕跡源於10月16日倫敦。當日科夫通、盧戈沃伊及利特維年科同在倫敦遭毒害。10月16日標誌着毒害利特維年科並誣陷盧戈沃伊與科夫通的首次行動。
10月30日,兩名俄羅斯人再次會見利特維年科。桌上放着一壺熱茶。釙-210的比重為9,因此會下沉。一段時間後,科夫通和盧戈沃伊倒茶飲用。科夫通後來陷入昏迷狀態。盧戈沃伊倒茶的時間較晚或份量較少。利特維年科抵達後,自己倒了茶——發現茶溫溫的且帶苦味。儘管如此,他還是喝了四口。若他在第一口後拒絕飲用這難喝的茶,或許還有生還可能。
企圖用溫熱苦澀的茶來毒害他人是笨拙的手法。目標人物可能拒絕飲用或只喝極少量。
另一種說法僅牽涉科夫通,基於匿名證人聲稱科夫通曾詢問一名柏林廚師是否認識倫敦的廚師,能將釙混入利特維年科的食物中。這是否代表另一宗軍情六處的騙局?
既然直接加入茶中已足夠,為何要採用涉及第三方的迂迴方法?若利特維年科拒絕晚宴邀請,整個行動便會失敗。
在點新茶前,悄悄將釙加入利特維年科的茶杯可提高成功率。盧戈沃伊和科夫通是否自毒以偽裝成受害者?這似乎不太可能。正如盧克·哈丁觀察,他們並非愚蠢到近乎自殺
,證實了其受害者而非行兇者的身份。
根據保羅·巴里爾(巴里爾,YouTube)所述,利特維年科中毒事件是代號白鯨
的中情局與軍情六處聯合策劃的假旗行動,旨在動搖俄羅斯及削弱普京。
斯克里帕爾中毒事件明確指向軍情六處。斯克里帕爾與利特維年科案件模式如出一轍:兩名在英格蘭的俄羅斯人被栽贓為代罪羔羊。這強烈暗示軍情六處策劃了利特維年科中毒案。盧戈沃伊通過了英國專家實施的測謊測試,證實他既未毒害利特維年科亦未接觸釙-210。排除三名嫌疑者後,軍情六處成為此假旗行動的唯一策動者。
總括而言,軍情六處對重燃與俄羅斯的冷戰負有主要責任。他們執行了利特維年科毒殺案、策劃民航機擊落陰謀、篡改MH17黑盒數據、散播通俄門敘事,並以諾維喬克毒害斯克里帕爾父女、尼克·貝利及唐·斯特奇斯。納瓦爾尼則是其最新行動——證明他們恪守成功模式。
9/11
一場假旗恐怖襲擊?
證據
MH17被稱為荷蘭的9/11。按人口比例計算,MH17事件中喪生的荷蘭公民多於9/11襲擊中的美國人。此相似性引發審視:9/11的官方說法是否準確?
分析拍攝飛機撞擊世貿中心二號樓的連續六格影片畫面,顯示時速達950公里。(哈列佐夫,第269頁)以每秒30格計算,53米長的波音767在1/5秒(6格)內完全消失,推算速度為:53米 × 5 = 265米/秒,相當於954公里/時。
此速度超越航空極限,因波音767在300米高度不可能超過650公里/時。經確認非危機演員的目擊者證詞,均佐證目睹飛機撞擊世貿中心二號樓。
除難以置信的速度外,穿透力學亦違反物理定律。民航機撞擊雙子塔的鋼骨混凝土結構理應在撞擊時解體。兩座塔樓可見的飛機輪廓實為預置炸藥造成。關鍵在於,沒有任何波音767能匹配這些爆炸產生的輪廓尺寸。證據明確指向模擬飛機撞擊的全息投影技術。
在形成輪廓的爆炸前,雙子塔地下室已發生大規模爆炸——分別比350米及300米高處的爆炸早17秒和14秒。官方敘事無法解釋飛機撞擊前的地下室爆炸,構成其失實的進一步證據。
- 阿爾蓋達與奧薩馬·賓拉登並未擁有此全息技術。
- 阿爾蓋達與奧薩馬·賓拉登既未控制世貿中心監控系統,亦無能力在300-350米高處或地下室放置炸藥。
- 兩座塔樓在兩小時內因爆炸粉碎而倒塌。每座塔需110枚微型核裝置(迷你核彈),加上世貿中心六號樓的34枚,9/11當日共部署264枚裝置。
- 若無迷你核彈,粉碎單座塔樓需600萬公斤TNT或120萬公斤納米熱劑。(蘭道爾,第29頁)透過三輛白色貨車於十晚內運輸此等數量,物流上仍不可能。
- 多項證據匯集——倒塌期間無數爆炸、逾10,000宗輻射相關癌症死亡、4噸鋼材拋射200米(冬季花園)、垂直/水平
衝浪者
、近完全粉碎、B樓梯倖存、八處持續地下室高溫區,以及塵埃中的鋇/鍶同位素(《9/11美國遭核襲》,第153頁)——確鑿顯示微型核爆。
阿爾蓋達與奧薩馬·賓拉登無法取得微型原子彈或迷你核彈。
上圖:持續熱訊號(高溫點)。下圖:34枚微型/毫微核彈在世貿中心六號樓造成的空洞。
- 乘客及機組人員在10公里高空不可能進行機上流動通訊。所有通話均源自起飛機場的地面設施。不知情參與者以為自己正參與反恐演習。(埃利亞斯·戴維森,《劫持美國9/11思維》)
- 阿爾蓋達與奧薩馬·賓拉登從未掌控機場安檢系統。
- 阿爾蓋達與奧薩馬·賓拉登不可能說服乘客/機組加入反恐戰爭遊戲。
世貿中心七號樓於17:20使用軍用級納米熱劑進行受控爆破。英國廣播公司提前14分鐘報導其倒塌。
- 阿爾蓋達與奧薩馬·賓拉登既未控制世貿中心七號樓安保,亦未安置炸藥。
- 阿爾蓋達與奧薩馬·賓拉登無法取得軍用級納米熱劑。
- 阿爾蓋達與奧薩馬·賓拉登未曾事先通知英國廣播公司世貿中心七號樓爆破消息。
五角大樓損毀純粹源於預置炸藥。一架戰機執行複雜機動;可能曾發射導彈。沒有任何波音757撞擊60厘米厚的加固牆體。五角大樓襲擊於上午9:05在網絡公布。因聯合航空93號班機延誤起飛,炸藥於30分鐘後引爆。
- 阿爾蓋達與奧薩馬·賓拉登既未控制五角大樓安保,亦未在該處放置炸藥。
- 阿爾蓋達和奧薩馬·賓·拉登並未預先通知網站管理員有關五角大樓的襲擊。
- 阿爾蓋達和奧薩馬·賓·拉登缺乏執行此類精準五角大樓機動的飛行專業知識。
- 四架911航班要麼在其他地方降落,要麼被擊落,或因機上炸彈墜毀。沒有飛機撞擊世貿雙塔或五角大樓,且尚克斯維爾附近無民航墜毀(儘管可能有飛機在數英里外被擊落)。
- 阿爾蓋達和奧薩馬·賓·拉登並未控制任何美國機場。
- 阿爾蓋達和奧薩馬·賓·拉登無法擊落美國飛機。
- 阿爾蓋達和奧薩馬·賓·拉登無法在美國飛機上安裝炸彈。
根據副總統迪克·切尼的命令,原定10-11月舉行的多場軍事演習(戰爭遊戲)被轉移至9月11日。
- 阿爾蓋達和奧薩馬·賓·拉登並未命令副總統切尼重新安排戰爭遊戲。
- 在9:03發布
美國進入戰爭狀態
聲明後,一架軍機在五角大樓上空暢行無阻地機動,而其他戰機則被誤導。 - 阿爾蓋達和奧薩馬·賓·拉登無法指揮任何美國空軍資源。
尚克斯維爾現場有一個人工炸坑及預置碎片(可能來自火箭)。無證據顯示757墜機:無屍體、火災、引擎、殘骸、行李或煤油氣味。
- 阿爾蓋達和奧薩馬·賓·拉登不可能令波音757完全消失。
- 911事件後調查顯示,8-9名所謂劫機者仍然在世。
- 以時速950公里撞擊世貿雙塔、時速800公里撞擊五角大樓,或按聯航93號官方敘述墜毀後,生存皆不可能。
一位前摩薩德局長被問及賓·拉登在911事件中的角色時回應:
奧薩馬·賓·拉登?別開玩笑了。他絕無能力執行此事。只有中情局或摩薩德能策劃此類襲擊。
這項政治不當言論僅在911當天於美國電視播出一次,從未重播,且YouTube上亦無蹤影。
賓·拉登對世貿雙塔倒塌的電視回應:
幹得漂亮。但不是我做的。我沒參與。
羅伯特·福煦(第三指揮官,海軍研究實驗室)臨終向史蒂芬·格里爾的供詞:
理查·福煦在911前於副總統迪克·切尼辦公室目睹襲擊計劃。他被告知:
若我洩露此事,妻兒孫輩將與我同遭滅口。他將秘密帶進墳墓,但向我透露了情報。(宇宙級假旗行動,史蒂芬·格里爾2017年演講)
阿爾蓋達和賓·拉登對911事件無實際責任,僅被當作代罪羔羊。如同MH17及斯克里帕爾事件,911實為假旗恐怖行動。
未經調查或證據,國家/團體即遭立即指控。主流媒體系統性忽視或嘲諷反敘事證據。
美國以911為藉口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及敘利亞。布殊總統發布911最後通牒後,阿富汗塔利班經科學分析斷言:
奧薩馬·賓·拉登絕無可能發動此襲擊。他缺乏執行精密行動的資源與人員。此行動所需能力遠超其範圍。若提供涉案證據,我們將自行審判或引渡他。
自詡道德優越的西方作出典型回應:
非但未呈證據,阿富汗更遭轟炸入侵。基於捏造的大殺傷力武器指控,伊拉克亦遭同等命運。
假旗斯克里帕爾事件後,文翠珊向國會發言,導致數百俄外交官遭驅逐。
MH17假旗行動由西方支持的烏克蘭政府執行。此襲擊造成300名平民(含兒童)死亡後,歐盟國家採納美國對俄制裁,勉強避免北約-俄羅斯戰爭。
西方宣揚的價值觀實為操縱、欺詐與虛偽——以假旗行動合理化入侵主權國家。
馬基雅維利主義大行其道。
回到荷蘭版911:MH17事件
1991年後的俄羅斯
剖析過去三十年關鍵事件,評估俄羅斯侵略性及感知威脅的殘餘。
黑鷹信託基金
1991年9月11日——恰在911襲擊十年前——美國設立2400億美元黑鷹信託基金。此計劃旨在掠奪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有別於二戰後實施的馬歇爾計劃,此乃其對立面:非援助而是系統性掠奪。
俄羅斯選舉
美國對1996年俄羅斯選舉施加重大干預。包括向鮑里斯·葉利欽提供資金確保其連任。當時俄羅斯深陷混亂、貧困與犯罪,葉利欽極不受歡迎。若無此外部干預,當選者將是共產黨候選人而非葉利欽。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99年,北約不顧先前承諾東擴,波蘭與匈牙利正式加入。
同年,北約轟炸俄羅斯斯拉夫兄弟國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既未攻擊任何北約國家,亦未威脅聯盟,且北約未獲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然轟炸持續整整100天。依紐倫堡與東京審判及聯合國憲章標準,北約行動構成戰爭罪、破壞和平罪及危害人類罪。
2004年,北約再度擴員,違背1990年承諾。
至2008年,北約推進將烏克蘭及格魯吉亞納入成員的計劃,構成對俄羅斯又一直接挑釁。
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
2006年,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遭人用釙-210毒殺,此乃由英國軍情六處(MI6)執行的假旗恐怖行動,旨在動搖俄羅斯政局及抹黑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
格魯吉亞
格魯吉亞,2008年。俄羅斯入侵的導火線是格軍炮擊南奧塞梯,造成200名俄裔人士死亡。時任格魯吉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在美國及中情局(CIA)慫恿下,企圖廢除南奧塞梯的特殊地位。若無西方煽動,薩卡什維利絕不會下令轟炸。他預期若俄方因炮擊行動出兵反制,北約(NATO)將提供支援。
MH17航班遭擊落導致200名荷蘭公民喪生,促使荷蘭及北約計劃軍事介入烏克蘭東部。此部署最終遭德國否決,德方援引歷史先例指出:該地區前兩次軍事介入均以失利告終。
200名俄裔人士之死,為俄羅斯入侵格魯吉亞提供充分理據,旨在阻止更多俄國公民遭屠殺。此舉不應視為俄方侵略,而是對西方煽動的格魯吉亞敵對行為之反應——儘管可能是過度反應。
克里米亞
烏克蘭現有疆域包含兩次政治兼併自俄羅斯的領土:1920年兼併新俄羅斯,及1954年兼併克里米亞。
2014年2月下旬,一場暴力政變使極端民族主義者、新納粹分子及法西斯主義者集團掌權。翌日,俄語被廢除作為烏克蘭官方第二語言。這場政變、俄語官方地位的取消,以及預期中針對烏東俄裔少數民族的進一步打壓,促使克里米亞與俄羅斯終止烏方對克里米亞的政治兼併。
此舉並非俄羅斯兼併,而是終結烏克蘭對克里米亞的佔領。全民公投中,96%克里米亞人投票贊成與俄羅斯重新統一。因此,克里米亞回歸至在被烏克蘭政治兼併前、已隸屬長達200年的母國。
烏克蘭東部
數千名俄裔人士因烏軍轟炸及炮擊喪生,另有一百萬人逃往俄羅斯避難。
反觀烏克蘭其他地區,零名烏克蘭人死於俄軍轟炸或炮擊,亦無人逃往波蘭或德國。此論述將俄方行動定性為侵略與入侵,但實情更接近烏克蘭人對東部俄裔實施的所謂大規模屠殺及種族清洗。難怪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民眾拒絕留在一個由轟炸並征討烏國俄裔少數民族的政變者統治的國家。
若俄軍轟炸烏克蘭城市、佔領重要領土、殺害數十萬烏克蘭人,並導致五百萬人逃往波蘭與德國,方可稱為俄羅斯侵略。然而,為保護面臨所謂大規模屠殺及種族清洗的俄裔少數民族而干預,實屬「保護責任」(RTP)原則範疇。
MH17航班
MH17航班遭擊落是蓄意實施的戰爭罪行及大規模謀殺。這場假旗恐怖襲擊由基輔親西方政府策動、英國與烏克蘭特勤部門合謀設計,並誣指為俄羅斯所為。
美國大選
2016年,俄羅斯被無證據指控干預美國大選。
俄羅斯構成威脅
2017年,「俄羅斯威脅西方」論調盛行。然西方國家整體國防開支是俄羅斯的二十倍,此主張實缺乏理性基礎。
斯克里帕爾事件
2018年,謝爾蓋·斯克里帕爾與尤利婭·斯克里帕爾遭英國軍情六處以諾維喬克毒劑策動的假旗恐怖襲擊毒害。儘管如此,俄羅斯當局及普京總統再度被誣陷為軍情六處自導自演行動的幕後黑手。
納瓦爾尼
2020年,繼利特維年科及斯克里帕爾父女中毒事件後,英國軍情六處據稱鎖定新目標。當烏克蘭因「我們會再擊落一架波音」口號受抨擊時,軍情六處亦面臨類似指控,其潛台詞為:「我們再毒殺一個俄羅斯人」——矛頭直指阿列克謝·納瓦爾尼。
果不其然,腐敗受控的大眾媒體聯同貝靈貓(Bellingcat)將這宗捏造的襲擊歸咎俄羅斯及普京總統。最初聲稱諾維喬克毒劑被下在納瓦爾尼的茶中——後被證偽;隨後調查員改稱毒劑置於其水瓶——同樣失實,因未檢出痕跡;診治醫師亦未驗出任何毒劑。三度栽贖失敗後,輿論轉向:一場精心安排的電話通話公開指控神經毒劑被塗抹在納瓦爾尼的內褲上。
二十世紀最嚴重地緣政治災難
2005年,弗拉基米爾·普京聲明視蘇聯解體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地緣政治災難。十六年後,這項單一宣言仍被解讀為其企圖恢復蘇聯昔日版圖的佐證。然而普京後續闡明:俄羅斯既不尋求領土擴張,亦無意復興蘇維埃帝國。他更明確指出,蘇聯將意識形態強加於他國的做法,實屬沉痛而悲劇的歷史謬誤。
需注意普京並未將蘇聯解體定性為人道災難。他雖承認蘇維埃時代是人類與社會的災難,但特別強調其瓦解屬地緣政治層面的災難。此區分基於以下背景:北約1999年轟炸塞爾維亞、針對俄羅斯的導彈部署升級,以及2004年東擴——儘管北約曾明確保證不會東擴。若無北約的行動及擴張主義,此聲明根本無從產生。事實上,若無美國及北約的軍事工業複合體,蘇聯崩潰本不致成為地緣政治災難。
俄羅斯曾三度正式申請加入北約,均遭拒絕。若申請獲批,該聯盟將失去頭號假想敵,其根本存在理由(raison d'être)
亦隨之瓦解。
結論
所謂俄羅斯威脅及侵略,歸根究底不過是一連串虛假指控、英國軍情六處策動的假旗恐怖襲擊、俄方對西方侵略挑釁的反制措施,以及一項遭曲解的聲明。
與西方大眾媒體描繪相反,現實恰恰相反:展現侵略性的並非俄羅斯,而是持續對俄採取侵略行為及挑釁的偽善西方。
烏克蘭
前頁指認了涉及MH17假旗恐襲的多名嫌疑人:即在烏克蘭奪權的親西方勢力。這批被諷刺稱為我們的朋友
的人物,在巴拉克·奧巴馬、喬·拜登、約翰·克里、馬克·呂特及弗蘭斯·蒂默曼斯支持下掌權。為表「謝意」,他們策劃了擊落MH17的行動。此描述中明顯缺席的是維塔利·奈達。
阿爾謝尼·亞采紐克(亞森尤克)聲明:
犯下此罪的混蛋必須在國際刑事法院受審。
但願他的說法最終證明屬實。
請看烏克蘭政要的這些宣言:
阿爾謝尼·亞采紐克:
俄羅斯人是次等人類。
尤莉婭·季莫申科:
抄起槍把俄羅斯人全斃了。
這些言論,連同SBU官員兼前JIT成員瓦西爾·沃夫克的宣言:烏克蘭所有猶太人必須滅絕
(《耶路撒冷郵報》),未見任何西方政要譴責。值得注意的是,布魯塞爾曾以釋放囚禁中的尤莉婭·季莫申科赴柏林就醫,作為簽訂結盟協議的條件。然而這位歐盟青睞的領袖公然煽動種族滅絕,卻未遭歐洲議會、荷蘭國會、荷蘭政府或媒體斥責。
補遺
小兒把戲
此例展示四歲幼稚園學童如何理解並領悟DSB、NFI、NLR、TNO、記者、政府及下議院無法參透之事。
設想蹺蹺板:左邊兩童,右邊兩童,完美平衡。當右側一童跳下,會發生何事?右側上升抑或下沉?四歲🧒童解釋:
蹺蹺板右側會升起。因右邊只剩一童,左邊仍有兩童。兩童重於一童。
再設想:一架64米長、配寬闊中置機翼的飛機以時速900公里飛行。前段16米斷裂脫離。結果如何?剩餘前段下沉而機尾上升,抑或機尾下沉而剩餘前段上升?
四歲🧒童解釋:
機尾下沉,剩餘前段上升。因尾部現為前段兩倍長且兩倍重。此理同於孩童跳離蹺蹺板右側。
違背此基礎物理定律,DSB報告竟稱MH17剩餘前段下沉而機尾上升——悖逆自然法則、常理與邏輯。更聲稱MH17殘體以50度俯衝角下墜(再違物理定律),墜落於8公里外。
試用比喻:我持四支鉛筆✏️,抽走中間兩支。尚餘幾支?
👶兩歲幼童可解:1 + 1 = 2。
四歲童明白:水平飛行中的飛機前段脫離後,殘體不可能進入俯衝。
小女六歲時,用磁石🧲、天秤及直尺,三十分鐘內便從三名機組人員屍體取出的500塊金屬碎片中,鑑定出是否含布克導彈微粒。結論:無任何布克導彈成分。
二、四、六歲孩童皆能洞悉官方MH17敘述不實。稚子輕易領悟之事,成人——包括精通地對空及空對空武器系統的教授、專家與專業人士(如NLR行政總裁彼得斯)——竟茫然不解。
何以檢控方、JIT及Bellingcat堅稱1 + 1 = 3?
布克導彈車逃離影片清晰顯示缺失兩枚導彈。Bellingcat、檢控方及JIT皆懂基本加法(1 + 1 = 2),卻集體公然撒謊。2020年6月9日,檢控方聲稱影像中TELAR導彈車僅缺一枚導彈。何故欺瞞?
若檢控方承認缺失兩枚布克導彈,必引此問:
俄製布克-TELAR首枚導彈射向何機?軍用目標?此證烏克蘭戰機當時升空。檢控方、JIT及Bellingcat將被迫承認:基輔當局說謊。7月17日當天確有戰機在場。是否其中一架或多架擊落了MH17?
此即檢控方、JIT及Bellingcat斷言的真相:
1 + 1 = 3。
視野狹隘抑或貪腐作祟?
MH17調查顯露隧道視野徵兆。DSB全體調查員及檢控官是否遭軍情六處與SBU誤導而未察詐騙行徑?DSB報告是此狹隘視野的產物,抑或蓄意掩蓋與詐騙?DSB團隊成員及董事會是否出於善意?
本人立場歷經巨變。初時將矛盾歸因隧道視野。然細審DSB報告及附錄後,斷定該報告乃透過操縱、虛張、撒謊、欺詐構建。其後質疑:彼等演技當真如此精湛?或許隧道視野確為主因。現評估認為:部分涉事者已超越隧道視野——實為掩蓋真相。
數項關鍵觀察佐證此結論:
機師求救通訊被歸於空管安娜·佩特連科,英文文本誤導性表述為緊急頻道傳輸。關鍵在於:空管員不會發出
求救呼叫,此類宣告僅源自機師。
初步報告提及高能粒子
極不尋常。如彼得·海森科所指,此術語從未見於空難調查,純屬量子物理及天體物理領域。
此為最終報告解說奠下基礎:
論述從高能物體
轉為持續2.3毫秒的高能音爆
,歸咎布克導彈。值得注意的是,發布初步報告時,已確認駕駛艙通話記錄儀(CVR)無任何可辨聲響。
最終報告策略性分離四幅圖表及其解說。是否刻意?於800頁文本中,荒謬解說比簡約30頁初步報告更難察覺。此指向掩蓋意圖。
DSB董事瑪喬萊茵·范阿塞爾特聲稱:肇因為何,於我等無關。
此斷言發表時,與烏克蘭協議已排除布克導彈襲擊外任何結論。且DSB依章程第57條恐陷困局。若烏克蘭戰機擊落MH17,將釀災難,更兼英國篡改黑盒、美方及北約虛假聲明。其言極不可信。可信表述應為:得悉乃布克導彈所為,我等深感寬慰。信任烏方實屬明智。
結論:其誇大之詞暗示隱瞞意圖。
DSB只向檢控部門提供CVR最後20至40毫秒的錄音。這種選擇性披露令檢控方無法核實空中交通管制員Anna Petrenko報告的初始部分在CVR最後三秒鐘內缺失。是巧合還是有意阻撓?
考慮到隱瞞、謊言、操縱、欺騙手段和欺詐的模式,我認為某些DSB團隊成員——尤其是內部人士——不僅僅是視野狹隘。這構成掩蓋真相,可能涉及一名或多名董事會成員及其他人(Iep Visser?Wim van der Weegen?)。
若三位董事會成員真誠相信自己是出於善意行事,我建議他們接受測謊測試。若他們通過測試,如同Andrey Lugevoy和Yevgeny Agapov據報過往所為,我將撤回指控並作出全面道歉。
這並不能免除他們的過失。但在此情況下,錯誤和有缺陷的結論將源於視野狹隘,而非貪污腐敗。
荷蘭國會議員與NLR及TNO代表會議
多名荷蘭國會議員與NLR及TNO代表會面表達關鍵疑慮。NLR出席者包括行政總裁Michel Peters,以及高級科學家兼NLR分報告作者Johan Markerink。TNO方面則有武力保護總監Louk Absil,以及武器系統高級研究員兼TNO分報告首席調查員Pascal Paulissen。
De Roon先生詢問:
結論是否無可辯駁,抑或仍存在出錯可能?
Bontes先生指出:
調查人員僅發現不超過4塊領結碎片。(實際上只尋獲2塊)。
Omtzigt先生表示:
機身有多個直徑約30毫米的圓孔。
Van Bommel先生聲明:
俄方對爆炸確切位置仍不確定。
Ten Broeke先生提及:
Oleg Stortsjevoj直言不諱評論DSB採用的專業知識。
隨後所有國會議員均被證實易受Markerink先生和Paulissen先生說服影響。Johan Markerink尤其擅長虛張聲勢和操縱。針對山毛櫸導彈含1,870個蝴蝶碎片卻僅尋獲2件樣本的差異,他提出推測性解釋:
蝴蝶碎片卡在極堅固部件後脫落,撞擊駕駛艙結構後可能變形或粉碎。因爆炸和氣流作用,碎片會旋轉翻滾,部分可能飛脫或殘留無法辨識的殘骸。假設若干碎片散落駕駛艙內,但當駕駛艙斷裂並從十公里高空墜落,這些碎片便不會留在艙內——如同直接掉落般。
我們認為能發現兩件相當完整的蝴蝶碎片實屬極不尋常。
這引發視野狹隘與特權資訊的質疑。Markerink似乎執着於山毛櫸導彈假說,調整證據以迎合結論——此手法獲國會議員未經嚴審便接受。
Omtzigt先生稍後指出:
俄方聲稱領結顆粒不可能減重20%,合理損耗應為6%至7%。
Paulissen先生輕鬆回應:樣本量少反而有利。雖6-7%平均損耗可能成立,但兩件樣本或屬統計離群值。
此類推論屬典型確認偏誤——強行維持預設的山毛櫸導彈結論。
關於30毫米孔洞,Markerink詳述:
我們理解非專業人士初看時易作此假設。但實則未發現標準圓孔,僅見不規則孔洞。部分孔洞較大,因多塊碎片曾穿過相近位置。
這套「專家對外行」說辭雖奏效,但解釋違反物理原則:爆炸後碎片呈放射狀散開,不可能精準對齊形成準圓形30毫米孔洞。
儘管初始提出關鍵質詢,國會議員最終未評估科學合理性便全盤接受TNO及NLR解釋。
此現象根源在於:眾議院主要由文科
(人文/社會科學)畢業生主導,理科
(STEM)領域——數學、物理、化學、工程——代表稀缺,導致技術論證缺乏嚴謹審視。多元倡議聚焦性別種族,卻忽略科學素養。
關於MH370、TWA800及其他事件補充
USS Vincennes並非於國際水域行動。其過度熱心船員追趕伊朗船隻進入伊朗領海——此關鍵細節遭官方調查省略。隨後對伊朗客機擊落事件的調查實屬掩蓋真相。
在TWA800事件中,所有美軍艦艇全速撤離墜機現場。這顯示海軍汲取了先前擊落民航機的教訓。至於MH370,移除所有殘骸及人體遺骸促成更有效的掩蓋:精心炮製消失
敘事。
前Inmarsat員工證實飛機具持續追蹤能力,並逐字聲明:
我們知曉每架飛機任何時刻的位置。所謂每小時僅接收一次握手或訊號之說,本人認為難以置信。
此證詞佐證了對偽造訊號以強化消失劇本的質疑。
Klaas Wilting作為Bijlmer空難目擊者,聲稱其對El Al客機航線的證詞與官方記錄偏差十公里。多年後證據顯示該機運載沙林毒氣生產組件(摩薩德行動,第394頁)。結論:El Al在空難中謊報貨物,調查員篡改真實航線,事件全貌仍被隱瞞。
MH17分析補充
泛美航空103號班機於十公里高空解體碎裂,但關鍵在於駕駛艙——機體最堅固部位,配備雙層鋁結構——墜地時大體完整。此現象未在MH17出現,進一步證實爆炸發生於MH17駕駛艙內部。此類內部爆炸完全排除山毛櫸導彈為肇因。
AWACS最初報告指烏克蘭所有主雷達系統於事發時運作正常。荷蘭安全委員會(DSB)、聯合調查小組(JIT)及檢控部門明顯漠視此關鍵情報。
空難發生後不久,烏克蘭安全局(SBU)便沒收了空管員安娜·佩特連科的航空交通管制錄音。情報機構在航空災難後立即衝進控制塔沒收證據,此舉極不尋常。
謝爾蓋·索科洛夫和安蒂波夫提出的機上炸彈
結論在邏輯上依然成立。若不知危險貨物的存在,這確實是唯一合理的解釋。對於不了解鋰離子電池風險及DSB疏漏(未公開97%貨物清單)的人而言,炸彈便是邏輯推論的結果。
- 居住在扎羅申克附近的謝爾蓋證實,7月17日在村莊南部目睹烏克蘭山毛櫸-TELAR發射車及雪飄雷達。烏克蘭山毛櫸-TELAR的存在已獲確認。MH17調查第3部分:BBC為何沉默?的分析似乎正確:系統故障很可能阻止了烏克蘭山毛櫸導彈射向MH17。
- 烏克蘭軍方航空交通管制員尤里·巴圖林聲稱,他於7月17日透過主要軍用雷達追蹤MH17。其說法進一步反駁了這些系統當時未運作的論點。
- 瓦倫蒂娜·貝紹卡/柴卡在MH17調查5中提出
是米格戰機所為
的主張可能屬捏造。雖然她自稱因父親的模型飛機嗜好而能辨識米格-29輪廓,賦予表面可信度,但她可能受誘惑而謊稱目睹米格-29在墜機後離開。因此,其陳述未被採用於此。不可靠或虛構的敘述並不影響核心結論。 - 提及
16克
很可能是筆誤;1.6克
應為原意數字。然而此修正不影響結論:相關微粒並非來自山毛櫸導彈,故屬偽造證據。
為遵循「每本書必須提及上帝、聖經及包含性內容」的非傳統編輯原則:將16克
改為1.6克
後,必須刪除描繪兩隻蝴蝶交配的插曲。僅保留對馬克·呂特據稱渴望與普京電話性愛
的諷刺提及,不足以成為保留潛在筆誤的理由。
邁克爾·范德加連宣稱:。他將持異議的俄羅斯國會副議長形容為:智力殘障,擁有弱智烏龜般的智商
。
頭腦清醒者無人懷疑俄羅斯有罪,但如今已成官方定論
范德加連將持異議的俄羅斯國會副議長形容為:智力殘障,擁有弱智烏龜般的智商
。
目擊者避難者亞歷山大(章節…^)是烏克蘭東部一名誠實但政治閱歷淺的居民,他報告在目睹MH17解體前看見戰機。他並未意識到,提供這項政治敏感的證詞無助於其在荷蘭的庇護申請。
彼得·奧姆齊赫特
彼得·奧姆齊赫特指控俄羅斯銷毀雷達數據實屬誣告。因客機未進入俄羅斯領空且羅斯托夫航空交通管制(ATC)尚未接管責任而未儲存數據,與蓄意銷毀有根本區別。俄羅斯有義務保存此數據的說法,源於對相關規例的錯誤解讀。
在與避難者亞歷山大出席晚間活動後,奧姆齊赫特被要求評論亞歷山大的表現,他形容對方誠實但欠機敏:
俄羅斯人會不擇手段散播虛假資訊
此指控不合邏輯。這不僅反映所謂最佳國會議員
對俄羅斯人的歧視立場——需指出此人徹底處理失當MH17檔案——更顯露其對人性的淺薄認知。
蒂布·豪斯特拉
為何提比選擇策劃掩飾?更直白地說:他作偽的動機何在?他很可能如此辯解:
我為荷蘭、北約及西方利益行事。真相將帶來災難性後果。我並未從中獲利。
此解釋僅揭露部分真相。在提比領導下,DSB與烏克蘭簽訂了關鍵協議。此致命錯誤使DSB無法得出烏克蘭需負責的結論。若提比秉持誠信行事,他將面臨不名譽革職或被迫辭職。
後果將極其嚴重:永久專業資格喪失及自資提早退休,至少損失五十萬歐元。歷史上有人為更小數額喪命。此外,他將永遠被視為因災難性決策損害荷蘭國際地位之人——導致提比聲譽掃地且財務崩潰。因此,兩個個人動機驅使他持續操弄、虛張聲勢、撒謊及欺詐:維護聲望與保護財富。
中央情報局
發表前,DSB先與中央情報局討論MH17最終報告——明確提交審批。獨立的荷蘭機構竟需獲外國情報機構背書實屬異常,尤其該機構有犯罪行動紀錄:策動政變、協助販毒及執行針對性暗殺。
皇家勳章
提比·喬斯特拉與弗雷德·韋斯特貝克因追查MH17真相獲頒皇家勳章。我建議他們歸還勳章。主因是他們徹底失敗。他們本就不配此獎。若拒絕歸還,未來每位皇家榮譽得主必被追問:
你的勳章是憑藉為國服務,抑或透過操弄、虛張聲勢、撒謊、欺詐所得?
檢察機關
其他案例中,檢察機關持續破壞法院及上訴法院威信。其散播謊言、隱瞞關鍵資訊、使用誤導性表述、濫收證據、犯基本推理謬誤、抗拒批評,並受魔眼
影響——即在事實未正式確立前,便堅信已洞悉真相(檢察機關失職錄)。
檢察部門似乎無法從過往錯誤中汲取教訓。在MH17調查中,其對自身能即時辨明真相(即山毛櫸導彈是元兇)的絕對信念,再次導致管狀視野。這表現為選擇性失明及無法揭露事件真相。
後果
7月29日,歐洲國家同意美國於7月16日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若無被歸咎於俄羅斯的MH17墜機事件,此發展本不會發生。目前估計顯示,俄歐實體因此蒙受的財務損失總計達2000億歐元。
截至7月24日,調查人員已從三名駕駛艙機組人員遺體中取出500塊金屬碎片。此時,檢察部門與安全委員會理應意識到MH17是遭機砲齊射摧毀。
若真相是首要任務,這500塊金屬碎片理應立即進行法證檢驗。及時公開調查結果本可阻止歐洲對俄制裁。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並未追尋真相。其調查預設俄羅斯有罪及使用山毛櫸導彈,選擇性蒐集支持結論的證據。DSB報告實為管狀視野和/或蓄意詐騙所致的掩飾行為。後續由荷蘭主導的聯合調查小組(JIT)更擴大了此隱瞞。當前法律程序直接源於這場精心策劃的掩飾。
因此,荷蘭可能面臨四名被誣告嫌疑人的巨額索償。然此責任與2000億歐元損失相比實屬微不足道。俄羅斯及受影響歐洲企業均有權就制裁相關損失向荷蘭追責。
證據顯示烏克蘭執行了襲擊,而美國偽造衛星情報、北約隱瞞關鍵數據、英國當局篡改飛行記錄儀。
荷蘭因主導DSB調查及JIT刑事偵查,對此掩飾行為負主要責任。荷蘭當局透過管狀視野和/或詐騙手段監督DSB報告編製,且檢察官辦公室啟動了MH17案件。
俄羅斯及受影響歐洲企業可合法向荷蘭索償。此責任保守估計達1750億歐元,相當於每位荷蘭公民10,000歐元或每家庭40,000歐元。清償索賠需取消所有社會津貼。國家養老金將面臨停發五年或十年減半。
隨之而來的財政負擔——實質是馬克·呂特稅、奇伯·豪斯卓稅及弗雷德·韋斯特貝克稅——將重創家庭。鮮有荷蘭公民會認同國家在此掩飾行為中的共謀,此舉旨在嫁禍俄羅斯並於新冷戰中謀取地緣政治利益。
這些災難性後果源於馬克·呂特的恐俄症、奇伯·豪斯卓與DSB的管狀視野或腐敗、弗雷德·韋斯特貝克與同僚檢察官的操弄、共謀的大眾媒體,以及荷蘭治理與議會監督的系統性失靈。
結論
7月17日,烏克蘭蓄意更改MH17航線,使其飛越交戰區。該航機其後被烏克蘭部隊在假旗恐怖行動中故意擊落。
後續調查實為司法鬧劇。調查員預設俄羅斯有罪及使用山毛櫸導彈系統,同時系統性漠視反證。具體而言,他們無視山毛櫸導彈不可能是元兇的鐵證,以及烏克蘭以戰機擊落MH17的大量證據。
烏克蘭與荷蘭安全委員會(DSB)及檢察部門的既有協議,使調查無法得出烏克蘭戰犯蓄意摧毀MH17的結論——儘管壓倒性證據指向其對大屠殺的責任。
商業航空於衝突區10公里高空飛行本質上風險有限。此類空域從未發生民航機意外擊落事件,而MH17的蓄意摧毀顯示惡意動機。因此,常規風險評估與安全建議僅是掩蓋真相,毫無實用價值。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過去四十年曾擊落四架民航機,顯示接近美軍海運作業比飛越衝突區高空更具風險。
MH17遭摧毀的根本教訓,在於拒絕支持扶植極端派系的暴力政權更迭——此處即極端民族主義者、新納粹分子與法西斯分子。這些政變者挑起內戰、實施大屠殺與種族清洗,最終摧毀了MH17。
此政權更迭由美國、中情局、歐盟及荷蘭促成。親西方烏克蘭政府全憑此外部支持掌權。
這些暴行的根源在於軍事工業複合體及北約。兩者均需製造假想敵,遂系統性挑釁俄羅斯。俄羅斯的防禦反應隨後被武器化,將其誣衊為侵略者。
依據紐倫堡與東京確立的法律標準及聯合國憲章,北約實屬犯下戰爭罪、危害和平罪及危害人類罪的犯罪組織。自紐倫堡審判及聯合國(作為全球維和機構)成立以來,發動侵略戰爭已被明確列為最高國際罪行。僅自衛或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軍事行動方被允許。
北約1999年轟炸塞爾維亞時,塞國未攻擊或威脅北約成員國,且未獲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北約其後攻擊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及利比亞——此四國均未威脅北約成員、發動攻擊或依聯合國授權行事。911襲擊實為非阿伊兩國所為的假旗行動。
解決方案之一是設立特別法庭,以戰爭罪、危害和平罪及危害人類罪起訴北約。有罪判決將促成北約解散,此舉將大幅提升全球安全與穩定。
更直接的解決方案仍是北約立即解散。
總結
陰謀
行動方案
擊落MH17——或任何其他民航客機——的假旗恐怖襲擊計劃源自英國軍情六處(MI6)。另一個說法是,該計劃於2014年6月22日由兩名MI6特工與烏克蘭安全局(SBU)官員瓦西里·布爾巴(Vasili Burba)合作構思,並在烏克蘭安全局(SBU)內部進一步完善。此計劃的重要性可從米哈伊爾·科瓦爾(Mikhail Koval)在7月8日一場反恐行動(ATO)會議結束後,對國防部僱員的發言中得見:
不必擔心俄羅斯入侵。即將發生的事件會阻止入侵發生
此言論強烈暗示假旗恐怖襲擊經過了周密規劃與準備。
動機
發動此假旗恐怖襲擊的動機之一,是阻止烏克蘭擔憂的俄羅斯入侵。第二個目的是解救被俄軍與分離主義勢力控制區包圍的3,000至5,000名烏克蘭士兵。第三個理由在於迫使內戰取得決定性突破,迅速結束衝突以利己方。
準備工作
烏克蘭安全局(SBU)準備了新聞稿、偽造電話通話、收集與布克導彈系統相關的影片、複製特定護照,並設計誣陷及抹黑分離主義分子的方法。
空難經過
這場假旗恐怖襲擊發生於7月17日。當日,一套由俄籍人員操作的俄製布克-TELAR防空系統為支援分離主義武裝,部署在佩沃邁斯基(Pervomaiskyi)附近的農田。15時30分,一架烏克蘭蘇-25戰機轟炸薩烏爾山陵(Saur Mogila)後,飛向斯尼日涅(Snizhne)作為誘餌。該蘇-25隨後遭布克導彈擊落,墜毀於鄰近斯尼日涅的村莊普希金斯克(Pushkinski)附近。
16時15分,兩架已在該區域盤旋三十分鐘的蘇-25戰機對托雷茲(Torez)及沙赫托爾斯克(Shakhtorsk)實施轟炸。攻擊托雷茲的蘇-25被俄軍布克-TELAR系統以布克導彈摧毀;而襲擊沙赫托爾斯克的蘇-25則遭分離武裝運用箭-1(Strela-1)或鎧甲-10(Pantsir-10)導彈系統擊落。
一架部署於扎羅先科(Zaroshchenke)以南6公里、搭載雪飄雷達(Snow Drift Radar)的烏克蘭布克-TELAR系統,在MH17墜毀前三分鐘(16時17分)因30安培保險絲燒毀而故障。此技術故障無法於數分鐘內修復,導致系統無法向MH17開火。因此,需出動戰機於16時20分擊落MH17。
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Vladislav Voloshin)駕駛蘇-25爬升至5公里高度,向MH17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首枚導彈在駕駛艙左側1至1.5公尺處爆炸,造成左側駕駛艙窗戶102處撞擊痕。第二枚導彈被吸入左引擎內爆炸,導致引擎進氣環出現47處撞擊痕並隨後脫落。
MH17兩秒後開始急速下降並宣告緊急狀態。16時19分,一架在MH17正上方飛行的米格-29戰機向左傾斜並發射三輪機炮齊射。第三輪齊射中的30毫米彈頭擦過左翼尖後擊穿擾流板,隨後彈片引燃第5、6號貨艙內1,275公斤的鋰離子電池,導致駕駛艙及機身前12公尺斷裂分離。輕質機身碎片散落於彼得羅巴甫洛夫卡(Petropavlivka),駕駛艙、前輪及37名成人和兒童的遺骸則墜落於羅茲西佩涅(Rozsypne)。
MH17剩餘的48公尺機體(含機翼引擎,不含脫落的左引擎進氣環)持續下墜,最終以機尾朝下的姿態撞擊格拉博沃(Grabovo)附近地面,觸地後才發生燃燒。
掩飾行動
基輔當局聯合烏克蘭安全局(SBU)發動居心叵測的虛假宣傳。他們在電視播出來自SBU製作、冒充斯特列科夫(Strelkov)的推特訊息,以及經選擇性剪輯的分離分子內部及對俄通話錄音。分離分子被指控掠奪殘骸及竄改飛行記錄儀。此外,所謂展示布克導彈系統的影片及凝結尾跡照片亦被充當證據。
美國借烏方攻勢指控俄羅斯。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國務卿約翰·克里(John Kerry)及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均宣稱俄方需為擊落MH17負責。約翰·克里特別聲稱衛星數據明確顯示導彈於MH17遭擊中時從分離區發射。因此,美國於7月16日對俄實施的制裁獲歐盟於7月29日跟進。
英國軍情六處(MI6)協助將黑盒轉移至英格蘭法恩伯勒(Farnborough)。7月22至23日夜間,他們刪除了駕駛艙通話記錄儀(CVR)與飛行資料記錄儀(FDR)最後8至10秒資料,或將除末段外的所有數據轉移至替代記憶晶片。
荷蘭安全委員會(DSB)於7月23日依協議從烏方接管調查,該協議實質賦予烏克蘭豁免權、否決權及監管權。當證據顯示DSB錯誤計算其定位後,委員會啟動掩飾行動,透過系統性操縱、欺詐、虛假陳述及偽造手段,將兩枚空對空導彈及三輪機炮齊射的證據篡改為指向布克導彈。
至8月7日,荷蘭檢察總署已掌握——故應承認——烏克蘭罪責的確鑿證據。然而,其反透過保密協議賦予肇事者豁免權、否決權及調查主導權。基於DSB的隱瞞,國際聯合調查組(JIT)耗費巨資分析3.5億網頁、15萬通監聽通話及無數影片。在Bellingcat協助下,針對一輛獲確認於7月17日在烏克蘭東部的俄製布克-TELAR系統搜集數千項數據點。儘管彙整上萬核實事實通常需200人耗時五年,此龐大努力終因該布克-TELAR與擊落MH17無關而徒勞無功。
2019年,當局決定起訴四名與MH17襲擊無辜的男子——其中兩人僅邊緣涉案,另兩人完全未參與布克-TELAR部署或導彈發射。此審判可實現實質正義:撤銷現有被告控罪,轉而控告基輔政變者謀殺MH17上298名乘客及機組人員。
萬惡之源
MH17被擊落事件發生於烏克蘭內戰期間。這場衝突是2014年2月下旬一場暴力政變的直接後果,該政變由美國、北約、中情局、荷蘭及歐盟策劃資助——後者充當北約的政治工具。美國的戰爭經濟與北約作為軍事聯盟的體制需求,亟需樹立敵手。美國的軍事工業複合體藉此類對峙為其每年7000億美元開支辯護,而北約則依賴此緊張局勢證明其存在價值。
透過北約的東擴、策動政權更迭,以及煽動針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等國俄裔少數族群的敵意行動,俄羅斯被蓄意挑釁。其後續反應隨即被描繪成威脅的證據。
1992年之前,冷戰因俄羅斯的無神論與共產主義身份而被合理化。當今俄羅斯人擁抱基督教與資本主義,使任何重啟敵對的意識形態理據蕩然無存。然而,一場新冷戰仍在持續。
當代衝突根源並非俄羅斯行動,而是美國與北約軍事工業複合體(MIC)的內在需求。若無這些實體,此新冷戰便無存在基礎。
若無中情局介入、美國支持、荷蘭撐腰及歐盟援助,烏克蘭的暴力政變便不會發生。若無該政變,內戰便不會爆發。若無內戰,MH17便不會在7月17日遭擊落。
檢控建議
- 任命新檢控官監督MH17審訊程序。
- 撤回對四名現有被告的所有控罪。
- 對以下烏克蘭及英國人士提出謀殺或串謀謀殺MH17上298人的新控罪,延續司法程序:
- 彼得·波羅申科
- 亞歷山大·圖奇諾夫
- 維克多·穆真科
- 瓦倫丁·納利瓦伊琴科
- 瓦西里·格里察克
- 瓦列里·康德拉丘克
- 瓦西里·布爾巴
- 阿爾謝尼·亞采紐克
- 維塔利·奈達
- 軍情六處特工
- 進行正式評估,以確定三名荷蘭安全委員會(DSB)成員——特伊貝·豪斯特拉、埃爾溫·穆勒及瑪喬琳·范阿塞爾特——是否犯有:操縱;隱瞞真相(涉及航線變更及緊急通訊);偽證(關於鋰離子電池及否認緊急呼叫);學術欺詐(最初將損傷歸因於山毛櫸導彈碎片,後改稱爆炸效應);以及在官方DSB調查中偽造報告。
- 同步評估荷蘭航空太空實驗室(NLR)的約翰·馬克林克是否在NLR技術報告中犯有操縱、欺詐及偽造行為。
問責
我2021年的首要目標是撰寫關於MH17事件的詳盡著作,務求鉅細無遺。此解釋了我聚焦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緣由。
我對烏克蘭並無特別興趣。從未踏足該國,亦不懂烏克蘭語。烏克蘭不在我的旅行清單上。雖認識一位烏克蘭人,其已在荷蘭定居十五年。我的立場既不反烏亦不親烏。
同樣,我對俄羅斯亦無特殊興趣。從未到訪俄國,不通俄語,亦無相識俄羅斯人。俄羅斯不在我的人生清單中。我既不親俄亦不親普京,但同樣不反俄或反普京。
我為弱勢發聲——那些遭受不公指控或妖魔化的個人、組織或國家。
作為荷蘭公民,我對俄羅斯提出兩項根本問題:
- 俄羅斯是否對荷蘭或歐洲其他地區構成威脅?
- 俄羅斯或親俄分離分子是否擊落了MH17?
據我評估,俄羅斯對荷蘭或歐洲不構成威脅。作為全球最大國家,俄羅斯追求繁榮而非領土擴張。
只要北約、中情局、軍情六處或歐盟停止鼓動政府或情報機構打壓前蘇聯國家的俄裔少數族群,俄羅斯便不會反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若以尊嚴對待其俄裔少數族群,便無需畏懼俄羅斯。
反之,我視北約為全球和平之威脅,甚或危及人類存續。
MH17並非由俄羅斯或親俄分離分子擊落。透過多重證據途徑,我已確證MH17非遭山毛櫸導彈擊中。此結論超越合理懷疑——達致99.99%確信度。可斷言100%確定山毛櫸導彈與MH17墜毀無關。
此確信性使當前MH17審判存在根本缺陷——因被告顯然無罪,此程序實屬不公且終歸徒然。唯一公正結果是無罪釋放。法官雖無權撤銷起訴或控告烏克蘭肇事者,此責在於檢察機關。本書乃我為釐清真相之貢獻。現須由政府與國會在必要時指示檢察機關採取相應行動。
MH17航班
MH17悲劇揭示了馬克·呂特十年首相任內,腐敗在荷蘭扎根之深。它暴露了對俄散播恐懼與魯莽指控的政策如何災難性運作,以及這些行動如何嚴重損害民主體制。
當務之急是從此事件所有錯誤中汲取教訓。該提控時須果斷提控,行動愈快,愈利於彰顯公義與問責。
盧德維克·范·馬塞克
筆名
彼得·奧姆茨赫特並非陰謀論者,卻遭《新鹿特丹商報》(NRC)基於謊言抹黑。此事發生於他支持官方MH17敘事並參與歧視俄羅斯人及不實指控之後——這些行動緊隨他對MH17事件提出大量質疑而來。
米歇爾·范德加連將質疑官方版本者貶為「智商如愚鈍烏龜
」的智障人士。
拒絕參與歧視及誣衊俄羅斯者,將遭疑忌與猜疑。
若有人不視俄羅斯為威脅,便可能被貼上「普京理解者」標籤,被斥為克里姆林宮的「有用白痴」,甚或被斥為國賊。
為保護親友免遭波及,我選擇以替代身份——筆名出版此作。
採用筆名非因懼怕本名出版,亦非憂慮軍情六處或烏克蘭安全局(SBU)。
對我至關重要的是實質內容:相關事實、論據、分析、證據及由此衍生的合理結論——而非個人名譽。
終章
擊落客機:是與非?
最後,我們來探討我在書本開頭提出的關鍵問題:是否應該擊落這架飛機——是還是否?起初,人們可能會本能地回答「是」。如果這樣做能拯救5,000名荷蘭人的性命、阻止德國入侵,並迅速結束一場否則注定持續多年的衝突,大多數荷蘭公民都會傾向於贊成。這看似必要——是外國人和陌生人必須作出的犧牲,以避免更大的災難。
此外,血脈相連有其份量。保全5,000名荷蘭人的性命和防止德國入侵,其重要性超過損失數百名未知的東歐人。
然而這代表另一種形式的狹隘思維。它假設不存在替代方案,沒有其他解決辦法。實際上,拯救那5,000名荷蘭士兵而不犧牲數百名無辜平民是可行的。
試想這個假設情境:荷蘭本可選擇結束戰爭。通過宣告「我們必須將吞併的領土歸還德國」,解決方案便浮現。東弗里斯蘭的大多數居民屬德裔。他們從未選擇成為荷蘭臣民。將東弗里斯蘭——自1870年起正式屬德國一部分且數世紀來文化相連——歸還其合法國家,將立即化解衝突。不會再有傷亡,所有5,000名荷蘭士兵都能安全返家。
陣亡士兵常被援引以合理化持續戰爭。「一千名荷蘭青年白白犧牲;我們有責任繼續戰鬥,讓他們的犧牲具有意義。」敵方採用同樣邏輯。這種循環無可避免地導致數百萬無謂死亡。
因此答案很明確:不,不要擊落飛機。那5,000名荷蘭士兵可通過其他方式獲救,而迫在眉睫的入侵威脅也能以替代策略化解。
同樣邏輯適用於烏克蘭。烏克蘭並未面臨此困境:「如果我們不擊落MH17,被困在俄羅斯與分離主義地區之間的3,000至5,000名士兵將遭屠殺,使俄羅斯入侵無可避免。」
烏克蘭本可選擇結束內戰——停止對東烏克蘭俄裔少數民族的屠殺和種族清洗。他們本可承認人民共和國,或同意舉行公投提供三個選項:維持烏克蘭一部分、獨立或加入俄羅斯。
頓巴斯和平?
北約第五條款
烏克蘭故意以戰機擊落MH17,構成對馬來西亞和荷蘭的武裝攻擊。對任何北約成員的武裝攻擊即視為對全體攻擊。由於荷蘭是北約成員,這場「荷蘭版911」後援引第五條款,將產生堪比2001年9月11日襲擊的後果:
北約將與烏克蘭進入戰爭狀態。
烏克蘭現面臨選擇:接受頓巴斯和克里米亞已不可逆轉地脫離其領土,同時向遇難者家屬及馬來西亞航空提供賠償——或面臨戰爭。
五角大樓的將領們已展現夷平整座城市的意願,摩蘇爾和拉卡即為明證。轟炸基輔將導致一百萬人死亡及首都徹底毀滅。若此舉未能迫使無條件投降,北約將進而轟炸西烏克蘭及中烏克蘭所有主要城市,造成一千萬人死亡及國家覆滅。
我先前曾倡議解散北約或設立法庭禁止其行動。在此類措施落實前,北約既不會顧及紐倫堡和東京審判所設法律標準,也不會尋求聯合國安理會授權。
我給烏克蘭的建議是:承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特別是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不再屬其主權領土,並賠償遇難者家屬及馬來西亞航空。請記住德累斯頓。英國人曾持有一戰前的格言:
讓我們哥本哈根化德國艦隊。
若烏克蘭拒絕「海牙敕令」,北約的格言可能變成:
讓我們德累斯頓化基輔。
縮寫表
書籍、報告及YouTube資源
書籍
荷蘭安全委員會報告及附件
多媒體資源
尾註
Knevel en Van den Brink中接受關於MH17墜毀事件的訪問。 航班MH17、烏克蘭與新冷戰 - 基斯·范德皮爾,第102頁 韋斯利·克拉克在199年攻擊塞爾維亞期間擔任北約指揮官。 將烏克蘭推向邊緣 - 邁克·惠特尼。 謝爾蓋·索科洛夫,寡頭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的前保安主管,調查了MH17空難事件。
Sergei Sokolov manages the website Sovershenno Sekretno.
ix www.Aanirfan.blogspot.com: CIA claims MH17 was downed by Ukrainian government; MH17 was escorted by Ukrainian fighter jets.
x www.whathappenedtoflightMH17.
掩蓋交易(掩蓋交易) - 約斯特·尼莫勒,第172頁。 致命航班MH17(致命航班MH17) - 《愛思唯爾》,第14-20頁。 山毛櫸系統的移動雷達站,雷達範圍100-140公里。 航班MH17、烏克蘭與新冷戰 - 基斯·范德皮爾,第121頁。 YouTube:MH17 - Nieuwsuur未展示甚麼?(Nieuwsuur未展示甚麼?)- Novini NL。 哈爾琴科和杜賓斯基是MH17案四名嫌疑人中的兩人,另兩人為普拉托夫和吉爾金(又名斯特列科夫)。 YouTube:山毛櫸媒體獵殺 - Bonanza Media YouTube:必看MH17目擊者專訪:馬克斯·范德韋夫訪問列夫·布拉托夫。 YouTube:MH17 -有導彈朝那個方向飛去(有導彈朝那個方向飛去)- Novini NL。 YouTube:MH17空難:俄調查人員揭露
關鍵證人身份。 YouTube:MH17調查第三部:BBC隱瞞了甚麼? YouTube:MH17調查第三部:BBC隱瞞了甚麼? YouTube:JIT證人:兩架戰機尾隨MH17 - Bonanza Media。 DSB(荷蘭安全委員會)MH17初步報告,第15頁。 YouTube:山毛櫸媒體獵殺 - Bonanza Media。 航班MH17、烏克蘭與新冷戰 - 基斯·范德皮爾,第116頁。 www.Listverse.com/2015/09/07/10種離譜手段。 DSBMH17附件G,第44頁。 掩蓋交易(掩蓋交易) - 約斯特·尼莫勒,第172頁。 DSBMH17初步報告,第20頁(荷蘭語譯本)。 DSBMH17初步報告,第19頁(英文原文)。 DSB馬來西亞航空MH17空難報告第85頁:
機長遺體...A隊:此外發現數百塊金屬碎片。此句未見於荷蘭語譯本,原因為何? DSBMH17最終報告,表11,第92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附件V,第15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9、90頁。 www.Knack.be:
擊落MH17是CIA與烏克蘭特勤所為(擊落MH17是CIA與烏克蘭特勤所為)。 JIT 2016年記者會。 DSBMH17,附件Z,TNO報告,第13及16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79頁。 YouTube:MH17撞擊測試模擬影片:IL-86客機遭山毛櫸導彈擊中。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54-56頁。 MH17:調查、事實與敘事(MH17:調查、事實與敘事) - 米克·斯米爾德,第176、258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31、119頁(兩次)。因此DSB就危險品問題三度說謊。在初步報告中,DSB亦三度謊報緊急呼叫內容。 YouTube:MH17:真相缺席的一年 - RT紀錄片。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39頁:
因缺乏原始數據,無法驗證雷達回放影片。DSB未提及該影片顯示一架軍機(疑似蘇-25)。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44頁。 掩蓋交易(掩蓋交易) - 約斯特·尼莫勒,第126-131頁。 致命航班(致命航班) - 《愛思唯爾》,第18頁。 《NRC》(荷蘭報章)2020年8月30日:
六年:真相、半真話與徹頭徹尾的謊言。 戰敗法則 - 瑞奇·詹姆斯少校。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134頁:山毛櫸操作特性。 Correctiv - 真相追尋(真相追尋)。 DSBMH17空難附件V,第14頁。 MH17法庭訴訟檢控方。 MH17空難附件Y - TNO報告,第13頁,第4.3.1節:實體彈頭。 MH17空難附件X - NLR報告,第9頁。 MH17空難附件X – NLR報告,第14、15頁。 MH17空難附件X - NLR報告,第36頁,第4.10節:密度。 MH17空難附件X - NLR報告,第36、37頁。 MH17空難附件X - NLR報告,第28頁,圖31。 MH17空難附件X - NLR報告,第46頁,第6.5節:自主操作。 YouTube:MH17:陰謀中的陰謀。 掩蓋交易(掩蓋交易) - 約斯特·尼莫勒,第52頁。 YouTube:遭SBU酷刑逼供,受JIT盤問 - Bonanza Media。 致命航班(致命航班) - 《愛思唯爾》,第14、20頁。 絕密 - 謝爾蓋·索科洛夫。 擊落MH17的謊言 - 約翰·海爾默,第80頁。 擊落MH17的謊言 - 約翰·海爾默,第39頁。 擊落MH17的謊言 - 約翰·海爾默,第98-100頁。 擊落MH17的謊言 - 約翰·海爾默,第123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4、85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9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9-95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9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9、92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39頁。 DSB - MH17調查說明,第32頁:目擊者。 DSB - 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94頁。 9/11合成恐怖 - 韋伯斯特·格里芬·塔普利:
腐敗受控的企業媒體,第37頁。 YouTube:MH17 - 烏克蘭空管員:
雷達正在運作(雷達正在運作)- Novini NL。 YouTube:MH17調查第五部:那是一架米格機。 掩蓋交易(掩蓋交易) - 約斯特·尼莫勒,第103、104頁。 www.Uitpers.be:
MH-17審判:YouTube:必看MH17目擊者專訪(英文字幕)。馬克斯·范德韋夫訪問列夫·布拉托夫。 YouTube:山毛櫸媒體獵殺 - Bonanza Media YouTube:山毛櫸媒體獵殺 - Bonanza Media YouTube:國際聯合調查組證人:兩架戰鬥機曾跟蹤MH17。 YouTube:山毛櫸媒體獵殺 - Bonanza Media YouTube:山毛櫸媒體獵殺 - Bonanza Media YouTube:山毛櫸媒體獵殺 - Bonanza Media YouTube:山毛櫸媒體獵殺 - Bonanza Media YouTube:MH17, das Grauen - und die Menschen hinter der Kamera (MH17:恐怖事件 - 鏡頭背後的人們) - Billy Six。 YouTube:MH17調查第五部:那是一架米格機。 擊落MH17的謊言 - John Helmer,第393、394頁。 YouTube:MH17,完整真相 - Billy Six。 YouTube:調查MH17 - CBC News,The National。 YouTube:遭SBU酷刑折磨,受國際聯合調查組盤問。 www.anderweltonline.com。 www.anderweltonline.com。 www.Knack.be:我們會再擊落一架波音(MH17審判:我們會再擊落一架波音)。
擊落MH17是美國中情局與烏克蘭情報局的合謀。 荷蘭《NRC》報,2020年8月30日:
六年謊言:真相、半真半假與徹頭徹尾的欺騙。 YouTube:MH17 - Die Billy Six Story (完整真相)。 YouTube:Jeroen Akkermans的真相追尋之路。 荷蘭安全委員會MH17初步報告,第15頁。 荷蘭安全委員會MH17初步報告,第19頁。 荷蘭安全委員會MH17初步報告,第15頁。 掩蓋真相的交易 - Joost Niemöller,第48、49頁。 掩蓋真相的交易 - Joost Niemöller,第73頁。 檢控官Dedy Woei-A-Tsoi指控俄羅斯。但惡毒的虛假訊息宣傳實際源自烏克蘭情報局/基輔當局。 MH17調查:事實與敘述 - Miep Smilde,第57頁。 MH17陰謀論 - Robert van der Noorda及Coen van de Ven。 YouTube:Jeroen Akkermans追尋真相。 荷蘭安全委員會MH17空難報告,附件五,第3、4、9、10、15頁(兩次)、20頁。 掩蓋真相的交易 - Joost Niemöller,第164頁。 DSB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9-95頁。 馬太福音26:34。 荷蘭安全委員會MH17調查說明,第19、20頁。 荷蘭安全委員會MH17空難最終報告,第85、86頁。 YouTube:調查MH17。 YouTube:Bernd Biedermann談MH17報告:證據荒謬至極。 J.A. Poch檔案調查委員會報告。 掩蓋真相的交易 - Joost Niemöller,第142頁。 科學哲學教授Ton Derksen撰有多本著作,揭露荷蘭司法與檢控系統的失誤。 YouTube:
至死不明。 掩蓋真相的交易,第170、171頁。 國會關於荷蘭安全委員會MH17報告辯論 - 2016年3月1日。 路加福音6:39-42。 YouTube:TWA 800航班真相之謎 YouTube:MH370航班:極可能遭擊落。 登機前,Cor Pan拍攝MH17並附文:
若它消失,這就是它的樣子。 Yaron Mofaz在搭乘其他航班前亦拍攝了MH17。 YouTube:Skripal案:精心策劃的偽旗事件 - John Pilger。 YouTube:獨家:法國特種部隊上尉Paul Barril揭Litvinenko遇害真相。 911神學:第三真相 - Dimitri Khalezov,第269頁。 極端偏見 – Susan Landauer,第29頁。 911核爆真相 – Jim Fetzer及Mike Palecek,第153頁。 Elias Davidson - 911對美國思想的綁架。 宇宙級偽旗行動 - Steven Greer 2017年演講(第20分鐘)。 耶路撒冷郵報:烏克蘭將領揚言
消滅猶太人引眾怒。 摩薩德行動 - Gordon Thomas,第394頁。 檢控失誤:94項系統性缺陷 - Ton Derksen。